第88章 殷商日落!鳳鳴岐山,天命歸大周!
字數:6650 加入書籤
光陰流轉,宛若長河奔湧不息。自洪荒主世界中,大禹王承天命、鎮洪水,劃九州、鑄九鼎,開創夏朝基業,人族王朝紀元便正式開啟。
夏朝曆經四百餘載風雨,終因末代君主夏桀暴虐無道,失了人心天命。有成湯者,以仁德聚民心,效法上古聖王,鳴條一戰,革去夏命,建立起赫赫殷商,定都於亳,後屢次遷都,至盤庚時定於殷,故又稱殷商。
商承夏製,禮樂文明漸趨完備,青銅銘文記載功烈,巫史文化溝通人神,傳國六百餘年,底蘊深厚,不可謂不輝煌。
然而,時至商朝末年,洪荒世界的整體格局,已與三皇五帝乃至夏初時那般神人雜處、巫風盛行的景象大不相同。
至高無上的天庭,在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的執掌下,統禦三界,秩序日趨井然,天條約束仙神,使其不得輕易幹涉凡間王朝運轉。
那火雲洞中,由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領銜的三皇,以及後續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五位大帝,其英靈凝聚人族大氣運,默然鎮壓乾坤,為人族精神之不朽圖騰,護佑族群綿延。
至於那幾位證得混元道果、萬劫不磨的天道聖人——太清道德天尊居於大羅山八景宮,玉清元始天尊坐鎮昆侖山玉虛宮,上清靈寶天尊掌碧遊宮截教道統,女媧娘娘於媧皇宮中摶土造人、煉石補天,西方教接引、準提二位聖人亦在極樂世界弘揚妙法——他們的道統雖在人間亦有流傳,門下弟子或入世修行,或建立旁支,但受製於天道大勢與天庭規約,聖人們自身已極少直接出手幹預人間王朝的更迭興替。
至此,人族之事,其主導權愈發清晰地落在了人族自身的手中,興衰榮辱,很大程度上係於其君王的德行與族群的選擇。此乃人道發展之必然,亦是文明成熟之標誌。
殷商王朝的巨艦,曆經六百餘年航程,傳至第三十一位君主——帝辛後世史書與演義中多以其貶號“紂王”稱之)手中時,從表麵觀之,這艘巨艦依然龐大而強盛。帝辛此人,天賦異稟,絕非庸碌之輩。
史載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可謂是天生的聰穎過人,膂力超群。繼位之初,他也曾有過一番雄心壯誌,並非一開始便是昏聵之君。
他麵對東南方向的淮夷、徐夷等部族的侵擾,毅然發動大規模征伐,開疆拓土,將商朝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向東南,此舉確實展現了其武略與魄力,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王朝的邊疆。
然而,正是這過人的才智與勇力,若缺乏相應的德行約束與敬畏之心,便極易滑向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深淵。
帝辛便是如此。隨著在位日久,功業漸顯,他性格中傲慢、獨斷的一麵開始急劇膨脹。他漸漸聽不進忠言,認為自己的智慧足以碾壓群臣。
他寵愛有蘇氏之女妲己,對其言聽計從。這妲己,傳聞其姿色絕倫,媚骨天成,然而在曆史的迷霧與後世的演繹中,她的形象被賦予了諸多神話色彩。
有說她是上古妖狐一族得道,精擅幻化與魅惑之術,其入宮乃是感應到殷商國運將衰,天地間戾氣匯聚,恰是異類修行者借此機緣汲取氣運、擾動乾坤之時。
她的到來,如同一劑強烈的催化劑,並非殷商敗亡的根本原因,卻極大地加速了帝辛墮落的速度與王朝崩潰的進程。她投帝辛所好,引導其追求極致的感官享受與權力快感。
於是,帝辛晚年,種種弊政如潰堤之洪,洶湧而至。他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欲,彰顯君王之威儀,不惜耗盡民力,於國都朝歌大興土木,建造宏偉奢華的鹿台。
這鹿台,“其大三裏,高千尺”,台上樓閣亭榭,雕梁畫棟,鑲嵌奇珍異寶,其內積聚天下奇物,充盈酒池肉林,以供其與妲己日夜宴遊。為了支撐這無底洞般的消耗,帝辛下令加重賦稅,橫征暴斂,使得本已困苦的百姓雪上加霜,怨聲載道。
他發明炮烙之刑,以殘酷手段鎮壓反對聲音;他設置肉林酒池,行徑荒誕不經;他疏遠賢臣,如箕子、微子、比幹等宗室重臣。其中,王叔比幹以死直諫,竟被剖心而亡,其慘狀令天地同悲,鬼神皆驚。此舉徹底寒了天下忠臣義士之心,也標誌著帝辛在暴虐的道路上已無可挽回。
就在殷商王朝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統治根基不斷鬆動之際,西方岐山之下,一個名為“周”的諸侯國,正如同潛藏於地底的巨龍,悄然積蓄著力量,等待騰飛之機。
周國,乃帝嚳之後裔,其始祖棄尊稱後稷)在堯舜時期便以善植百穀、教民農耕而聞名,被舜封於邰地,開創了周人重視農耕的優良傳統。
公劉時期,遷居於豳;至古公亶父時,為避戎狄侵擾,率族人南遷至岐山腳下的周原,遂改國號為“周”。古公亶父行仁政,深得民心,奠定了周室興起的基石。
傳至季曆、姬昌即西伯侯)父子,周國更是將“仁德”二字發揮到極致。西伯侯姬昌,後世尊為周文王,是一位極具政治智慧與個人魅力的領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繼承先祖遺風,在周原推行仁政,寬厚待民,輕徭薄賦,鼓勵農耕,使得周國國力穩步提升。更為人稱道的是他禮賢下士的風範,四方有才之士,無論出身貴賤,聞風而來。
如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適等賢能之輩,皆匯聚於其麾下。甚至遠在東海之濱,一位年已古稀卻胸懷經緯之才的隱士——薑姓呂尚,字子牙注:因天庭完滿不缺人,並未發生封神之戰,無論薑尚還是公豹,皆為散修,不為闡教弟子),聽聞西伯侯賢明,亦不辭辛勞,來到周地附近的渭水之濱,以直鉤垂釣,靜待明主。
此即“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典故由來。姬昌識其大才,尊為太公望,拜為軍師,言聽計從。
姬昌的賢名遠播,卻引起了帝辛的猜忌。帝辛聽信讒言,將姬昌囚禁於羑裏長達七年之久。
這七年,是姬昌個人生命中的至暗時刻,卻也成了其思想升華、德望攀升的關鍵時期。
在被囚禁的困厄中,他並未消沉,而是潛心推演伏羲所傳的八卦,將其擴展為六十四卦,並係以卦辭爻辭,這便是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周易》之雛形。
周易之理,深邃玄奧,蘊含天地變化、人世興衰之機。姬昌借此不僅錘煉了心性,更使其仁德之名廣傳天下。
各方諸侯聞之,愈加欽佩西伯侯之堅韌與智慧。後經閎夭、散宜生等人設法營救,獻上美女、珍奇、良駒,帝辛才釋放了姬昌。
姬昌歸國後,更加潛修德政,推行教化。其時,商紂無道,天下諸侯苦之久矣,凡有爭端訴訟,往往不赴朝歌,而是前往西岐,請西伯侯姬昌仲裁決斷。
周國儼然已成為西方諸侯乃至天下人心的歸向之所。便在此時,有祥瑞之兆顯現——鳳凰鳴於岐山!
鳳凰乃天地清氣所生之靈禽,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其出現,並非天庭有意指派,亦非聖人刻意安排,而是感應到周地德政所凝聚的旺盛清氣與蓬勃生機,自然來儀。
這“鳳鳴岐山”的景象,極大地鼓舞了周人及其追隨者的信心,世人皆傳言:“周室將興,天命所歸!” 此乃人道興衰、民心向背在自然界的一種玄妙顯化,是德政感召天地的自然結果,而非簡單的神意幹預。
姬昌去世後,其子姬發繼承父誌,是為周武王。武王英武果決,雄才大略,在太公望薑子牙的輔佐,以及其弟周公旦、召公奭等賢臣的鼎力支持下,積極籌備伐商大業。他們暗中聯絡對商紂統治不滿的各方諸侯,積蓄力量,等待最佳時機。
此時,商紂王帝辛的暴政已達到頂點。他殘害忠良,寵幸妲己,奢靡無度,致使朝綱紊亂,民不聊生。
其統治核心區域,看似仍由其親信和部分軍隊掌控,但底層民眾和邊遠屬國已是離心離德。而東南方向的夷人叛亂,牽製了商朝的主力精銳部隊,使得王朝腹地空虛。
周武王姬發與太公望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們毅然率領戰車三百乘,虎賁勇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並聯合了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西方眾多諸侯部落,組成聯軍,誓師東進。師出有名,高舉“吊民伐罪”的義旗,宣稱要拯救萬民於商紂的水火之中。
聯軍東進,一路勢如破竹,並未遇到強有力的抵抗,很快便抵達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此時,帝辛才倉促組織軍隊迎戰。
然而,由於主力遠在東南,他臨時拚湊的軍隊多由奴隸和戰俘構成,士氣低落,對商王朝毫無忠誠可言。公元前1046年一說為公元前1056年或公元前1027年)的甲子日清晨,牧野決戰爆發。
周武王陣前誓師,曆數商紂罪行,激勵士氣。而商軍中的奴隸們早已心懷怨憤,在兩軍交鋒之際,竟然陣前倒戈,調轉矛頭,引導周軍進攻商軍。商軍頃刻間土崩瓦解。
帝辛在朝歌城中,聞聽兵敗如山倒,知大勢已去,回天乏術。他不願投降受辱,便身著寶玉衣,登上了他耗盡民力修建的、象征其奢靡與權力的鹿台,縱火自焚而亡。
曾經不可一世的君王,最終葬身於自己營造的奢華墓穴之中,結局令人唏噓。其後,被視為禍亂宮闈、助紂為虐的妲己,也被周軍擒獲。
據傳,太公望薑子牙,這位身負異術、智慧深沉的周軍統帥,親持一柄蘊含浩然破邪之力的法器——或可稱之為“打神鞭”此乃其自身修為煉製或機緣所得之法器,與此界並未發生的“封神之劫”中的封神榜無直接關聯),將妲己及其同黨如有)誅滅,以正視聽,平息民憤。
周武王姬發率領聯軍進入朝歌。他並未沉浸在勝利的狂歡中,而是展現出新興王朝統治者的胸襟與遠見。
他下令安撫商朝遺民,表彰前朝賢臣,如釋放被帝辛囚禁的賢臣箕子,整修因直諫而被剖心的王叔比幹之墓,以此收攏人心,彰顯周邦並非為毀滅而來,而是為繼承和革新文明而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還“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向天下表示戰事已息,將致力於和平建設。
隨後,武王大規模分封諸侯,將同姓宗親、有功之臣以及部分前代帝王後裔封往各地,建立諸侯國,以作為周王室的屏障,確立了“封邦建國”的統治體係,定都鎬京。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武王克商”,標誌著殷商滅亡,周朝正式建立。
此番波瀾壯闊的朝代更替,雖亦有能人異士參與如薑子牙的深謀遠慮與可能擁有的道術),間或有精怪借助王朝末運興風作浪如九尾狐附身妲己的傳說),但縱觀全局,其核心驅動力乃是人道內部矛盾長期積累、民心向背發生決定性轉變的結果。
天庭恪盡職守,維持三界基本秩序,並未派遣天兵天將直接介入人間戰事;諸聖門下或有個別弟子入世曆練,積累功德,但其行為大體遵循人間規則,並未掀起波及廣泛的仙神大戰。
而在此方世界,所謂的“封神之劫”並未發生,因為此界的天庭神職體係,早已由漫長歲月中修行有成的洪荒萬靈、功德深厚的先賢英靈等自然填充完備,無需借一場大規模的殺劫來補充神位。
因此,商亡周興的曆史巨變,在此界顯得更為順理成章,其過程雖不乏殘酷與激烈,但從更宏大的視角看,卻是在相對有序的框架內完成,波瀾不驚。
周朝建立後,武王的弟弟——被後世尊為“元聖”的周公旦,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輔佐年幼的成王,平定內部管叔、蔡叔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繼而“製禮作樂”,係統地建立了一整套以宗法製、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等級森嚴而又秩序井然的禮樂製度,並推行井田製以穩定經濟基礎。
這套製度深刻地影響了此後數千年的中國社會,使華夏文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深入人心,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確立。人族的氣運,在經曆了王朝更迭的陣痛與洗禮後,非但沒有衰弱,反而因新秩序的確立而愈發凝練穩固,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火雲洞中,三皇五帝的虛影感應到人族氣運的這番蛻變與升華,似有微動,流露出欣慰之意。他們守護的人族,再次憑借自身的智慧與力量,完成了新陳代謝,走向了更加成熟的文明階段。
天庭之上,淩霄寶殿中,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俯瞰人間,見新的秩序已然建立,乾坤複歸安定,亦微微頷首。對他們而言,維護三界平衡乃是首要,人間的王朝更替,隻要不破壞基本秩序,便是人道自我演進的正常現象。
諸聖道場,無論是玄都八景宮、昆侖玉虛宮、金鼇島碧遊宮,還是媧皇宮、西方極樂世界,皆是一片清靜無為景象,唯有大道韻律無聲流轉。聖人們洞悉天道輪回,對人間興替了然於胸,然既已超脫,便多作壁上觀,任其自然發展。
至此,洪荒主世界,在人族自我管理、自我革新的循環中,步入了一個更加成熟、更加穩定的“禮樂文明”時代。
曆史的車輪,碾壓過殷商的廢墟,承載著周朝的希望與挑戰,繼續沿著它固有的軌跡,緩緩向前,書寫著下一頁波瀾壯闊的篇章。殷商之日已落,岐山之鳳長鳴,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然揭開序幕。
喜歡何謂之道請大家收藏:()何謂之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