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禮樂鑄華夏!王權漸衰,百家萌動待爭鳴!

字數:5081   加入書籤

A+A-


    周室初立,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旦攝政,殫精竭慮。其時天下初定,殷商遺毒未清,四方諸侯心懷異誌。
    周公內撫群臣,外鎮諸夷,首平管叔、蔡叔勾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以雷霆手段穩固周室根基。繼而營建東都洛邑,居天下之中,控馭東方諸侯,實現“天下樞機,盡在掌握”的戰略布局。
    然其最不朽之功,在於製禮作樂——他將散見於夏商兩代的禮儀碎片,融匯升華,構建起一套縝密如天網、環環相扣的禮樂製度。
    這套周禮,其核心精義在於“親親尊尊”。它以血緣宗法為經緯,通過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之別、五等爵位製公、侯、伯、子、男)以及詳盡的畿服製度甸、侯、賓、要、荒),如同一位技藝超凡的工匠,精心雕琢出一個層級分明、權責清晰的金字塔式社會結構。
    天子為天下大宗主,祭祀天神地隻;諸侯為邦國宗主,守土安民;卿大夫輔佐諸侯,士為基層骨幹,庶民力耕以供其上。每一層級皆有相應的權利、義務、禮儀、輿服、宮室、樂舞規製,不得僭越。
    朝廷有典章如《周官》、《儀禮》),邦國有史冊如各國《春秋》),民間有采風後集為《詩經》),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不僅是一種政治宣稱,更成為一種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華夏各族群的認同之中。
    周公還整理、創製了莊重典雅的“雅樂”,與禮儀嚴格配套。祭祀天地祖先用《雲門》、《大鹹》,朝會宴享用《大韶》、《大夏》,軍旅用《大濩》,不同的場合、等級,樂舞的規模、器樂、隊列皆有定式。
    禮以別異,樂以和同,禮樂相濟,共同編織出一張籠罩社會方方麵麵的無形之網,試圖將一切社會活動都納入一種和諧、有序、可預測的軌道之中,史載“成康之治,刑錯四十餘年不用”,正是這套體係初期效能的體現。
    然而,再精密的製度也難敵時間的侵蝕和人性的張力。絕對的秩序在帶來穩定的同時,也埋下了僵化的種子。
    分封製本意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但經過數代繁衍,諸侯與周王室的血緣紐帶必然淡薄。各諸侯國在各自的封疆內休養生息,開發土地,吸納人口,實力此消彼長。
    而周王室自身,在昭王南征荊楚而“不返”疑似喪師身死),穆王西巡遊獵耗費國力後,後繼者如厲王推行“專利”政策與民爭利引發“國人暴動”,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權威一落千丈。
    平王東遷洛邑,依賴晉、鄭等諸侯護送,王室尊嚴掃地,實質淪為中等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春秋格局。
    鄭莊公箭射周桓王肩頭,“射王中肩”事件如同一個標誌性的信號,宣告了王權徹底跌下神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相繼崛起,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行兼並爭霸之實。會盟、征伐、斡旋、背叛……國際政治舞台風雲變幻,“春秋無義戰”成為常態。
    在這王權衰落、諸侯競逐的宏大曆史劇場背後,一股更為深刻、影響更為久遠的力量正在社會的深層悄然湧動,那就是思想的裂變與學術的下移。
    西周時期,“學在官府”,文化教育為王室和貴族壟斷,史官、巫祝掌握著知識的話語權。隨著平王東遷,王室衰微,許多原屬王室的官吏、史官、樂官流散諸侯國甚至民間,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官學失守,私學興起,一個新興的、具有一定知識修養和獨立人格的“士”階層開始崛起。他們不再固守世襲的職守,而是憑借自身的才智和學說,周遊列國,尋求賞識和施展抱負的機會。
    麵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這些有識之士開始痛苦而深刻地反思:為何曾經維係天下的周禮會失效?理想的社會秩序應該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治亂興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麽?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不同的思考路徑,催生了不同的思想火花:
    一部分人,如後來儒家的先驅,力圖維護和複興周禮的精髓,強調“克己複禮為仁”,認為社會的混亂源於對傳統禮儀道德的背離,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製度回歸來重建秩序。
    一部分人,如一些務實政治家,雖口稱“尊王”,實則更注重富國強兵的現實策略,探索如何在內政、外交、軍事上增強實力,成為管仲、子產一類人物的思想淵源。
    一部分人開始將目光從“天”和“君主”身上,轉向“民”,產生了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思考“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甚至出現“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激進觀念。
    還有一部分人,則超越現實政治,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宇宙、自然和人生本質,探究“道”的奧秘,思考生死、禍福、名實等哲學問題,為後來的道家等學派開啟先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思想的閘門一旦打開,便如涓流匯海,勢不可擋。各種學說、流派在辯論、交鋒、融合中孕育、生長。官方的意識形態控製力減弱,為思想的自由競爭提供了難得的空間。一個空前活躍、百家爭鳴的偉大時代,已在地平線上露出了璀璨的曙光。
    而這人間王朝的更迭、思想的激蕩,同樣未曾逃過洪荒各界大能者的法眼,他們以各自的視角和方式,關注並介入著這一進程:
    天庭: 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高踞九重天,樂見人間在周禮框架下呈現的秩序井然。對於諸侯爭霸,他們更多視其為“人道”內部氣運循環、新陳代謝的自然過程。隻要爭鬥不引發大規模、滅絕性的生靈塗炭,不至於動搖天地秩序、損及三界根基,天庭便傾向於保持超然,不予直接幹預。
    反而,天庭善於利用此等亂世,派遣仙官暗中考察,將那些在爭霸中隕落、卻兼具氣節、才幹或特殊功績的人傑英魂,如一些忠勇的將領、有德的士大夫,接引上天,授予門神、灶神、城隍乃至各部低階神職。這既是對英魂的褒獎,也借此機會充實和細化天庭對人間萬事的基層管理體係,可謂一舉兩得。
    火雲洞: 三皇五帝的聖德之光在洞中流轉不息,他們作為人族的始祖和聖王,始終密切關注著後代子孫文明的每一步演進。對於周公製禮作樂,他們各有感悟:天皇伏羲,指尖勾勒八卦符文,推演周禮中蘊含的數理邏輯和秩序象征,覺其與天地變化之道暗合;
    地皇神農,目光掃過九州沃野,體察禮樂製度下庶民農耕、醫藥、貿易的細微變化,思量其對於民生休戚的影響;人皇軒轅,則凝視著禮製中的兵儀、車製,回想昔年涿鹿烽煙,感慨兵家之道亦需禮法約束。周禮的和諧與秩序之美,在他們看來,正是人族智慧結晶,與易道、農道、兵道等天地至理皆有可互通之處。
    諸聖道場:
    昆侖山玉虛宮: 元始天尊端坐八寶雲光座,門下弟子如廣成子、赤精子等十二金仙,偶有奉法旨入世行走了結因果。或輔佐當世有德之君如薑尚輔文王、武王),播撒仁政,或於名山大川間偶遇根骨清奇、心性純良之輩,略加指點,傳播闡教“順天應人”、“尊崇天道”之旨意,為玉虛宮一脈積累外功,亦暗中物色可堪造就的仙苗。
    金鼇島碧遊宮: 通天教主法駕之前,萬仙來朝。教主秉承“有教無類,截取一線天機”之念,門下弟子品類龐雜,分布極廣,遍及三教九流。在禮崩樂壞、秩序鬆弛的春秋之世,截教門人反而更為活躍。他們或為諸侯座上客,以異術建功;或隱於市井,快意恩仇;或因性情率直,更容易卷入人間恩怨乃至諸侯爭霸的因果漩渦之中,其行事往往給本就複雜的局勢增添更多變數。
    首陽山八景宮: 道德天尊清靜無為,神遊太虛。然其大道無形、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深邃思想,已如春風化雨,悄然浸潤人間。一些厭倦紛爭、追求精神超脫的隱逸之士,開始感悟並傳播這種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天道觀,為道家學派的誕生奠定了基石。
    靈山極樂世界: 接引教主與準提道人,慧眼遍觀大千世界,尤其密切關注著東方中土這人文鼎盛之地的動蕩與變遷。他們見諸侯征戰,百姓離亂,認為這正是傳播西方極樂世界之慈悲教義、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良機。開始悄然謀劃,或派遣化身,或感應有緣之人,試圖將西方妙法播下東方未來佛法的種子。
    巫妖兩族: 盡管巫界,妖界遠遁混沌海,與洪荒主大陸聯係漸疏,但通過殘存的血脈感應、古老的祭祀活動,或是偶爾因空間不穩產生的細微縫隙,他們仍能模糊感知到人間氣運的劇烈變化。
    部分流落人間的妖族後裔或身負巫族血脈者,或許在某個諸侯國中擔任溝通天地的巫祝,或憑借天賦神力成為軍中的勇力之士,在不經意間延續著源自上古的巫覡文化或妖族傳承,成為洪荒古老力量在人間若隱若現的痕跡。
    段風紫微大帝): 高居紫微垣,執掌星辰運轉,協調天地節律。他的目光穿透層層雲霧,冷靜地觀察著人間王朝的更迭與思想的變遷。在他眼中,周禮的建立、鼎盛到逐漸崩壞,不僅僅是權力轉移或道德淪喪,更是一個名為“文明”的複雜係統。
    在其內在規律如製度惰性、權力分散、技術擴散、思想啟蒙)作用下,必然經曆的“生成發展僵化變革”的演進周期。這套周期所呈現出的數據、模式、矛盾與突破,為他理解更低維度的世界運行邏輯,乃至為他未來推演更高層麵的宇宙“秩序”生成與“變化”法則,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研究樣本和參數依據。
    他依舊默默積累著力量與知識,引導著洪荒整體實力向著更深邃的多元宇宙維度穩步拓展,為那遙不可及卻又必須麵對的“源海”之路,進行著看似微不足道卻至關重要的準備。
    洪荒的人間,在禮樂的輝煌鼎盛與無可奈何的崩壞聲中,即將迎來一個思想爆炸、智慧噴湧、英雄輩出、足以定義未來兩千年華夏文明性格的偉大時代——百家爭鳴。
    而整個洪荒的宏大格局,也正是在這種人間相對“平靜”相對於毀天滅地的仙神大戰而言)卻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如同生命體般悄然生長,向著更加廣闊、更加多元的宇宙深處,堅定而沉穩地拓展著自身的邊界與影響力。
    舊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活力正在孕育,一切都在動態的平衡中,邁向未知而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喜歡何謂之道請大家收藏:()何謂之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