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百家爭鳴啟!老子出關,道德真言傳萬古!
字數:7225 加入書籤
平王東遷,絕非一次簡單的都城遷徙,它是周王朝天命墜落、王權衰微的赤裸宣告。昔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赫赫宗周,如今隻剩下洛邑一隅的殘山剩水。
象征天下共主的九鼎,其光芒已被諸侯的刀劍鋒芒所掩蓋。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失序時代,維係社會數百年的宗法製度、井田製度、分封製度如同朽壞的堤壩,在曆史洪流的衝擊下轟然崩塌。
曆史的天空下,烽火連天,旌旗變幻。“尊王攘夷”的口號背後,是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等霸主輪番登場,上演著一幕幕力征兼並以圖霸業的活劇。
戰爭的規模與殘酷性空前加劇,戰車千乘、帶甲十萬的會戰屢見不鮮,“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原有的社會階層劇烈流動,“高岸為穀,深穀為陵”,昔日貴族淪落為庶民,而一批有才幹、有野心的士人乃至平民,得以憑借軍功、智謀或治國之能登上政治舞台。
然而,在血與火的悲歌之中,文明的種子正悄然孕育。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學在官府”的局麵被徹底打破。周王室衰微,掌管典籍、文化的王官們流散四方,學術隨之而下移民間。原本被壟斷的知識和文化,如同決堤的洪水,奔湧流向更廣闊的社會層麵。
一個新興的、充滿活力的社會階層——“士”階層,迅速崛起並壯大。他們或出身沒落貴族,或來自平民布衣,但共同點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文化,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他們不再安於固定的身份束縛,而是周遊列國,四處奔走,或遊說諸侯,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或聚徒講學,傳播思想,培養門徒;或著書立說,深思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試圖為這個失序的世界尋找一條出路。
這是一個舊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巨大曆史空窗期,也是一個思想得以擺脫束縛、自由馳騁的黃金時代。思想的枷鎖一旦打破,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便如火山般噴湧而出。
於是,一個思想文化上空前繁榮、群星璀璨的時代——百家爭鳴,拉開了它那波瀾壯闊的序幕。各路思想豪傑並起,學派蜂出,他們相互辯難,彼此爭鳴,又吸收融合,共同描繪了一幅絢爛奪目的華夏早期文明精神圖譜。
在這個巨大的曆史舞台上,各家學派如同夜空中突然綻放的繁星,競相閃耀,各自以其獨特的視角和主張,回應時代的叩問。
儒家:秩序的追尋與倫理的構建
儒家的開創者,魯國的孔丘孔子),是這場思想大潮中最具象征意義的人物之一。他身處禮樂崩壞的中心,目睹世風日下、倫理失序,內心充滿了“憂道不憂貧”的悲憫與重建秩序的責任感。
他並非簡單地複古,而是對傳統周禮進行了深刻的哲學反思和倫理升華。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的辯證統一。
“仁者愛人”,是發自內心的道德情感和普遍的人類之愛,是“禮”的內在精神基礎;而“禮”則是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際行為的外在製度儀軌。
他主張“克己複禮為仁”,通過內在的道德修養“修己”)來實現外在的社會和諧“安人”)。他提倡“為政以德”,強調統治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反對苛政暴政。
孔子一生“誨人不倦”,開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將教育普及到平民階層,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形成了龐大的學術團體。
他整理編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被尊為“至聖先師”。
其後的孟子孟軻)發揚其“仁”學,提出“性善論”和“仁政”學說,主張“民貴君輕”;荀子荀況)則提出“性惡論”,強調後天學習和“禮法”並重,對後世法家產生影響。儒家學說以其強烈的入世精神和完備的倫理政治體係,成為後世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基石。
墨家:平民的呐喊與實用的理想
與儒家源於“士”階層不同,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墨子)更貼近下層民眾的利益。他及其門徒多出身於手工業者,組織嚴密,紀律嚴明,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具有強烈的實踐精神。
墨家學說的核心是“兼愛”,即主張無差等、不分親疏貴賤地愛一切人,這直接針對儒家有等級差別的“仁愛”。由此衍生出“非攻”,即反對一切不義的侵略戰爭;“尚賢”,主張選拔有才能者擔任官職,打破貴族世襲;“尚同”,強調思想輿論的統一;“節用”、“節葬”、“非樂”,反對奢侈浪費,倡導節儉實用。
墨家學派不僅是一個思想團體,更是一個有著嚴格規範和犧牲精神的行動組織,其門徒墨者)能夠為了踐行“義”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在當時是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與儒家並稱“顯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法家:富國強兵的霸道與權術
法家的思想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子產“鑄刑鼎”,公布成文法。至戰國時代,李悝在魏國變法,撰《法經》;吳起在楚國變法,削弱貴族特權;申不害在韓國重“術”,講究君主駕馭臣下的權謀;
商鞅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他強調“法治”,主張“刑無等級”,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實行嚴刑峻法,使得秦國迅速富國強兵,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綜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建立了完整的法家理論體係。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唯有利害可以驅動,因此主張君主必須掌握絕對權力“勢”),運用法律“法”)和權術“術”)來治理國家,強調絕對的中央集權和富國強兵,其學說現實、冷酷而高效,成為亂世中許多諸侯國追求霸業的急功近利的選擇。
兵家:勝負背後的哲學與藝術
春秋戰國長期的兼並戰爭,催生了成熟的軍事思想。兵家的鼻祖孫武所著《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更是一部充滿哲學智慧的傑作。
它超越了簡單的戰術層麵,深刻闡述了戰略、謀略、政治、經濟與戰爭的複雜關係。其核心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強調情報與認知的重要性;
“兵者,詭道也”揭示戰爭的本質是謀略的較量;“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追求戰爭的最高境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展現了係統的戰略觀。
之後的孫臏,繼承和發展孫武思想,著有《孫臏兵法》,強調靈活機動的戰術。吳起既是變法家,也是傑出的軍事家。兵家思想以其深刻的辯證法和實用性,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軍事學、管理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縱橫家:亂世中的謀略與博弈
在列國紛爭的夾縫中,縱橫家應運而生。其鼻祖相傳為隱於鬼穀的鬼穀子王詡,他教授出蘇秦、張儀等傑出弟子。
縱橫家不專注於固定的政治理想或哲學體係,而是專注於國際關係和政治謀略。蘇秦主張“合縱”,即聯合六國共同對抗強大的秦國;張儀則推行“連橫”,誘使各國與秦國結盟,瓦解合縱。
他們憑借超凡的辯才、敏銳的洞察力和大膽的謀略,遊說於諸侯之間,“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其活動直接左右著戰國中後期的國際格局,展現了謀略和外交在亂世中的巨大能量。
陰陽家與名家:宇宙的圖式與邏輯的探索
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宇宙圖式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他們提出“五德終始說”,認為曆史朝代的更替遵循著金、木、水、火、土五德的相生相克規律循環往複,為王朝的興替提供了神秘主義的解釋框架。
而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則專注於邏輯思辨和名詞概念名)與客觀實在實)關係的探討。他們提出如“合同異”、“離堅白”、“白馬非馬”等著名命題,雖然有時被視為詭辯,但其中包含了對邏輯、語言和認知關係的深刻思考,豐富了中國哲學的思辨維度。
各家各派,其思想主張或相互對立,或彼此補充,或激烈爭鳴,或暗中吸收。稷下學宮等學術中心的建立,為這種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提供了平台。
正是在這種空前活躍、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中,華夏文明的思想根基被深深地、多元地奠定下來。
而就在這百家方興未艾、思想激蕩正酣之際,一場看似尋常的人事變動,卻蘊含著震動洪荒的深層次天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一抹最為玄奧深邃的色彩。
周王室守藏室之史——李耳字伯陽,諡號聃,故稱老聃),一位學識淵博、智慧深沉的智者。
他身居王室典籍庫,遍覽古今興衰,深諳禮樂文明之精髓,也透徹洞察其不可挽回的衰敗命運。他預感到天下將有大變,舊有的秩序已無法維係,遂生歸隱之意,辭官西行,欲遁跡於山林之間。
當其行至西部邊關——函穀關時,關令尹喜,一位善觀天象、素有道緣的官員,忽見東方紫氣浩蕩,綿延三萬裏,心知必有聖人將至。
於是灑掃道路,焚香靜候。果然,見一位清臒老者,騎著青牛,緩緩行來,氣度超凡脫俗,宛如神人,正是李耳。尹喜知其乃當世大賢,機緣難得,便上前恭敬懇求道:“先生您將要隱遁了,懇請您勉為其難,為我留下教誨吧!”
此時的李耳,實乃洪荒世界至高存在——太清道德天尊感知人族氣運勃發、思想將興,特意降下的化身。他見尹喜誠心可鑒,又感應到天道運行的時機已然成熟,遂應其所請,於函穀關內停留。
他揮毫潑墨,筆走龍蛇,寫下五千餘言,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開宗明義,指出那終極的真理是不可言說的;下篇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闡明了最高層次的德是超越形式、自然而然的存在。這部書,便是後世所稱的《道德經》或稱《老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書雖僅五千言,卻字字珠璣,蘊含著宇宙天地至深的奧秘。其核心,是闡述那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和根本規律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無為而無不為。
由此衍生出“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以及“柔弱勝剛強”、“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深刻的辯證思想。它為人族,乃至為洪荒眾生,指明了一條“清靜無為”、“尊道貴德”的修行之路與處世之道。
書成之時,天地感應,關內異香彌漫,空中似有仙樂繚繞。李耳將書卷授與尹喜,便騎上青牛,悠然出關,身影消失在茫茫流沙之中,從此不知所終,留下“老子化胡”等無數傳說。
尹喜得此真經,潛心修習,終得大道,被尊為“文始真人”。老子出關,授下《道德經》,此舉實乃道德天尊順應天道,於人族思想大爆發之關鍵節點,化身入世,留下無上道統真傳。
《道德經》的問世,其意義遠超一部哲學著作的誕生。其中所闡述的“道”的奧義,觸及了宇宙的根本法則,因此在蘊含無窮玄妙的洪荒世界中,引起了各方至高存在的感應和關注。
天庭: 高居九重天的昊天上帝,於淩霄寶殿中感知到一股蘊含天地至理的玄妙氣機降世,其道韻深邃,直指本源。遂命仙官恭敬錄下《道德經》全文,珍藏於天書寶庫之中,以為天道運行之參鑒。
火雲洞: 人族聖賢匯聚之地,三皇伏羲、神農、軒轅)五帝的虛影自沉寂中顯化,頷首微笑。他們從這“道”中,感受到了與伏羲演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神農嚐百草以生養萬民、軒轅修德振兵以平定禍亂,乃至大禹治水順勢而為的功績,皆有冥冥中的暗合與升華,為人族前路點亮了一盞明燈。
昆侖山: 玉虛宮內,執掌闡教的元始天尊默然靜坐,知其乃師兄太清道德天尊之手筆。闡教教義講究“順天應人”,尊崇天道綱常,與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自然”思想本就脈絡相通,故默然認可,視此經為天道在人間的顯化之一。
金鼇島: 碧遊宮中,截教教主通天教主亦心生感應,覺此經義頗為有趣。其“無為”之論,表麵靜默,內裏卻蘊含著“道”生萬物、演化無窮的玄機,這與截教主張的“截取一線生機”的教義,雖有路徑之差,卻在終極的“生”與“變”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靈山: 西方極樂世界,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二位教主,亦從《道德經》中感悟良多。其中“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論述,與他們所弘揚的清淨寂滅、破除我執的西方教義,似乎看到了某種可資借鑒與對話的東方智慧。
老子雖飄然遠去,但其留下的《道德經》卻如一顆蘊含無窮生機的種子,播撒在華夏文明的沃土之中。它不僅深刻孕育了後來的道家學派和道教宗教,其“道”的思想、辯證的思維、無為的智慧,更滲透到華夏文化的方方麵麵,與講究入世擔當的儒家學說相互補充,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外儒內道、剛柔並濟的獨特精神氣質。
百家爭鳴的舞台,因《道德經》這部“天書”的問世,增添了一抹超越世俗紛爭的玄奧色彩。儒家的仁禮、墨家的兼愛、法家的法治、兵家的謀略、縱橫家的權變……
各家學說在現實的土壤中激烈碰撞,試圖解答社會與政治的迫切問題。而道家,則以其超越的視角和深邃的哲思,為這一切提供了一個形而上的、宇宙論的根基。
這是一個血與火交織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自由噴湧的黃金時代。在這長達數百年的動蕩與紛爭中,華夏先賢們以無比的勇氣和智慧,完成了對民族精神一次空前絕後的大探索、大創造。
他們提出的種種命題、創立的種種學說,構成了華夏文明最初的基本內核,奠定了此後兩千餘年中華文化發展的堅實根基,其光芒穿越時空,至今仍照耀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洪荒的人間,在思想的碰撞與融合中,繼續向著未知而廣闊的前方,波瀾壯闊地邁進。
喜歡何謂之道請大家收藏:()何謂之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