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跨世紀暢想二)
字數:3841 加入書籤
日記:
.
1999年12月14日..........星期二..........陰
.
在我和語文課代表的督促下,同學們的投稿熱情高漲,收到了不少稿件。尚小慶、李文秀、許瑞生這些自己比較重視的人已經把稿件做成了手抄報的形式,我抱著厚厚一疊大大小小的紙去老劉辦公室找他。
“劉老師,這是收上來的材料。”我把那疊紙都遞給他。他看著那驚人的數量,很是高興:“嗬……嗬嗬,好,好,好……”他隨手翻看了下裏麵的內容,翻到手抄報的那幾張笑著說:“很好啊,這都排好版了,很好!你拿去整理編輯下,就這兩天吧,我們盡量趕在元旦前把冊子出出來。正好是迎接二十一世紀千禧年,我們這冊子就叫《跨世紀暢想》!”
聽到這麽緊的時間安排,我十分頭疼,但看到老劉興奮的樣子,我又不好潑冷水對時間節點提出異議,隻好落實細節:“劉老師,這麽多稿件,按什麽標準選哪些入冊呢?”老劉輕描淡寫地說:“也別打擊大家積極性了,都入冊吧。”
什麽?這麽多?重新整理、謄寫、編輯排版,完整的兩天也做不完啊?!更何況我還要上課!我繼續掙紮地問:“那編輯順序是按文體分類,還是按作者分呢?按文體分的話,這些按手抄報格式交上來的就要剪開打散;要按作者分的話,每個人交上來的數量、文體、內容長短都大不相同,版麵會比較亂。還有,是重新按一個人筆跡謄寫,還是就用大家交上來的素材拚貼?重新謄寫的話會比較整齊美觀,就是時間可能來不及;拚貼的話,字體、間距不統一,看起來會比較亂,還有……”
“都你自行決定吧,你全權處理。主要是要趕在元旦前印出來。打鈴了,你去上課吧。”老劉打斷我的話,又是一句話管總,結束了交流。這看似信任的放權,實則是甩鍋啊!回教室的路上,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還有很多實際操作的問題要問,我不知道老劉心中對冊子的定位和預期是怎樣的,但從溝通來看,他的想法與我的預期大相徑庭,最終能選擇的編撰方式也讓我很無語。
跟語文課代表說了老劉的意思,問他有沒有啥想法,他似乎沒覺得老劉的想法有什麽問題,翻著那疊大小不一的紙,樂嗬嗬地說:“我看著都挺好啊,編個順序1、2、3,弄個目錄,就行了。”他和老劉一樣的態度,不知他是真的沒什麽想法,還是不想擔責任地敷衍、推脫。
“我知道都挺好,可你不覺得這千差萬別的字跡、間距、插畫,編在一起完全風格不統一,不像個樣嗎?”我有些急了。
“那你說怎麽辦?”他還是不緊不慢,樂嗬嗬地問。
我想按重新統一謄寫、按文體分類分章節、統一編插畫風格,編成一本正兒八經的有體係的書,而不是劣質的兒童手抄報集萃。但我知道我的想法在兩天的課餘時間裏是肯定無法完成的,而要稍微提升下“手抄報集萃”的品質,兩天的時間都很緊張。
我看了看他,無可奈何地歎了口氣,說了我的想法,最現實的能完成的方案就是手抄報集萃風格的:統一版麵大小,把上交的稿件分類剪下,然後重新排版,在a3的白紙上貼上,根據情況補充插畫,對已有的手抄報按統一的版麵尺寸微調。
“啊?!還要剪貼?不能就編個順序?”他仍舊是笑嗬嗬的問,但他的嬉皮笑臉已經告訴我,他是指望不上的了。
回到家,我加緊攤開整理所有收到的材料,先易後難:把隻需要調整尺寸大小的手抄報先剪貼好,再把短小的詩詞和大段的散文、議論文剪開,大致分類,然後按常用版麵格式貼在a3的白紙上,不一會,我的房間桌上、床上、地上就鋪滿了各式大小的紙片,幾乎無法再落腳。到夜裏十一點多,看進度我是很難在鋪開紙片的工作麵裏收拾出床睡覺了,媽媽邊責怪我愛攬事,邊加入了剪貼的隊伍。
經過繡花的事後,我知道媽媽並沒有想象中能幹,字和畫都不怎麽樣,就安排她把稿分類剪下。她剪我貼,進度快了很多,總算到一點多收拾停當可以睡覺了。剩下的插畫、排序、編目錄,明天再弄。
.
1999年12月16日……星期四……陰
.
昨天加班加點,又弄到夜裏一點多,總算都編完了,扉頁、目錄和手抄報正文,個別字寫得特別不好看的,就重抄了一遍。沒有弄封麵,想必出書的地方會給設計個封麵吧。這個手抄報的冊子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所以完全沒有了最初的興奮和期待。
今天一大早語文早自習,老劉就來問我編好了沒,我把整理的厚厚一疊整齊的a3紙遞給他,他沒到早自習結束就走了,估計是去趕著印製了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
無論什麽時候,要做好一件事,明確的目標、與目標適配的資源和得力的團隊,缺一不可。
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不能有效地安排籌劃、指導行事,所做的事完成度如何、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也就不明晰。目標水準定的高,不一定會有高水準的作品,但目標水準定的低,一定不會有高水準的作品。擴展眼界和見識,在領導決策層麵確定合理的高水準目標是出好成品的第一步。把“合理”擺在“高水準”之前,往往是項目能如期落地的基礎。
在之後很多年的工作裏,遇到過很多目標定得過高,但完成度不高,虎頭蛇尾、結果一塌糊塗的事情。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與目標適配的資源。這資源包括時間、資金、物資和人才。過短的時間、過少的資金和物資投入,別說人才,就是天才也“難為無米之炊”。總有領導說“我們要搶工期”、總有甲方說“我們要控投資、談效益”,但那都必須在一定合理的程度範圍內。老話說得好,“一分價錢一分貨”,別老指望用銅的價格買到真金子。缺乏資源時要盡可能多地溝通、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才能盡可能更好地完成目標。
在執行環節,得力的團隊是按計劃地讓目標有效落地的實施保障,團隊內部沒有人才,或人才們不能擰成一股繩打配合,都會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
老劉對冊子並沒有太高的預期,或者說相比於冊子本身,他更看重“趕在2000年跨年前印出冊子”這件事,這是目標層麵的問題。兩天的時間,我和語文課代表兩個人,需處理1厘米厚幾十上百份的稿件,是無法與出一本好冊子匹配的資源。而我沒能團結好課代表成為可用人員,即使後來有媽媽參與,但仍不是一個好團隊,這是團隊配合的失敗。以現在的工作經驗來看,一方麵勸說老劉有取舍地精選入選作品,適當延長交稿時間,一方麵動員像尚小慶、李文秀、許瑞生等等這些熱心的同學參與謄寫,所出的冊子可能會好一些。出於眼界的限製,當時未接觸過電腦排版打印的我從未想過還有這條路可走。
在我們那本裝幀簡陋的手抄報集萃出來之後沒多久,隔壁班也出了本裝訂精美的習作集。冊子不厚,彩色的有圖案設計的封麵與扉頁、隔頁,內容統一電腦排版、打字、插畫、印刷,甩我們的複印件冊子好幾條街。內容雖不一定能贏過我們,但我們質樸的o版與之相比也還是拿不出手。
.
這次編纂手抄報集萃的經曆,在我媽眼裏是“耽誤學習、毫無意義”的瞎攬活,在我自己眼裏是“無奈妥協的失敗產物”。誰成想,幾年後它竟會成為我快速熟悉專業雜誌組稿和編輯工作的“定心丸”。
人生啊,總是這麽有趣,不走到最後,你不會知道曾經無心插的柳會在何時何地綠柳成蔭。每一份“或好或壞”的經曆,都會成就獨一無二的你!
喜歡二十年前的你請大家收藏:()二十年前的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