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桓王傷重天命衰 齊晉秦楚暗蓄勢

字數:5151   加入書籤

A+A-


    繻葛戰場之上,周桓王肩頭那支刻骨銘心的箭矢,其鋒鏑所攜,非止鄭將祝聃的膂力,更裹挾著鄭莊公寤生的滔天怨憤與周室國運衰微的哀鳴,一擊洞穿了八百年周祚最後的煌煌天威!那箭杆兀自顫抖,殷紅的天子之血順著甲葉滴落,滲入焦土,仿佛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的古老盟誓也一同浸染、玷汙。
    “陛下!”周遭護衛的王室親軍見狀,無不魂飛魄散,肝膽俱裂!天子竟於陣前被諸侯之將射傷,此乃開天辟地以來未有之駭聞!軍心瞬間崩摧瓦解,陣型大亂。
    周桓王麵色慘白如紙,劇痛與前所未有的屈辱交織,幾乎暈厥。虢公林父、周公黑肩等老臣涕淚橫流,急率親衛拚死護著桓王車駕,在鄭軍震天的喊殺聲與鄙夷的呼嘯聲中,狼狽不堪地潰退而去。
    那一箭,射落的是一位天子的尊嚴,更射塌了維係天下的宗法秩序之基。
    鄭軍陣中,祝聃見射中天子,初時狂喜,欲拍馬再追,竟想擒王立功!然鄭莊公寤生雖亦心懷快意,卻終究老謀深算,深知弑君之罪,千夫所指,必成天下公敵,急令鳴金收兵。旋即,又遣祭足攜牛酒往周營“勞軍謝罪”,行那殺人誅心、極盡羞辱之舉。
    周桓王帶傷敗歸洛邑,雖經太醫悉心診治,箭創漸愈,然那心頭刻骨之痛與羞憤,卻日夜灼燒,噬咬其心。他時常於深夜獨坐王宮高台,望著一片死寂的洛邑,回想鎬京舊日繁華,回想武王、成康之盛世雄風,再對比眼下諸侯冷眼、朝貢稀疏、王命不出轘轅的淒慘境況,不禁捶胸頓足,淚流滿麵。
    “朕…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天下!”其聲淒愴,聞者心酸。
    然現實冰冷如鐵。王室兵力經此一敗,十不存一,府庫為籌措戰事早已空虛見底,再也無力組織任何征討。諸侯們或冷眼旁觀,或暗自竊喜,或蠢蠢欲動。桓王所能做的,唯有連發數道措辭空前嚴厲的詔書,剝奪鄭莊公一切爵祿,斥其為亂臣賊子,號令天下共討之。
    然,詔書傳遍天下,卻如石沉大海。應者寥寥無幾,大多諸侯隻是禮節性回書譴責,無一家真正出兵。齊、晉、楚、秦等大國,更是置若罔聞。那南方楚子,更趁周室新敗、無暇南顧之機,再次大舉北伐,接連吞並息、鄧等數個姬姓諸侯國,氣焰囂張至極。
    周王室之號令,徹底淪為一紙空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終成絕響。
    鄭國,新鄭。
    鄭莊公大勝而歸,誌得意滿,睥睨四方。雖被周天子下詔剝奪爵祿,卻毫不在意,反覺去一枷鎖。宮中大宴三日,慶賀繻葛大捷。
    席間,鄭莊公舉觴,環視麾下文武,朗聲道:“周室昏聵,自棄威嚴!今日之天下,強者為尊!我鄭國,據中原樞要,甲兵精銳,謀臣如雲,何須再仰那洛邑鼻息?當自謀霸業!”
    “主公聖明!”祭足、子元、祝聃等群臣轟然應諾,士氣如虹。
    然鄭莊公亦深知,鄭國雖勝,終是地小民寡,其霸業多倚仗其個人權謀軍勢,缺乏深厚國力為根基。且國內,諸子如公子忽、公子突、公子亹等皆已成年,各有才幹與黨羽,暗流洶湧。故其在囂張之餘,亦試圖彌補與王室關係,至少維持表麵“尊王”姿態,以拉攏中原諸侯,共抗齊、楚大敵。
    於是,在陣前射王、劫掠王畿後,鄭莊公竟又遣使入洛邑,獻上重禮,言辭“恭謹”地表示:“前日之戰,實乃誤會,臣萬死!然天子竟欲分政於虢,實傷臣心。今臣願重修舊好,仍尊奉周室,然…這卿士之位,仍當歸臣。”
    此舉,將政治虛偽與恃強淩弱演繹到極致。周桓王氣得幾乎嘔血,卻無力反抗,最終隻得屈辱地默認現狀。鄭莊公依舊把持王政,周鄭之間,那點最後的君臣情分,徹底灰飛煙滅。
    “禮崩樂壞”四字,自此深深烙印於東周之初的曆史脈絡之中,再無挽回之餘地。
    天庭,淩霄寶殿。
    昊天上帝漠然注視著下界這場君不君,臣不臣的變遷。於天道而言,此乃氣運流轉,因果必然。
    “周德已衰,不可複振。”上帝聲音平靜,卻帶著最終裁定的意味,“然,天命未絕,周祀猶存。其名分大義,於亂世中仍有一絲用處。旨意:”
    “著洛邑土地、城隍,維持王畿基本秩序即可,無需再強扶周室。”
    “巡天司加強對鄭國監控。鄭伯寤生,雖有小智,然器量不足,霸業難久。其身後,必有內亂。詳加記錄,以為警示。”
    “重點轉向!”上帝目光如炬,掃過洪荒堪輿圖,“齊、晉、秦、楚四國,方是未來決定人族氣運之關鍵!著巡天司、宣化署,集中資源,密切關注此四國動向!”
    “臣等遵旨!”群神凜然,皆知陛下目光已投向更遠的未來。
    旨意傳出,天庭監察之力隨之調整。無數巡天鏡光、土地匯報、山神密奏,如百川歸海,重點匯聚於四國之地。
    東方,齊國。臨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齊僖公已薨,其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此君昏庸暴戾,好色荒淫,竟與已嫁於魯桓公的親妹文薑私通亂倫,更設計殺害魯桓公於車中,引發齊魯交惡,國內政局動蕩不安,人心離散。
    然,亂局之下,新芽萌發。齊襄公二弟公子糾流亡魯國,得管仲、召忽輔佐;三弟公子小白流亡莒國,有鮑叔牙忠心相隨。此二人身邊,皆聚集著賢能之士。
    尤以那管仲最為不凡。雖出身微賤,早年經商,卻胸懷經緯之才,洞悉治國之道。其於流亡途中,已為公子糾謀劃出一整套富國強兵、稱霸諸侯之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尊王攘夷”、“四民分業”…其思想之深邃,眼光之長遠,遠超當世常人。
    昊天上帝目光掃過臨淄,在那看似落魄的公子小白與其貌不揚的管仲身上略作停留,昊天鏡光華微不可察地一閃。
    “齊國之霸,胚胎於此。然,需曆一番浴火重生。”上帝輕聲自語。
    北方,晉國。翼都。
    曆經“曲沃代翼”長達數十載的血腥內鬥,曲沃武公姬稱)終於弑晉哀侯,並其地,事實上統一了晉國。然其名分未正,急於求得周天子認可。
    此刻,晉國使臣正攜重寶,奔赴洛邑,欲賄賂周厘王桓王子),求其冊封。
    昊天上帝目光微冷:“弑君篡國,以下犯上。然,晉地民風彪悍,山河險固,若得英主整頓,必成北方強藩。且其與戎狄雜處,常年征戰,戰力非凡。此乃雙刃之劍,需引其鋒刃向外。”
    西方,秦國。西垂。
    秦襄公因護駕平王東遷有功,正式封侯,得“岐山以西之地”實為空頭支票,需自戎狄手中奪取)。其後數代秦君,如文公、寧公,皆畢路藍縷,以啟山林,與西戎諸部浴血奮戰,一寸山河一寸血,艱難拓展疆土。
    秦人民風質樸剽悍,崇尚功勳,法令初具雛形。然其地被中原視為蠻荒,文化落後,亟需引進賢才,變革圖強。
    上帝目光掃過那與戎狄廝殺慘烈的秦軍陣地,微微頷首:“苦寒之地,磨礪虎狼之師。然,需以文明導之,以法度束之。”
    南方,楚國。郢都。
    楚君熊通早已僭越稱王楚武王),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國君臣一心,銳意北進,持續吞並漢水流域諸姬姓小國“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勢力急劇膨脹,公然挑戰周室權威,成為南方巨無霸。
    楚人崇巫鬼,重祭祀,文化自成一體,桀驁不馴,視中原禮法如無物。
    上帝目光掠過楚地那蒸騰的蠻荒氣息與旺盛的擴張野心,眉頭微蹙:“荊楚之患,非在一時。其勢已成,恐為中原大敵。”
    四國形勢,各異其趣,然皆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與風險。
    “旨意:”昊天上帝再次開口,聲傳諸殿,“宣化署‘心映司’,分派得力幹員,重點關注此四國中有潛質之公子、賢士。如齊之公子小白、管仲,晉之申生、重耳晉武公之孫輩),秦之有為之君,乃至楚之…可塑之才。因勢利導,或托夢授書,或顯化點撥,播撒‘尊王攘夷、富國強兵、善待百姓’之念。然需極其隱秘,不可強行幹預其國運自然走向。”
    “雷部、鬥部,嚴密監控四國與周邊異族戎、狄、夷、蠻)之衝突。凡有異族大規模屠戮人族百姓者,可依律施以天災懲戒如旱、澇、疫病),護佑生民。”
    “司法天神楊戩,加強巡視,凡有妖魔勢力欲趁四國爭霸之機,興風作浪,或西方教暗中滲透者,嚴懲不貸!”
    “臣等領旨!”
    天庭的意誌,化作一道道無形的絲線,開始更精準地纏繞、滲透進這四輛即將啟動的、決定未來格局的戰車之上。
    而與此同時,那西方極樂世界之中,準提道人亦通過水鏡,觀察著南贍部洲的劇變。
    “周室已衰,四強並起…亂世將至,正合我教普度眾生之宏願。”準提麵露慈悲微笑,對身旁侍立的藥師琉璃光如來道:“可再遣‘苦行頭陀’,往那戰亂頻仍、民生困苦之地,不必宣講高深佛法,隻需傳播‘眾生皆苦,寂滅為樂’、‘忍辱修行,往生極樂’之簡易道理,契合其絕望之心即可。另,可重點關注那流亡之公子、落魄之賢士,或可結一善緣。”
    “謹遵法旨。”藥師佛合十躬身。
    又一道模糊的佛影,悄然離開靈山,潛入下界紛擾的塵世之中。
    洪荒人間的舞台,主角正在悄然更換。一場波及更廣、影響更深的大爭之世,已然拉開了沉重的帷幕。南贍部洲之上,齊、晉、秦、楚四股強大的氣運,正如潛龍在淵,暗蓄其勢,隻待風雲際會,便要騰躍而出,攪動乾坤!
    本章完)
    喜歡我,昊天,開局洪荒當天帝請大家收藏:()我,昊天,開局洪荒當天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