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漢武雄才獨尊儒 北擊匈奴拓疆土
字數:5288 加入書籤
文景之治,以黃老之術休養生息,積粟紅腐,貫朽粟陳,國庫充盈,民力漸複。然至景帝後期,內諸侯雖經七國之亂重創,然餘威猶存;外匈奴屢背和親之約,寇邊不止;百家思想暗流湧動,尤以儒家之勢日盛。漢室需要一位雄才大略之君,以剛猛手段,徹底解決內外憂患,確立大漢不拔之基。曆史選擇了劉徹。
未央宮,景帝後元三年。
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年方十六,然其目光銳利,氣度恢宏,周身一股蓬勃欲發的雄心與掌控一切的意誌沛然勃發,與文景二帝的溫仁內斂截然不同。其神魂深處,那代表漢室正統的赤龍氣運昂然咆哮,褪去了最後的溫潤之色,轉而顯化熾烈如金、鋒芒畢露的霸道形態,直衝霄漢,引動紫微帝星投下前所未有的灼目光華!
天庭,淩霄寶殿。
昊天鏡光華大放,映照出未央宮新主之象。
太白金星驚而奏曰:“陛下!漢室新帝氣運勃發,剛猛酷烈,其誌非止守成,意在開疆拓土,更易製度!其周身赤龍,已帶征伐血光!”
昊天上帝目光微凝:“紫微異動,帝星耀世。此子確有革鼎之氣,然過剛易折,殺伐過重,必損國運壽元。此乃人道自擇,靜觀其變。著巡天司,重點監控其對匈奴戰事及思想變革,凡有大規模業力滋生,即刻記錄。”
“臣遵旨!”
幽冥地府,功過司。
判官筆疾書:“漢武即位,殺伐之氣衝霄,兵戈之劫將起,亡魂數量恐激增。各殿預備接收,增派鬼差於北疆待命!”
平心娘娘漠然道:“劫數如此,依律而行。”
西方極樂世界。
準提道人曰:“戰端將啟,生靈塗炭,正顯我佛慈悲。可令‘藥師佛’一脈,多煉療傷丹藥,由行者攜往邊塞,廣結善緣。”
“謹遵法旨。”
漢武帝即位之初,祖母竇太後仍掌權,好黃老,厭儒術,武帝暫隱鋒芒。
建元元年,武帝即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儒生董仲舒、公孫弘等應召。
董仲舒,精研《春秋公羊傳》,其神魂之中,文曲星力異常凝聚,更引動一絲源自天庭秩序本源的感應,使其學說充滿構建永恒秩序、強化君權神授的宏大願力。於殿試之中,上《天人三策》,其言石破天驚: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此言明確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旨在以儒家學說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為武帝的集權改革提供理論基石!
武帝深以為然,然竇太後強行幹預,貶斥儒生,武帝所任用的儒臣趙綰、王臧被迫自殺,新政夭折。
直至建元六年,竇太後崩,武帝才得以真正親政,大權獨攬。
元光元年,武帝策問賢良,董仲舒再陳“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之說: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此說將君王權力與天道意誌直接掛鉤,既神化君權,亦以天道約束君王,深合武帝強化自身權威、推行改革之需。
武帝遂采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於長安設太學,置五經博士,教授弟子,擇優為官。儒家經典成為官方指定教科書,通經成為入仕主要途徑。百家之學,在官方層麵遭受沉重打擊,被迫轉入地下或民間。
然此“儒術”,非孔孟之原始儒學,而是糅合了法家集權思想、陰陽家天人感應學說的“新儒學”,成為服務於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統治工具。
天庭對此反應微妙。
昊天上帝言:“董仲舒‘天人感應’,雖將人間君王聯於天道,然其‘天’之概念模糊,易生歧義。於天道秩序而言,有利有弊。利在穩固人道,弊在若君王失德,其業力或牽連天道聲譽。著宣化署,引導其說向‘敬天保民’方向發展,勿使淪為君王暴政之借口。”
“是!”
與此同時,武帝著手解決心腹大患——匈奴。
漢初以來,和親納貢,屈辱已久。武帝誌在雪恥,徹底解決邊患。
元光二年,武帝命李廣、公孫敖等四將各率萬騎,出擊匈奴,雖互有勝負,然開啟了漢朝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的序幕。
然武帝深知,欲滅匈奴,需打造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並尋得能征善戰之將才。
曆史的目光,投向了兩個出身卑微卻天賦異稟的年輕人——衛青與霍去病。
衛青,原為平陽公主家奴,其姐衛子夫得幸於武帝。然其人身負兵家奇正相合之運,更有一絲天庭鬥部輔星之輝照命,沉穩大度,善於學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霍去病,衛青外甥,年少驕狂,勇猛絕倫,其神魂之中,竟似有上古兵主蚩尤一縷好戰之念與西方銳金殺伐之氣融合,用兵如神,尤擅長途奔襲,閃電打擊。
武帝不拘一格,大力提拔二人。
元朔二年,衛青率軍出雲中,西至隴西,擊匈奴樓煩、白羊王於河南地,收複河套地區,置朔方郡。 漢軍首次取得大規模戰略性勝利!武帝大喜,封衛青為長平侯。
此後,衛青屢次率軍出定襄,重創匈奴。
元狩二年,武帝發動決定性戰役。
命霍去病率精銳騎兵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深入匈奴腹地千餘裏,大破匈奴休屠王、渾邪王部,俘獲匈奴祭天金人!
同年夏,霍去病再率數萬騎出北地,迂回至祁連山,大破匈奴,俘獲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降者二千五百人。
霍去病戰功彪赫,武帝特設大司馬位,令其與衛青同掌兵權。其“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言,更是激勵無數將士。
漢軍連續打擊下,匈奴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餘眾降漢。 武帝置其眾於邊境無屬國,河西走廊自此暢通。
元狩四年,武帝發兵十萬,由衛青、霍去病分率,發動漠北決戰。
衛青出定襄,與匈奴單於主力遭遇,激戰至暮,大破之,單於遁走。
霍去病出代郡,北行二千餘裏,與匈奴左賢王接戰,大敗之,殲敵七萬餘,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貝加爾湖)而還!
此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軍亦損失慘重,戰馬損失十餘萬匹,國力損耗極大。
持續數十年的漢匈戰爭,雖取得輝煌勝利,開拓西域,亦帶來沉重負擔。
武帝為籌措軍費,實行鹽鐵官營、算緡告緡對商人征收重稅)、發行白鹿皮幣等措施,雖加強中央財力,卻加重百姓負擔。其晚年更是迷信方術,求長生,釀成“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被迫起兵反抗後自殺,牽連死者數萬。
天庭視角:
巡天司日夜記錄:“漢匈大戰,殺伐之氣衝霄,業力血光纏繞漢室赤龍,雖使其威勢滔天,然根基已損。衛青、霍去病等將,殺業深重,然其秉承天命,護佑華夏,功過參半。霍去病早夭,乃殺伐過甚,業力反噬之果。”
昊天上帝歎:“武帝雖拓土萬裏,揚華夏之威,然其窮兵黷武,耗盡文景積蓄,晚年昏聵,幾致亡國。功過昭然,待其壽盡,地府自有公斷。”
幽冥地府:
北疆戰死將士魂魄、匈奴亡魂如潮水般湧入,怨氣幾乎凝成實質。霍去病英年早逝,其魂攜衝天煞氣而至,判官特引其入天人道轉生,然需曆三世殺劫,以平業力。
平心娘娘:“武帝劉徹,其魂至日,功過簿重重,當細審之。”
西方教:
於戰場廢墟廣設道場,超度亡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念悄然傳播。
百家命運在武帝朝:
儒家:借“獨尊儒術”躍居廟堂之上,然其學已變味,成為政治工具。太學興盛,士族階層開始形成。
法家:思想融入國家政策鹽鐵官營、酷吏政治),張湯、義縱等酷吏活躍。
道家:失去官方地位,轉入民間發展,與方仙道結合,為道教產生奠定基礎。
墨家:備受打壓,徹底轉入地下,技藝部分被收歸官營。
兵家:因戰爭而顯貴,衛、霍皆為代表,然其學說亦服務於集權。
陰陽家:其“天人感應”理論被儒家吸收,自身逐漸沒落。
武帝晚年,下《輪台罪己詔》,悔征伐之事,思富養民,重歸休養生息。
其一生,功過極端:空前強化中央集權,開拓疆域,奠定漢地基本範圍;亦耗盡國力,晚年民變迭起。
洪荒諸聖冷眼旁觀,知人道興衰循環,皆有其數。武帝時代波瀾壯闊的史詩落幕,而其“獨尊儒術”的遺產與開拓疆土的格局,將深遠影響後世。漢室氣運之赤龍,經此極盛而衰,亟待休養,昭宣中興的緩和時期即將到來。而百家思想的真正融合與蛻變,仍在繼續。
本章完)
喜歡我,昊天,開局洪荒當天帝請大家收藏:()我,昊天,開局洪荒當天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