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對暖炕感興趣的老朱

字數:4171   加入書籤

A+A-


    “唉,咱大明就是這點不好,電力供應不足。否則的話,咱非得把你後世的空調搬過來一台!”
    喝完薑湯,朱元璋將碗往禦案上一放,臉上帶著幾分遺憾,語氣中卻滿是對空調的向往。
    “叔,其實這禦寒的辦法多的是,又不用非得看後世的東西。”高陽秋笑著說道。
    他知道朱元璋對後世的事物總有種執念,但很多時候,傳統的智慧同樣有效,甚至更貼合當下大明的實際情況。
    聽到高陽秋這麽說,朱元璋果然來了興趣,主動問道:“哦?你倒是給咱說說,有什麽比較好的辦法能夠禦寒?眼下剛進十一月,天就冷得這般厲害,再過些時日,等到臘月三九,估計咱大明南北各地,真能凍死不少人。”
    朱元璋這話倒不是危言聳聽,他自小在民間長大,後來又戎馬半生,當了皇帝後更是閱遍各地災報,太清楚這嚴寒對百姓意味著什麽。
    大明幾乎每年都有地方受雪災寒災影響,凍斃於路者也不在少數,這背後都是無數家庭的破碎。
    尤其是像北方一些較冷的地區,冬季漫長而酷寒,百姓們往往隻能靠著單薄的被褥和一腔熱血硬扛,他這個當皇帝的,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卻一時也沒有什麽普適性的好辦法。
    別看高陽秋是南方人,老家冬天最冷也不過零度左右,但他大學時可是去過北方玩,對北方的寒冷和禦寒手段有著親身體會。
    尤其是大二那個寒假,他曾經和同學一起去過黑龍江的雪鄉。那地方的冬天,動輒零下二三十度,呼出的氣都能瞬間變成白霧。
    高陽秋還深刻地記得,他在雪鄉住村民家的時候,對方給他燒的那種暖炕。
    晚上睡覺時,往熱乎乎的炕頭上一躺,整個身子都被烘得暖洋洋的,外麵再大的風雪似乎都與自己無關了,那叫一個舒服。
    當然,也不僅是暖炕這一個辦法。
    在現代,北方的城市冬天都有集中供暖。隻不過,暖氣的成本要比暖炕高得多,且涉及到複雜的管道鋪設和能源供應,在大明目前的條件下,顯然不現實。
    高陽秋覺得,如果隻是單純解決寒冷的問題,讓百姓能夠安穩過冬,普及暖炕就足夠了。畢竟這東西原理簡單,材料也相對易得。
    至於暖氣供應,高陽秋倒覺得可以先在應天皇宮給老朱搞個試點,用鍋爐加銅管的方式,做一個簡易的供暖係統,讓他老人家先體驗體驗,也算是為將來的技術推廣積累經驗……
    高陽秋理清了思路,開口說道:“叔,我倒是有個主意。”
    朱元璋就知道高陽秋腦子裏絕對有東西,他當即精神一振,感興趣地追問道:“哦?快,你先說來聽聽,是何良策?”
    見老朱興致高揚,高陽秋便將自己在東北雪鄉的見聞,特別是關於暖炕的構造和取暖效果,一五一十地跟他說了一遍:“……就是用磚石砌成一個平台,下麵留有煙道,與屋外的灶台相連。做飯燒火時,煙火就會通過煙道從炕下經過,將炕麵烘熱。到了晚上,炕麵餘溫不散,睡在上麵,整個晚上都是暖和的,比蓋多少層被子都管用。”
    聽完後,朱元璋咂摸咂摸嘴,先是點了點頭,似乎在琢磨這暖炕的可行性,隨即又像是想到了什麽,喃喃道:“東北?那不就是女真韃子的地盤?”
    現在的女真,正是曆史上後來滅了大明傳承的“野豬皮”的發源地。
    頓時,老朱的目光變得凶厲起來,眉頭也緊緊皺起,帶著一絲不屑和警惕:“哼,那等蠻夷之地的茹毛飲血之輩,竟然也能有這等精妙的禦寒技術?”
    其實暖炕這東西,在中國曆史悠久,最早在西漢時候就有了雛形,隻不過在後世的北方農村地區,尤其是東北,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和普及,技術也更為成熟而已。
    當然,這其中也涉及到建築材料的問題。
    “叔,這暖炕並非蠻夷所創,我華夏早在漢唐時期便有類似的取暖方式,隻是未能廣泛普及開來,技術上也不如後世那般完善。”高陽秋連忙解釋道,“後世東北農村的暖炕之所以保暖性又好又結實耐用,全是因為燒製的磚塊質量好,保溫性能強,而且煙道設計也更為合理,能讓熱量充分利用。”
    他把暖炕的關鍵在於高質量磚塊和合理煙道設計的道理給朱元璋仔細解釋了一下。
    老朱聽完,臉上露出了然之色,但隨即又有些發愁:“你這麽一說,咱就明白了。可要燒製你說的那種結實又保溫的好磚,怕是不易啊。”
    要知道,現在大明的磚,可不是後世幾毛錢一塊的紅磚。
    就拿這應天皇宮來說,所用的“金磚”,皆是蘇州府燒製的細料方磚,質地堅密,敲之有金石之聲,但其造價不菲,一塊磚的成本就夠尋常百姓家吃上半個月。
    而普通的青磚,雖然價格低廉些,但質量也參差不齊,用來砌炕,恐怕保溫效果和耐用性都要大打折扣。
    因此,這才是朱元璋發愁的根本原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察覺到朱元璋的愁意,高陽秋微微一笑,說道:“叔,您說的沒錯,這暖炕效果好壞,磚塊確實是關鍵。其實,我所說的後世那種既便宜又好用的磚,叫做‘紅磚’,它的燒製方法和咱們現在用的青磚有所不同,成本也低得多……不過,大明目前還沒有紅磚的燒製之法……”
    “高小子,”朱元璋不等高陽秋說完,猛地一拍大腿,急切地打斷他,“你既然知道這紅磚之法,可得趕緊給咱弄過來!不然,讓工部那幫人慢慢去實驗摸索,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就像是你之前給的那水泥配方,咱工部的工匠們搗鼓了許久,到前不久才算是真正研究明白,勉強能搞出合格的水泥來!”
    說著,朱元璋霍然起身,二話不說就拉起高陽秋的胳膊,大步朝著殿外走去。
    “走,高小子,事不宜遲,咱們現在就回你那後世去!咱現在就要那些紅磚製法的詳細資料,最好還能找個懂行的匠人問問清楚!”
    對於朱元璋而言,隻要能解決大明的實際問題,任何繁文縟節都可以暫時拋開。
    現代,高陽秋的別墅小院中。
    常衫兒正陪著朱雄英在院子裏玩耍,小家夥手裏拿著一個紅色的塑料小皮球,咯咯笑著追著皮球跑。
    忽然,院子中央的空地上,空氣一陣扭曲波動,如同水波蕩漾,高陽秋的身影憑空出現,緊接著,朱元璋的身影也跟在他身後顯現出來。
    見到朱元璋,正在院子裏的常衫兒先是一愣,隨即立刻反應過來,連忙躬身行禮:“臣女常衫兒,拜見陛下!”
    見到是自家皇爺爺來了,朱雄英先是驚喜地瞪大了眼睛,隨即丟下皮球,邁著小短腿,像隻快樂的小鳥一樣直接撲了過去。
    “皇爺爺,您怎麽好久都不來了?雄英好想您啊!”
    “唉,我的好大孫!”朱元璋彎腰一把將小家夥抱進懷中,用老臉輕輕蹭了蹭朱雄英的小腦袋,笑道:“皇爺爺這不是最近忙嘛,忙著給咱大明的百姓辦些實事兒。倒是你這小子,還說咱呢,你咋不回宮裏去看看皇爺爺?”
    “嗯……”朱雄英被問得有些遲疑。
    看到小家夥這副模樣,高陽秋在一旁笑著解釋道:“叔,您別怪雄英,這不是我看雄英快放寒假了,我便讓他到時候再回去。”
    又摸了摸小家夥的腦袋,朱元璋笑著對常衫兒道:
    “常家二丫頭,趕緊起來,你認了咱妹子當幹娘,那你也是咱的幹閨女,再說還有高小子這層關係。
    以後,你就叫咱幹爹,別總是一口一個陛下,平白顯得生分了!”
    喜歡頂級帶娃:我給朱元璋帶大孫請大家收藏:()頂級帶娃:我給朱元璋帶大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