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新政效果

字數:1983   加入書籤

A+A-


    公元223年秋,漢中盆地迎來了新政推行後的第一個豐收季。金黃的稻浪翻滾,空氣中彌漫著新穀的清香與藥材工坊飄來的獨特芬芳。南鄭城內外,一派前所未見的蓬勃氣象,與兩年前張魯統治末期那略帶頹靡的宗教氛圍判若雲壤。
    新政成果的具象呈現:
    1. 倉廩實,財貨通:
    官倉盈溢:得益於“十五稅一”的低稅率和軍屯、民屯的巨大成功,漢中官倉前所未有地充實。“度支曹”的“格目”清晰顯示:存糧較張魯時期翻了一番有餘,足以支撐大軍兩年之需。負責倉廩的老吏撫摸著堆積如山的糧袋,老淚縱橫:“我在漢中做了一輩子吏,從未見過如此豐盈的官倉!諸葛軍師真乃神人也!”
    藥材成金: “藥材加工監”已成為漢中經濟最耀眼的明星。標準化炮製的“漢中當歸”、“秦巴天麻”、“褒斜黃連”等品牌藥材,通過商隊行銷四方。關中、隴右的藥鋪以擁有“官製漢中貨”為榮,價格堅挺,利潤豐厚。源源不斷的商稅和專賣收入,成為支撐新政運轉和軍備改良的堅實後盾。
    蜀錦新枝:雖然規模尚不及成都,但采用“分段協作”和“計件質核”的南鄭織造坊,以其穩定的質量和相對低廉的成本,在荊州、上庸等地打開了市場,成為漢中財政有益的補充。
    2. 田疇辟,民心安:
    耕者有其田:數萬戶無地少地農民獲得了蓋有官府大印的田契,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低稅賦和產權保障,極大地激發了生產熱情。田野間阡陌縱橫,精耕細作,一片欣欣向榮。昔日麵黃肌瘦的流民,如今臉上有了紅潤,眼中有了希望。“這地是咱自己的!給軍師交稅,心甘情願!”成為農人的普遍心聲。
    屯田星火:遍布漢中盆地邊緣和要隘的軍屯、民屯點,如同鑲嵌的明珠。屯民們集體勞作,修水利,墾荒地,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還成為重要的戰略支點和兵源儲備庫。屯田點內秩序井然,儼然小型新村。
    3. 工坊興,技藝傳:
    流水線深入人心: “分段協作”和“計件質核”製度不僅在官營織造、藥材加工中高效運行,其理念也開始向民間鐵器鋪、木工作坊滲透,提升了整體手工業效率。
    工匠地位提升:官營工坊的熟練工匠,因其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獲得了穩定的薪俸和一定的社會地位,不再是單純的“賤業”。這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學習技藝。
    4. 教化啟,新風漸:
    官學與蒙館:南鄭官學成為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燈塔。數百名學子在此學習“新算符”、“格目法”、文書、農工基礎及忠義思想。各縣鄉的蒙館如雨後春筍,琅琅讀書聲開始回蕩在鄉野。雖然教學內容被一些老儒譏為“功利”,但其培養的實用人才迅速填補了基層吏員空缺,成為新政推行的毛細血管。
    五鬥米道的轉型:大部分普通祭酒和信眾已適應新政。配合官府的祭酒獲得表彰和實惠;參與公益的道徒受到尊重;年輕道徒進入官學或工坊學習技能。五鬥米道褪去了幹預世俗的特權,其互助精神被引導向修橋補路、災荒救濟等善舉,反而在民間贏得了更純粹的聲望。
    5. 軍容整,士氣昂:
    新軍成型:經過劉長明融合古今的軍製改革,漢中駐軍麵貌煥然一新。號令統一,紀律嚴明,裝備精良,尤其是強弩配備率大增。專業化分工使作戰和後勤效率顯著提高。
    “神機營”的威懾:雖然龐統的“霹靂火”遠未普及,但魏延、王平等將領麾下的精銳工程兵和突擊部隊,已開始接受基礎的“火雷”使用訓練和配合爆破的戰術演練。這支掌握著“神罰之力”雛形的特殊部隊,成為漢中軍中的秘密王牌,極大提振了全軍士氣和對未來攻堅戰的信心。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