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魏武遺風,中原砥柱

字數:2239   加入書籤

A+A-


    當劉長明在江東大刀闊斧推行新政之時,北方的曹魏帝國亦未沉睡。年輕的皇帝曹叡雖失去先機,未能阻止劉備鯨吞江東,卻展現出了驚人的冷靜與韜略。他深知魏國根基深厚,擁中原沃土,帶甲百萬,人才輩出,當下之急非盲目複仇,而是固本培元,靜待天時。在曹叡的統領下,一場同樣深刻的內政改革與軍事整頓,在中原大地悄然展開。
    陳群主持的“九品中正製”進一步深化細化。他嚴格規範中正官的選拔與考評,強調“不計門第,唯才是舉”的初衷,盡管在執行中難以完全避免門閥影響,旨在從廣大士族乃至寒門中更係統地選拔人才,充實官僚體係,提升行政效率。同時,建立官員考課製度,以政績定升遷,試圖打破僵化的身份壁壘。
    鍾繇、衛覬等法律大家,在漢律基礎上,修訂頒布更為係統嚴謹的《魏律》十八篇。新律削繁就簡,條文清晰,量刑規範,旨在限製地方官吏任意用法的弊政,穩定社會秩序,為經濟複蘇提供法律保障。鍾繇曾言:“法者,國之秤也。秤平則民安,民安則國固。”
    大力推行屯田,此乃曹魏的立國之基,此刻更被發揚光大。在司馬懿於淮北、陳泰於淮南等人的具體主持下,屯田規模不斷擴大。政府提供土地、種子、耕牛,招募流民和軍隊進行生產,成效顯著。尤其是淮河流域的屯田區,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更吸引了大量南方流民北歸,成為抵禦南方的經濟軍事屏障。
    各州郡長官皆以招撫流亡、鼓勵墾荒為要務。官府貸予口糧、農具,允許流民開墾荒地,數年後再行起科征稅。同時推廣區種法等精耕細作技術,並在北方推廣種植麥、豆等耐旱作物,以提高單位產量。
    軍防方麵,曹魏也沒落下。
    司馬懿被曹叡寄予厚望,委以東南重任。他坐鎮合肥,並未急於求戰,而是采取了“龜縮防禦,積穀練兵”的策略。大力加固合肥、壽春、皖城等戰略要點,構建縱深的堡壘防禦體係,深溝高壘,儲存海量糧草軍械,擺出長期堅守的態勢,讓關羽、張飛無隙可乘。並且魏軍日夜操練水步軍。雖魏軍水戰遜於漢軍,但司馬懿著重訓練步兵依城據守、弩箭阻擊、以及夜間劫營等戰術,並打造了大量適合淮河水情的艨艟鬥艦。
    司馬懿還令戍邊將士且耕且守,極大減輕了後勤壓力,“淮南屯田”成為魏國重要的糧倉之一。
    曹真都督雍涼軍事,麵對的是漢中魏延、隴右馬超的壓力。曹真重點強化陳倉、長安、上邽的防禦,修複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出口處的堡壘,阻止蜀軍輕易北上。他還利用其個人威望和軍事壓力,安撫隴西羌人部落,同時嚴厲打擊與蜀漢勾結的勢力,穩定後方。並時刻警惕北方鮮卑的動向。曹真同時大力提拔如郭淮、孫禮、費曜等年輕將領,委以重任,為未來儲備帥才。
    曹休鎮守襄陽、南陽一帶,直麵荊州關羽的兵鋒。他采取守勢,但不時派出精騎,騷擾漢軍江北糧道、哨站,積累小勝,鍛煉部隊,保持軍事壓力。嚴厲清查肅清境內可能存在的親漢勢力,鞏固統治。
    兩年的光陰,在北方同樣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陳群、鍾繇等人的努力下,曹魏政局穩定,法令通行。屯田製獲得巨大成功,中原地區經濟得到恢複,大量流民得以安置,戶口有所增長。洛陽太倉、鄴城府庫中的錢糧帛絹日益充盈,雖增長速度可能不及擁有新技術和高效動員能力的蜀漢,但以其龐大的體量,累積的財富總量依然驚人。
    在司馬懿、曹真、曹休的經營下,曹魏的邊境防線變得更加堅固。軍隊經過休整和訓練,戰鬥力有所恢複,將領隊伍完成了部分新老交替。尤其是淮南和襄陽方向,麵對漢軍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均能有效擊退,穩住了陣腳。
    曹真成功鎮壓了西北羌胡的幾次小規模叛亂,並與鮮卑軻比能部維持了相對和平的關係,保證了側翼的安全。
    曹魏這架龐大的戰爭機器,在經過曹丕末期動蕩和外部挫折後,在曹叡的駕馭下,已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它就像一頭暫時收攏爪牙、蟄伏休憩的巨獸,默默地舔舐傷口,積蓄著力量,其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深厚的底蘊,依然使其擁有天下最強的戰爭潛力。
    南北兩大帝國,在這難得的和平期內,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賽跑。諸葛亮領導下的蜀漢銳意進取,改革力度大,勢頭迅猛;而曹叡統治下的曹魏則穩紮穩打,憑借其雄厚根基,亦在穩步恢複和發展。
    天下的格局,依然是兩強對峙。但平靜的海麵下,已是暗流洶湧,雙方都在等待著那個足以打破平衡、決定華夏命運的時機。最終的決戰,雖未開啟,卻已可聞其漸近的腳步聲。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