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光複長安
字數:2991 加入書籤
公元229年秋,長安光複的消息如野火燎原,瞬間燃遍九州。
對劉備集團而言,奪取長安的意義遠不止於一城一地的得失。這座曆經十三朝的古都,乃是漢室四百年正統的象征。自董卓之亂遷都以來,長安淪陷已近四十載,如今重歸漢室,其政治意義無可估量。
“陛下,長安光複,天下震動啊!”簡雍跪未央宮前,老淚縱橫,“老臣...老臣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劉備扶起老臣,自己也是熱淚盈眶。他漫步在未央宮殘破的台階上,撫摸著斑駁的宮牆,恍如隔世。
“朕記得初平年間,曾隨盧尚書入宮朝見...”劉備聲音哽咽,“那時董卓專權,宮闕荒蕪,但大漢威嚴猶在。如今...”
諸葛亮羽扇輕搖,接話道:“如今陛下重臨舊都,正可重振漢室威嚴。”
事實上,劉備諸葛亮進入長安後,立即推行了一係列舉措:
第一,頒布《安民告示》,宣布三年免征,開倉賑濟。長安曆經戰亂,民生凋敝,此令一出,萬民歡呼。
第二,重修未央宮前殿,雖然簡陋,但足以舉行朝會,彰顯漢室正統。
第三,招撫關中士族,重用韋晃等降將,諸葛亮親自拜訪京兆杜氏、扶風馬氏等大族,爭取支持。
第四,整頓防務,加固城防,在驪山、渭水等處設立哨所,防備魏軍反撲。
劉備還於舊都後,心理複雜異常。一方麵是實現“還於舊都”誓言的激動,另一方麵則深感責任重大。
“孔明啊,”深夜未央宮中,劉備對諸葛亮感歎,“當年在隆中,卿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今...算是實現了一半吧。”
諸葛亮躬身:“陛下聖明。然亮當時所言‘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今日方知言之過早。欲定中原,尚需時日。”
劉備點頭:“正是。所以朕這幾日一直在想,要如何真正收服關中民心...”
次日朝會,劉備做出一項驚人決定:親赴長安市井,與民同樂。
“陛下不可!”蔣琬急忙勸阻,“長安初定,恐有魏國細作...”
劉備大笑:“若因懼細作而不敢見百姓,何以得天下?”
於是他真的帶著寥寥數人,漫步長安街頭。見有老弱,便親自慰問;見有貧困,即令賑濟。更在未央宮前設宴三日,與民同飲。
這些舉動極大安撫了長安百姓。許多老人跪地泣呼“真吾主也”,年輕士子則紛紛投效。
從戰略上看,劉備奪取長安對曹魏的打擊是致命的。曹叡在位時,曹魏地盤雖廣,但核心仍在河北中原。長安失守意味著:
第一,雍涼防線門戶洞開。長安是關中屏障,失去長安,整個雍涼地區暴露在蜀軍兵鋒之下。
第二,切斷絲綢之路。曹魏失去對西域的控製,財政收入大幅減少。
第三,政治威信受損。“漢室正統還於舊都”的宣傳,對中原士族心理造成巨大衝擊。
曹魏朝堂一片恐慌。據後世《魏略》記載,當時鄴城“米價騰躍,富室夜啼”,許多士族已經開始暗中與蜀漢聯絡。
與此同時,在龐統的戰略指揮下,馬超與魏延開始掃蕩雍涼。
“孟起將軍威震西涼,當以攻心為上。”龐統在地圖前部署,“可令孟起率西涼鐵騎出陳倉,沿渭水西進,招撫羌胡。”
馬超果然一呼百應。許多羌族首領聽說“神威天將軍”回來了,紛紛率部來投。不過半月,隴西、天水等地望風歸降。
魏延則率精銳出散關,直取街亭、略陽。曹魏雍州刺史郭淮雖然善戰,但兵力分散,又被切斷了與中原的聯係,節節敗退。
“報——魏延將軍已取街亭!” “報——馬超將軍收降隴西羌胡三萬帳!” “報——安定郡舉城歸降!”
捷報頻傳。諸葛亮卻保持清醒:“陛下,曹叡必親征長安。我軍雖勝,然兵力分散,當速調漢中、益州之兵來援。”
劉備點頭:“已令雲長抽調荊州精銳三萬,經武關入援。翼德也分兵兩萬,由廬江北上。漢中魏延部五萬正在途中...”
正商議間,急報傳來:“曹叡親率二十萬大軍,已出洛陽!司馬懿為前部,直指潼關!”
此刻的曹魏大軍中,曹叡正與司馬懿商議軍機。
“陛下,劉備雖得長安,然不過僥幸。”司馬懿分析,“其兵力不足十萬,又分兵雍涼。我軍二十萬精銳,可一鼓而下。”
曹叡卻皺眉:“然諸葛亮多謀,必設埋伏。朕聞其在驪山、渭水處處設防...”
司馬懿笑道:“諸葛亮再謀,難為無米之炊。臣有一計:可分兵五萬佯攻潼關,主力繞道蒲阪津渡河,直取長安北門。”
曹叡大喜:“仲達此計大妙!”
長安城外,戰雲密布。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戰,即將爆發。
而此刻的諸葛亮,目光已經越過烽煙,望向更遠的東方。那裏是洛陽,是許昌,是鄴城——是大漢失去已久的山河。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