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陷入僵局
字數:3565 加入書籤
公元230年,深秋的長安城外,渭水嗚咽,烽煙將天空染成一種沉悶的鐵灰色。曹魏皇帝曹叡的龍纛與蜀漢皇帝劉備的赤旗,相隔四十裏對峙,如同兩隻傷痕累累卻死盯住對方的巨獸。二十萬對二十萬,大小數戰,屍骸枕藉,卻誰也無法真正擊垮對方。戰事,早已從熱血澎湃的衝殺,轉入了一種更殘酷、更考驗意誌和智謀的絞殺。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雙方主帥布下的、足以決定戰局的“奇兵”。
曹魏軍中,大將軍司馬懿的判斷冷酷而精準。他料定諸葛亮欲穩守長安,必倚仗渭水轉運糧草,更懼魏軍鐵騎截其褒斜道糧路。故他的殺招雙管齊下:
遣大將張合,領精兵兩萬,攜大量火船、浮筏,秘密潛行至渭水與涇水交匯處上遊埋伏。隻待諸葛亮從巴蜀通過漢水、渭水而來的糧船隊經過,便順流火攻,焚舟斷糧!
令雍州刺史郭淮,盡起隴右羌胡精騎,不惜代價,翻越秦嶺險隘,強襲褒斜道北口,焚燒棧道,擄掠糧隊,要讓蜀軍咽喉徹底哽住!
然而,當張合的伏兵乘夜悄然進入預設河道時,等待他們的卻不是笨重的糧船,而是數十艘看似擱淺的破舊艨艟!魏軍火船剛一靠近,那些“廢船”卻猛然爆炸!火光衝天,巨響震地!龐統改良的“水底龍王炮”和猛火油櫃瞬間將涇水口化作一片火海,張合前鋒損失慘重,攻勢戛然而止!
幾乎同時,郭淮的羌胡鐵騎剛接近褒斜道北口險要處,卻見兩側山崖火箭如雨射下,並非射人,而是點燃了早已潑灑的火油!進山之路瞬間被一道熊熊火牆阻斷!更致命的是,山中響起各種詭異鼓角與喊殺聲,仿佛有千軍萬馬埋伏。王平率領的無當飛軍早已利用山地形,設下了層層疑陣和陷阱。郭淮恐中埋伏,兼之道路已毀,隻得憤然退兵。
司馬懿站在北原高地上,聽著兩份幾乎同時送達的失利軍報,麵沉如水。他精心布置的兩記殺招,竟似打在了空處,被對手完全預料!“諸葛亮……”他喃喃自語,指尖冰涼,第一次感受到一種棋逢對手、甚至被隱隱看穿的寒意。
蜀漢軍中,諸葛亮羽扇輕搖,臉上卻無半分喜色。他的反擊之策同樣淩厲:
命車騎將軍馬超,率西涼鐵騎一萬,借道羌地,利用其舊威,迂回至北地郡,突襲曹軍後方糧草囤積地安定!
遣衛將軍趙雲,多設旌旗,大造聲勢,伴攻潼關,製造蜀軍欲斷曹叡歸路、直撲洛陽的假象,逼曹軍分兵回援!
然而,魏延的鐵騎剛踏入北地郡地界,就遭遇了密集的塢堡和嚴陣以待的曹軍!司馬懿似乎早料到蜀軍可能迂回,已在各條小路、要隘處廣設烽燧、塢堡,留守部隊不多,卻足以遲滯預警。魏延進展緩慢,寸步難行。
而吳懿的“大軍”尚未抵達潼關,就發現關城守備森嚴,滾木礌石堆積如山。守將孫禮更是老成持重,任你如何鼓噪,隻是謹守關隘,絲毫不為所動。疑兵之計,全然無效。
諸葛亮在中軍帳中,聽著魏延、趙雲受阻的消息,沉默良久。他走到輿圖前,手指緩緩劃過北地郡那些新增的堡壘標記,又點了點潼關。“司馬懿……竟能將防禦做到如此滴水不漏,甚至預判了我軍的出擊方向。” 一股強烈的警惕感在他心中升起。此人之能,遠超曹真、張合,實乃生平未見之大敵!
第一次隔空交手,兩位絕頂謀士的奇兵盡數鈍折,未掀波瀾。戰場,再次回到了正麵僵持的泥潭。一種無形的、令人窒息的壓力,籠罩在兩軍上空。
秋去冬來,凜冽的寒風如同刀子般刮過渭水平原。對於對峙的數十萬大軍而言,嚴寒比敵人的刀劍更為可怕。
曹魏一方,皇帝曹叡坐鎮長安城外大營,最初的銳氣已被消磨殆盡。僵持帶來的不僅是巨大的物資消耗,更是多方告急的戰報:
宛城方向:徐庶、關平指揮荊州軍,頻頻出襄樊,北侵南陽,兵鋒威脅宛城,攪得中原腹地不得安寧。
合肥方向:太尉陸遜督率江東水陸軍,不斷攻擊濡須口,並遣兵襲擾壽春、六安等地,揚州刺史疲於奔命。
內部壓力:二十萬大軍的每日消耗堪稱天文數字,從中原各州郡轉運糧草,路途遙遠,民夫怨聲載道,朝廷內部要求撤軍、先定內患的呼聲日漸高漲。
曹叡年輕的臉龐上寫滿了疲憊與焦慮,他召來司馬懿,揉著額頭:“仲達,長安久攻不下,四方皆戰,糧草轉運維艱……莫非真要空耗國力於此?不如暫且退兵,穩固兗豫,再圖後計?”
司馬懿目光深邃,躬身道:“陛下,諸葛亮亦在苦苦支撐。此刻退兵,則前功盡棄,長安永歸蜀矣!且示弱於敵,恐其氣勢更盛。然多方騷擾,確需應對。請陛下下旨,令曹休、滿寵等加強宛城、合肥守備,采取守勢,挫敵銳氣即可。長安之戰,臣必尋得破綻!”
然而,蜀漢一方同樣不好過。諸葛亮雖預料到後勤壓力,但實際情況比想象的更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糧道艱辛:褒斜道、子午道等秦嶺棧道運輸效率低下,冬季更是難行。雖有李嚴在漢中竭力督運,糧草抵達前線時往往損耗巨大。
民心未附:長安雖得,但雍涼地區被曹魏統治多年,人心並非真正歸附。各地豪強、降官降將陽奉陰違,小股叛亂、襲擊糧隊、散布謠言之事層出不窮。馬超、費禕在隴右鎮壓叛亂的軍報幾乎每日不斷,極大地牽扯了精力。
士卒疲敝:長期對峙,土氣不可避免地下滑,思鄉之情蔓延,非戰鬥減員日益增多。
劉備與諸葛亮同樣麵臨抉擇:進,無力突破司馬懿堅固的防線;退,則好不容易奪下的長安可能得而複失,北伐大業遭受重挫。
於是,一場奇特的景象出現了。在長安郊外的原野上,兩大帝國最精銳的軍隊,隔著冰冷的營壘和凍土,默默地對峙著。大規模的會戰不再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小規模的斥候交鋒、巡邏隊的遭遇戰、以及無休止的土木作業——加深壕溝,加固營壘,仿佛要將這場對峙永久化。
雪花開始零星飄落,很快變成了鵝毛大雪,將戰場染成一片蒼茫的白色。嚴寒凍結了土地,也似乎凍結了時間。雙方士兵蜷縮在營帳裏,靠著微弱的火堆取暖,聽著帳外呼嘯的風聲,計算著回家的日子。
曹叡最終沒有立刻撤軍,但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悄然削減了部分前線兵力,調往宛城、合肥方向增強防禦,並將後勤重心轉向鞏固現有防線,做長期對峙的準備。
諸葛亮則下令魏延、趙雲撤回主力,依托長安城和周邊險要,深溝高壘,轉入戰略防禦。同時加派王平、張翼等率靈活部隊,清剿雍涼地區的叛亂,並嚴厲整肅後勤線。
這個冬天,對於魏蜀雙方而言,都異常漫長而艱難。長安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了兩國的主力,消耗著彼此的國力。勝利的天平,並未因任何奇謀而傾斜,反而在冰雪與疲憊中,等待著下一個變數的到來。無論是劉備還是曹叡,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深知,這場決定國運的戰爭,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真正的較量,或許在來年春天,或許在更遠的未來。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