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長安新朝:龍旗還舊都
字數:7351 加入書籤
曹魏大軍黯然東撤,留下的是一片亟待重整的關中河山。硝煙暫息,白幡未撤,一個緊迫的問題擺在了蜀漢新朝的麵前——國都何在?
太子劉禪依禮應返回成都繼位,成都乃龍興之地,根基深厚,且遠離前線,安全無虞。以李嚴、吳懿為代表的許多益州舊臣及部分謹慎的老臣,均持此議。
“陛下,”李嚴於行宮偏殿進言,神色懇切,“長安雖好,然經年戰亂,殘破未複,且地處邊陲,直麵曹魏兵鋒,實非萬全之地。成都天府之國,沃野千裏,關隘重重,可為萬世之基。請陛下先返成都正位,再徐圖恢複,方為上策。”
眾臣紛紛附和,所言無非“安全”、“穩固”、“根基”等詞。
然而,諸葛亮力排眾議。他立於文武之前,目光沉靜卻蘊含著不容置疑的力量,聲音清晰而堅定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諸公之言,雖持重,然亮不敢苟同!”
他環視眾人,最終目光落在年幼而略顯不安的劉禪身上,又仿佛透過他,看向更深遠的地方。
“昔先帝櫛風沐雨,百戰而得長安,非為得一城之地,乃為還於舊都,正漢室之名!今陛下若棄長安而返成都,豈非示天下以怯,負先帝之誌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八個字,諸葛亮說得斬釘截鐵,如同洪鍾大呂,震得殿內鴉雀無聲。“此非僅是氣節,更是責任!陛下駐蹕長安,則天下忠義之士知漢室不忘故土,北伐之誌不息!三軍將士知陛下與之同甘共苦,士氣必然倍增!反之,若退守西川,則與偏安一隅之割據政權何異?何以號令天下,興複漢室?”
他走到巨大的輿圖前,手指長安:“況今日之勢,非昔可比!我有荊州之富,江東之饒,益州之險,更有長江天塹,已非昔日困守益州之局!陛下坐鎮長安,總攬全局,北可圖關中隴右,東可望中原河洛,此乃進取之姿,絕非冒險!縱有兵鋒,自有亮與諸位將軍,為陛下擎天保駕!”
一番話,情理兼備,氣勢磅礴,既緬懷先帝,又剖析利害,更擘畫未來,將遷都的意義提升到了漢室正統性與國家戰略的高度。許多原本反對的將領如趙雲、魏延等,聽得熱血沸騰,紛紛出列支持。
劉禪雖暗弱,亦被諸葛亮話語中的豪情與決心所感染,又思及父皇遺願,終於鼓起勇氣,低聲道:“相父……所言極是。朕……朕願留在長安。”
皇帝金口已開,諸葛亮又占盡大義道理,李嚴等人雖心中仍有顧慮,卻也無法再反對。遷都長安之議,遂定。
既定遷都,繼位大典便定於長安未央宮前,劉備靈柩之側舉行。此舉意義非凡,以示子承父誌,克紹箕裘。
消息傳至江東,張昭、顧雍雖年事已高,卻仍然長途跋涉,與陸遜、朱然、徐盛等江東文武重臣,快馬加鞭,趕赴長安參加大典。
這一日,長安城內肅穆莊嚴。白衣素甲的衛士林立,百官著朝服,依序而立。劉禪身著孝服,在先帝靈前焚香叩拜,告祭天地宗廟,隨後於眾臣簇擁下,升坐禦座,接受百官朝賀,改元建興,大赦天下。
新君初立,百廢待興,而首要之事,便是尊崇追思開國功勳,以安定人心,昭示正統。在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重臣的輔佐下,年輕的後主劉禪於正殿,舉行了莊嚴的儀式,頒下旨意,欽定第一批配享劉備太廟的功臣名單。
殿內香煙繚繞,群臣肅立。劉禪身著冕服,雖顯稚嫩,但神情莊重,他展開詔書,聲音清晰而沉痛地宣讀:
“關雲長將軍,追贈忠武侯。” 此四字一出,殿內群臣無不頷首。諡法雲: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禍亂曰武。“忠武”乃人臣極譽。劉禪繼續道:“將軍自先帝微時便誓同生死,義薄雲天。轉戰中原,守荊州,鎮襄樊,水淹七軍,破於禁,斬樂進,威震華夏;後雖曆經蹉跎,然終克柴桑,定江東,練水師,統萬軍,為朕大漢立不世之功。忠心貫日,武略超群,配享太廟,永受血食!”
“張翼德將軍,追贈桓厲侯。” 諡法雲:辟土服遠曰桓,致果殺敵曰厲。“將軍隨先帝起於涿郡,大小數百戰,皆身先士卒,勇冠三軍。江夏城中一聲怒喝,驚退曹兵;征戰益州,所向披靡;平定交州,撫慰南疆;鎮守濡須,威壓淮泗。忠勇性烈,功勳卓著,配享太廟,永受血食!”
“黃漢升將軍,追贈剛侯。” 諡法雲:強毅果敢曰剛。“老將軍年逾花甲,猶能開三石之弓,矢無虛發。歸附先帝後,入川之戰,每戰必先,摧城拔寨;漢中之役,於定軍山親斬魏帥夏侯淵,奠定勝局;子午奇謀,雖老仍請為先鋒;長安城下,為護丞相,力戰殉國,忠烈無雙!剛猛忠勇,國之幹城,配享太廟,永受血食!”
“法孝直先生,追贈翼侯。” 諡法雲:思慮深遠曰翼。“先生乃吾父取益州之鑰,獻奇策,定漢中,斬夏侯,厥功至偉;後更獻奇襲隴右之策,拓土開疆;推行新政,經略益州,政績斐然;參讚軍機,算無遺策;首創‘天眼’,洞悉敵情;遺計定交州,澤被後世。深謀遠慮,國之羽翼,配享太廟,永受血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詔書宣讀完畢,群臣跪拜,高呼萬歲。四人功績,天下皆知,此封賞追諡,無人不服,更激勵著後來者效忠王事。
尤其令群臣動容的是,劉禪特旨,將糜竺破例列入首批配享太廟名單,追諡為忠敬侯。雖有其弟糜芳降曹之汙點,然其獻家資助先帝於微時,更於平吳之戰中行詐降之計,以身殉國,此旨意在昭示:功過分明,大節不虧者,必得尊崇。
對生者之封賞亦極為厚重:
首當其衝,自是托孤重臣、相父諸葛亮。“相父諸葛亮,”劉禪聲音雖顯稚嫩,卻帶著難得的莊重,“授丞相,總領尚書台事,益州牧,開府治事,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武鄉侯,賜九錫,劍履上殿,讚拜不名。”封賞至極,權傾朝野,卻無人有異議。諸葛亮躬身謝恩,神色一如既往的沉靜,肩上的擔子卻重如千鈞。
龐統:功勳卓著,參議軍機,創建霹靂營,拜為司空,封襄陽侯,繼續參讚軍國大事。
李嚴:擢升為司徒,雖大權實歸丞相府,然位極人臣,以示對益州本土力量的尊崇與安撫。
陸遜:拜為太尉,主理江東軍事,發揮其軍略之長,協調新附的揚州、交州軍務。
趙雲:衛將軍,加封長安侯,中護軍,宿衛長安,以其沉穩為朝廷柱石。
魏延:拜為車騎將軍,漢中太守,南鄭侯,持節,都督漢中諸軍事,仍行“重門之策”,為北伐先鋒。
馬超:拜為驃騎將軍,涼州牧,斄鄉侯,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威撫羌胡,鎮守西陲。
關平:襲父爵漢壽亭侯,加封前將軍,假節,總督荊州諸軍事,接替關羽鎮守江陵!其多年隨父征戰,沉穩有度,已堪大任。
張苞:襲父爵西鄉侯,加封後將軍,假節,總督揚州江北諸軍事!其勇烈酷似其父,經多年曆練,亦足獨當一麵。
徐庶:封育陽侯,升光祿勳,仍參讚中樞軍事。其自新野便追隨劉備,獻計破曹,後鎮守荊州,參讚軍機,滅吳之戰中亦多有謀劃,功勳卓著。
黃權:封鄴侯,升後將軍,仍參議軍機,輔佐張苞鎮守江北。其資曆深厚,謀劃周詳,乃國之幹城。
文聘:封宛城侯,加鎮南將軍號,仍鎮守襄陽之地。其自劉表時便鎮守荊北,熟悉地理人情,歸漢後忠心耿耿。
馬良:交州刺史,安漢將軍,封宜城亭侯,總領南疆。
關興:撫南中郎將,龍驤將軍,輔佐馬良,鎮撫交州。
薑維:鎮西將軍,領隴西太守,鎮守隴右要地。
鄧艾:安西將軍,領南安太守,於隴右屯田練兵,輔佐薑維。
王平:討寇將軍,領武都太守,鎮守漢中門戶。
劉封:為劉備義子,經諸葛亮調教後,禮賢下士,內斂沉穩,多有戰功,封上庸王,右將軍,領江陵太守。
孟達:後將軍,領宛城太守。
馬岱:平狄將軍,輔佐馬超。
龐德:立義將軍,於涼州軍中效力。
吳懿:左將軍,封高陽鄉侯,督巴東軍事,保障入蜀水道。
霍峻:裨將軍,領鬱林太守,封枝江侯,鎮守交州要衝。
向寵:中領軍,封都亭侯,負責成都禁軍。
蔣琬:尚書令,總理朝廷政務,為諸葛亮副手。
費禕:尚書仆射,協助蔣琬。
董和、董允父子:分任光祿勳、黃門侍郎,掌宮廷宿衛、規諫皇帝。
劉巴:大司農,總管國家財政。
許靖:太常,封安樂鄉侯,掌宗廟禮儀,天下名士,以為表率。
朱然:鎮東將軍,封故鄣侯,於揚州軍中聽用。
徐盛:奮武將軍,封徐亭侯。
諸葛瑾:光祿大夫,封宛陵侯,地位尊崇。
顧雍:諫議大夫,封吳縣侯。
陸抗:牙門將,隨軍曆練,以為栽培。
此番大規模封賞,體係嚴密,覆蓋麵廣,既酬謝了元勳,提拔了少壯,安撫了益州,融化了江東,又將眾多人才妥善安置於中央、地方及軍隊的關鍵崗位,構建起一個以諸葛亮為核心、各方勢力相對平衡的新朝格局。季漢政權在經曆先帝崩逝的震蕩後,迅速穩定下來,展現出勃勃生機。所有人的目光都清楚,這一切的整合與積蓄,都是為了一個最終的目標——繼承先帝遺誌,北定中原,還於舊都。
登基與封賞大典的最後,劉禪在諸葛亮指引下,率文武百官,祭拜長安郊外的漢室陵寢,並至長安城牆之上,遙望東方。
諸葛亮手持先帝遺詔,朗聲對三軍將士與長安百姓宣告:
“先帝遺誌,未嚐一日敢忘!今陛下承嗣大統,定都長安,正為繼承先帝之誌,克複中原,還於舊都!今日之長安,乃明日之洛陽起點!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全軍聽令!整軍備武,蓄積糧草!待時機一到,王師東出,掃滅群醜,重光漢室!”
“陛下萬歲!大漢萬歲!” 城下將士與百姓的歡呼聲如同山呼海嘯,響徹雲霄。
大典之後,劉禪並未即刻讓群臣散去。他命內侍捧上兩樣以錦緞覆蓋的長形物件,置於殿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禪走到殿中,目光掃過關平與張苞。他親手揭開錦緞——一柄冷豔鋸寒光四射,一杆丈八蛇矛烏黑沉凝。兩件神兵的出現,瞬間讓大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仿佛關張二將的英魂已然降臨。
劉禪先走到青龍偃月刀前,神情無比莊重,他試圖雙手提起,卻顯吃力。關平見狀,連忙上前一步,欲要幫忙。
“兄長!”劉禪卻阻止了他,他深吸一口氣,用盡力氣,終於將那沉重的大刀舉起,然後,緩緩地,鄭重地,遞到關平麵前。
“坦之兄長,”劉禪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哽咽,眼中淚光閃爍,“此乃雲長叔父生前所用寶刀,斬將殺敵,匡扶漢室,飲盡賊寇之血!今日,朕將此刀賜予你!望兄長能繼承雲長叔父之誌,忠勇無雙,護我大漢!朕與兄長,雖非血親,然父輩情同手足,我等亦當如是!興複漢室之重任,朕與你共擔之!”
關平渾身劇震,看著眼前那柄熟悉的、承載著父親一生榮耀與信念的寶刀,熱淚瞬間湧出。他單膝跪地,雙手過頭,無比虔誠地接過青龍偃月刀。刀入手沉甸,仿佛有千鈞之重,那是父親的囑托,是天子的信任,更是大漢的未來!
“臣!關平!謹遵陛下之命!必以此刀,誅殺國賊,光複漢土!若有違誓,天厭之,地棄之!”聲音鏗鏘,擲地有聲。
接著,劉禪又走到丈八蛇矛前,同樣費力地舉起,走向張苞。
“兄長,”劉禪看著張苞那與張飛愈發相似的臉龐,“此乃翼德叔父之神兵,縱橫沙場,萬夫莫當!今日,朕將此矛賜予你!望兄長能繼承翼德叔父之勇,粗中有細,為國擎天!你我兄弟,當同心協力,延續父輩桃園之情,共扶漢室!”
張苞早已淚流滿麵,他性格剛烈,此刻卻哭得像個孩子。他重重跪地,雙手接過丈八蛇矛,觸手之處,仿佛能感受到父親那雷霆萬鈞的力量和豪邁衝天的性情。
“陛下!臣張苞!必以此矛,掃蕩群醜,揚我國威!定為陛下,為先帝,為父親,殺出一個太平盛世!”他的吼聲如同驚雷,在大殿中回蕩。
劉禪扶起二人,三雙手緊緊握在一起。關平持刀,張苞握矛,劉禪立於中間。這一刻,不再是君臣,更像是兄弟。桃園結義的情義,並未隨著劉備、關羽、張飛的離去而消散,而是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傳承與延續。
群臣目睹此景,無不動容。諸葛亮羽扇輕搖,眼中滿是欣慰與期望。趙雲、馬超等老將亦是感慨萬千。
劉禪看著兩位兄長,朗聲道:“望二位兄長不負重托,砥礪前行!”
“臣等領旨!謝陛下隆恩!萬歲,萬歲,萬萬歲!”關平、張苞齊聲應道,聲音中充滿了無盡的鬥誌與忠誠。
一股嶄新的、充滿希望的力量,在季漢的朝堂之上澎湃湧動。先輩的英靈得以安息,未竟的事業有了傳承。北伐中原、克複神州的道路依然漫長,但季漢上下,同心同德,薪火相傳,信念不息。
新的時代,在長安這座古老的都城,拉開了序幕。盡管前路依然艱難,強敵環伺,但此刻的蜀漢,上下同心,文武用命,帶著先帝的遺誌和還於舊都的誓言,如同一柄經過重鑄的利劍,指向了中原。而年輕的皇帝劉禪,在相父諸葛亮的輔佐下,開始了他作為大漢天子的責任與征程。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