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士心北歸:杜畿來投

字數:3266   加入書籤

A+A-


    當劉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隨著長安新鑄的銅鍾聲傳過黃河時,杜畿在鄴城舊宅裏默默燒掉了曹丕賞賜的《典論》,對九歲歲的杜預歎道:“走吧元凱,帶你去看看…… 真正的華夏正朔在哪兒。”
    公元231年,深秋,長安。
    遷都大典的餘暉尚未散盡,新鑄的“景耀鍾”渾厚的聲響每日清晨仍會準時蕩過渭水,傳遍這座正在急速複蘇的古老帝都。街市之上,除卻原有的蜀中、荊楚口音,越來越多的關洛雅言、甚至河北、中原口音開始混雜其中。客棧爆滿,酒肆喧囂,太學與格物院門前,更是時常有操著各地口音的士子與工匠徘徊等候。
    劉禪那句在登基大典上、由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同一聲驚雷,劈開了東漢末年以來籠罩在士人心頭的陰霾與彷徨。它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決絕的姿態,將偏安一隅的季漢政權,一下子拔高到了繼承漢室風骨、直麵北方強敵的正統地位。這對於許多仍心懷漢室、對曹魏篡逆耿耿於懷的中原士人而言,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加之諸葛亮推行的一係列新政:不拘門第、唯才是舉的選官製度,雖未明言科舉,但已有其雛形;重視實務、鼓勵創新的“格物”風氣;以及遷都長安後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與北伐決心,都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北方的人才跨越秦嶺、渡過黃河,前來投奔。
    曹叡雖然暴跳如雷,但是他也沒辦法,他總不能殺光這些前去長安的士子吧,如果真這樣做的話,還沒等蜀漢打過來,他這邊的中原大地就要徹底亂起來了,所以曹叡隻能采取安撫的措施,一方麵推進陳群所改革的九品中正製,一方麵宣傳曹魏的正統性,畢竟曹魏也是漢帝實實在在禪讓的,經過曹叡一係列的操作,相比之前,去往長安的士子確實是少了很多,但是還是損失了一些人才。
    在這股“北士西遷”的暗流中,一個家族的選擇尤為引人注目——那便是京兆杜氏。
    河東郡,安邑縣。
    曾經的曹魏重臣、功封豐樂亭侯的杜畿,如今已垂垂老矣,賦閑在家。他坐在書房中,窗外秋風蕭瑟。案上,擺著一份從長安傳來的《求賢詔》抄本,以及幾份詳細記述蜀漢新政、尤其是“格物院”和太學改革情況的密報。
    他的孫子,年僅九歲卻已顯露出非凡聰慧與沉穩的杜預,侍立在一旁,安靜地閱讀著祖父收集來的關於長安的消息,眼中閃爍著好奇與思索的光芒。
    “元凱,”杜畿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卻異常清晰,“你看這長安氣象,比之鄴城如何?”
    杜預放下絹帛,認真答道:“孫兒聽聞,長安朝堂,頗有中興之象。丞相諸葛亮,雖行新政近乎霸道,然其法度嚴明,務實際而輕虛名,重功效而薄門第。且陛下‘守國門’之誓,天下震動,人心頗向之。反觀鄴城……”他頓了頓,沒有再說下去。曹魏內部,曹丕死後,曹叡雖算明君,但宗室與士族爭鬥日益激烈,政局波譎雲詭,令人心寒。
    杜畿長歎一聲:“是啊……曹孟德一世英雄,然其子篡漢,終究失了大道名分。我杜氏世代漢臣,食漢祿,受漢恩。昔日委身事魏,乃時勢所迫,權宜之計。如今……”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南方,“漢室有再興之兆,天子有雄烈之誌,丞相有經緯之才……更難得的是,其用人,竟能不拘一格!格物院中,工匠可與士子同席;郡縣小吏,但有實績便可超擢……此等氣象,方是真正的大漢胸襟!”
    他轉過身,目光灼灼地看著杜預:“我老了,此生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你,元凱,你的路還長。你的才學,不應埋沒於這日漸沉暮的鄴城,不應耗費在無休止的黨爭傾軋之中。長安,才有你施展抱負的天地。”
    杜預心中一震,看向祖父:“祖父之意是……”
    “舉家西遷,投奔長安!”杜畿斬釘截鐵,眼中再無猶豫,“我杜畿,要帶著京兆杜氏,回歸漢室!這不僅是為了家族前程,更是為了……尋回一份失落已久的士人之心與家國大義!”
    做出這個決定需要巨大的勇氣。這意味著放棄在曹魏的一切地位和產業,意味著一場前途未卜的長途遷徙,意味著可能被貼上“叛臣”的標簽。但杜畿看到了更長遠的東西——正統的大義名分、充滿活力的政治氛圍、以及孫兒無比光明的未來。
    數月後,長安城外。
    一支風塵仆仆的車隊停了下來。杜畿在家人的攙扶下走下馬車,仰望著巍峨的長安城樓,以及城頭上那麵獵獵作響的赤色“漢”字大旗,老淚縱橫。
    早已接到消息的諸葛亮,派出了規格頗高的迎接隊伍——不是炫耀,而是表明一種重視人才的態度。主持迎接的是馬謖,他現在不僅管絲路,也部分負責接待安置北來士人。
    “杜公深明大義,舉家來歸,此乃朝廷之幸,大漢之幸!丞相已在府中等候,特命謖在此迎候!”馬謖言辭懇切,禮儀周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杜畿感慨萬千,連稱不敢。進入長安城,隻見街道整齊,市麵繁榮,士卒精神抖擻,百姓麵色紅潤,與他記憶中當年董卓亂後殘破的長安已是天壤之別,甚至比鄴城更多了幾分秩序與朝氣。
    相府之中,諸葛亮親自接見了杜畿一家。他對杜畿這位曹魏舊臣的才能和政績早有耳聞,給予了充分的尊重。
    “杜公治理地方,興修水利,屯田安民,乃實幹之才。今能棄暗投明,助我大漢,亮欣慰之至。暫請杜公於太學擔任博士,講授政務民生,亦可參議朝政。至於元凱……” 諸葛亮的目光投向一旁恭敬站立、眼神聰慧的杜預少年,“亮聞元凱年少好學,尤善思辨。可願入格物院,隨龐士元先生學習,專研水利、算學等實務之學?”
    這個安排,正中杜畿下懷。他本人得享清譽而又能發揮餘熱,孫兒更是直接被送入了丞相最看重的行政核心部門——格物院!
    杜預激動地躬身行禮:“預,謹遵丞相教誨!必勤學不輟,以求報效國家!”
    杜畿家族的來歸,如同一麵旗幟,在北來士人中產生了巨大影響。連這樣的名門望族都舉家投奔,無疑極大地增強了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和吸引力。此後,北士西遷的步伐明顯加快,為長安帶來了更多的人才、技術和活力。
    而少年杜預,也正是在格物院這個充滿新奇思想和實踐機會的地方,如魚得水,飛速成長,一顆未來的巨星,就此在季漢的天空中,開始悄然積蓄光芒。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