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英雄敵不過時間
字數:4216 加入書籤
當洛陽的喪鍾隔著秦嶺傳到長安時,趙雲正用最後力氣把北伐先鋒印按進文鴦掌心:“莫哭…… 這柄槍…… 本該在長城外飲血的……” 諸葛亮獨自走向未央宮最高的星台,對夜空舉起羽扇:“雲長,翼德,子龍,孝直……還有二十七歲的我, 再等等, 東風就快來了。”
公元239年,夏,長安。
這一年的暑氣似乎格外酷烈,連渭水都蒸騰著沉悶的氤氳。兩個相隔千裏的噩耗,幾乎同時如沉重的鉛塊,砸入了季漢與曹魏的朝堂。
先是魏國。洛陽傳來確鑿消息,魏明帝曹叡,這位曾與諸葛亮數次隔空交鋒的年輕帝王,終究未能熬過宿疾與縱欲,崩逝於洛陽嘉福殿,年僅三十六歲。遺詔立養子曹芳為帝,年僅八歲,由大將軍曹爽與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消息傳至長安,季漢群臣為之震動,旋即,一種難以抑製的興奮情緒開始蔓延——魏主幼弱,權臣當道,此豈非天賜北伐良機?
然而,未等這興奮發酵,另一則噩耗便如冰水澆頭,讓整個季漢陷入了巨大的悲慟之中。
衛將軍、永昌亭侯趙雲,病逝於長安府邸。
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將,或是感應到了老對手時代的終結,在曹叡去世後僅僅數日,便溘然長逝。
將軍府內,一片素縞。悲聲不絕。
病榻前,諸葛亮、薑維、文鴦、趙統等核心人物圍侍在側。趙雲麵色枯槁,氣息微弱,但那雙曾洞徹千軍萬馬的眼睛,卻依舊努力睜著,望著天花板,嘴唇囁嚅著,反複吐出模糊卻執拗的兩個字:
“北……伐……”
“北……伐……”
每一次吐出,都仿佛用盡了他最後的力氣,也讓在場所有人的心緊緊揪起,淚如雨下。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心中所念,仍是克複中原,仍是先帝未竟的遺誌。
文鴦跪在榻前,這個昔日狂傲不羈的少年,此刻哭得如同淚人。三年間,趙雲於他,是嚴師,是慈父,更是將他從偏執引向光明的燈塔。他不僅將一身精妙絕倫的槍法傾囊相授,更以自身的忠義與格局,徹底重塑了文鴦的精神世界。
趙雲似乎感受到了文鴦的哭泣,渙散的目光緩緩聚焦,艱難地移動手臂。侍從會意,將那方用錦帕包裹、沉甸甸的“北伐先鋒大印”放入他顫抖的手中。
他的手已無力舉起,隻是用盡最後一絲氣力,將那方金印,緩緩地、堅定地,推入文鴦的掌心,然後,用冰冷的手指,艱難地合上文鴦的手指,讓他緊緊握住。
“莫……哭……”趙雲的聲音細若遊絲,幾乎難以辨認,“拿好……它……帶著……我的槍……去……該去的地方……”
話音未盡,手臂頹然垂落,雙目緩緩閉上,氣息終絕。
“老師——!”文鴦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悲嚎,緊緊握住那方尚存老師體溫的金印,哭伏於地,不能自已。這一次,他沒有絲毫猶豫,接下了這份重於山嶽的責任與傳承。
永昌亭侯,趙雲,薨。
國喪期間,舉哀盡禮。但趙雲“北伐”的遺言,如同燎原之火,點燃了季漢朝野上下壓抑已久的戰意。
大喪之後,第一次大朝會。以魏延、薑維為首的大批武將,群情激昂,紛紛出列,慷慨陳詞:
“陛下!丞相!今曹叡新喪,幼主臨朝,曹爽孺子,司馬老賊,各懷鬼胎,魏國內部必然紛爭不斷!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趙將軍臨終猶念北伐,我等豈可坐失良機?請陛下下旨,即刻整軍,東出潼關,克複中原,以告慰先帝與趙將軍在天之靈!”魏延聲若洪鍾,臉上的刀疤都因激動而發亮。
“末將願為先鋒!”文鴦手持金印,出列跪倒,眼神堅定,再無半分遲疑。
“臣等附議!”一眾武將嘩啦啦跪倒一片,請戰之聲震動殿宇。連許多文臣也覺得時機難得,麵露讚同之色。
少年天子劉禪被這氣氛感染,不禁望向禦階下的諸葛亮:“相父,眾將所言,似乎有理……?”
所有目光都聚焦於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輕搖羽扇,麵色沉靜如水,仿佛那洶湧的請戰浪潮未能擾動他分毫。他緩緩出列,聲音清晰而沉穩,壓下了殿內的喧囂:
“陛下,諸君之意,亮深知之。趙將軍遺誌,亮更是刻骨銘心,無一日敢忘北伐。”他先定下調子,安撫眾人情緒,隨即話鋒一轉,“然,時機未至。”
“哦?相父何出此言?”劉禪疑惑。
“曹爽與司馬懿,一驕一奸,能力懸殊,性格不合,其必生內鬥。此乃確然。”諸葛亮分析道,目光如炬,“然,此刻曹叡新喪,二人縱有齟齬,亦必暫時隱忍,共禦外侮。我若此時大舉進攻,反會促使魏國內部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將矛盾轉向於我。此非智者所為。”
他掃視群臣,繼續道:“我等當下之策,當外示平和,內緊備戰。繼續積草屯糧,精煉士卒,等待其內亂徹底爆發,自相殘殺,元氣大傷之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屆時,”諸葛亮羽扇微微一頓,聲音陡然變得鏗鏘有力,“我再以雷霆萬鈞之勢東出,所向披靡,方可事半功倍,真正一舉而定天下!此乃坐待其斃,後發製人之上策!若因急於一時,而壞了大局,豈非有負先帝與子龍重托?”
一番話,高屋建瓴,將眼前利弊與長遠戰略剖析得清清楚楚。朝堂上激動的情緒漸漸平複,眾人陷入沉思。薑維若有所悟,魏延雖仍有些不甘,但也知丞相所言確是老成謀國之道。
“故,”諸葛亮對劉禪躬身道,“請陛下下旨,各邊境關隘加強戒備,謹防魏人狗急跳牆來襲。國內,繼續推行新政,富國強兵。待魏室內亂之訊確鑿,便是我大漢王師,犁庭掃穴之時!”
劉禪聽得連連點頭:“相父深謀遠慮,就依相父之言!”
是夜,諸葛亮屏退左右,獨自一人,登上了未央宮中最高的一處觀星台。
夜風浩蕩,吹動他的衣袍與須發。腳下,是沉睡的長安城,萬家燈火如星羅棋布。遠方,是漆黑如墨的東方,那裏是洛陽,是中原,是無數魂牽夢繞的故土。
他緩緩抬起頭,望向璀璨的銀河,仿佛能穿透無垠的星空,看到那些早已逝去的麵孔。
老劉、關二爺、張三爺、老趙、還有……,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先生。你們……都看到了嗎?都聽到了嗎?
他輕輕舉起羽扇,如同舉起一杯醇酒,對著虛空,對著那段他既承載又背離的記憶,低聲自語,聲音融入了夜風:
“陛下,雲長,翼德,子龍……還有,年輕的‘我’。”
“你們為之奮鬥一生、至死念念不忘的北伐……那個最合適的時機,就快到了。”
“曹魏的喪鍾,已經敲響。內部的裂痕,即將撕裂他們的王朝。”
“我們種下的田,練就的兵,積攢的糧,等待的……就是這一刻。”
“我知道,你們一定等得很心急了。再等等,再耐心地等等。”
“東風……就快來了。”
“這一次,我們不會再錯過。我們會帶著一個更強盛、更健康、更團結的大漢,去完成那未竟的事業。”
“你們的夢想,不會落空。”
夜風吹過,帶來遠方的氣息,仿佛夾雜著金戈鐵馬的回響,又仿佛是故人欣慰的歎息。
諸葛亮獨立星台,目光如星,洞徹未來。他知道,最後的舞台,即將拉開序幕。而他,已做好了所有的準備。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