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字數:8103 加入書籤
"當年他幫袁紹與我作對,這次定要踏平襄陽,讓劉表跪地求饒!"
袁術滿臉都是誌得意滿的神氣。
張勳、陳紀等親信紛紛奉承:"主公攻取夏口威震荊楚,敵軍必當聞風喪膽。"
袁術撫須大笑:"傳令紀靈繼續進軍江陵,屆時我親率大軍會師城下。"
"就算曹操真能拿下襄陽,見我兵強馬壯也絕不敢輕舉妄動。"
"待坐穩荊襄,執掌玉璽,便可順天應人,登基稱帝!"
"諸位都是開國元勳,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劉勳、陳紀相視而笑:"臣等預祝主公早日君臨天下。"
見眾人越說越狂妄,一直沉默的閆象忍不住進諫:"主公切莫低估曹操。"
"其能在旬日間連克新野、樊城,顯然有荊襄世族暗中相助。"
袁術帳內,眾將正在商議軍情。
"倘若荊襄蔡氏、蒯氏皆相助曹操,襄陽頃刻間便能攻陷。"
"我軍雖占據江夏,但行軍速度怎能比得過有內應的曹軍?"
"若倉促進攻江陵,一旦陷入僵持,必將演變成持久之戰。"
"糧草匱乏,如何支撐長期作戰?"
"更棘手的是,孫策周瑜正率軍東進,與徐州劉備暗中聯合,意圖奪取揚州。"
"此二人皆是當世梟雄,若主公此時與曹操交戰,放任他們消滅劉繇,局勢將難以收拾。"
"臥榻之側,兩頭猛虎安睡,主公怎能高枕無憂?"
袁術沉思片刻,嗤笑道:"孫伯符若在世,我倒還忌憚三分。孫策不過黃口小兒,何足掛齒?"
"至於那劉備,不過是個賣草鞋的,能掀起什麽風浪?"
"待我騰出手來再收拾他們也不遲。"
謀士閆象正欲再勸,忽聞急報傳來。
"荊州緊急軍情!"
袁術挑眉:"莫非紀靈又傳捷報?"
"速速呈上!"
親兵入內遞上密信。袁術閱畢,麵色驟變。
"主公,荊州出何變故?"
"莫非曹操已攻陷襄陽、江陵?"
袁術冷哼:"曹操哪有這般能耐?"
"是林辰!"
"林辰?"
"他怎會現身荊襄?"
在場眾人皆大驚失色。
袁術凝重道:"紀靈本欲攻打江陵,卻探得曹操八萬大軍在襄陽全軍覆沒。"
"原以為是劉表僥幸取勝,細查方知林辰已成荊州新主。"
閆象深吸一口氣:“想不到林辰在長安毫無動作,竟是暗中發兵前往荊州。”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要震動天下。”
“此子當真可怕。”
“主公,我軍不宜再攻江陵。”
“應固守江夏,從長計議。”
袁術雖狂妄,卻並非愚鈍之人。
林辰威名太盛,僅憑一方之力難以抗衡。
他壓下心中驚怒,問道:“依先生之見,現下該當如何?”
閆象來回踱步,沉聲道:
“單憑我軍之力難以對抗林辰。”
“當聯結北境曹操、西川劉焉及交州張津,三路夾擊。”
“更要令劉備、孫策停止討伐劉繇,合力將林辰逐出荊州,方能保全自身。”
“否則終將被其各個擊破。”
“世人皆以為林辰意在河北,誰知他竟聲東擊西。”
“若讓其占據荊州組建水師,待其根基穩固,恐無人能敵。”
“料想各路諸侯都明白這個道理。”
“必須將林辰趕出荊州!”
袁術沉默良久,終於點頭:
“罷了!”
“這些庸碌之輩本不配與本公結盟,但眼下......”
“多說無益。”
“我即刻修書給曹操,請其居中調停。”
“傳令紀靈嚴守夏口,不得輕舉妄動,靜觀時局變化。”
“遵命!”
閆象等人領命退出,各自行事。
待眾人退下,袁術陰沉地望向襄陽方向,咬牙切齒道:
“林辰小兒,壞我大計!”
“不將你碎屍萬段,難消我心頭之恨!”
......
廣陵郡,江都城頭。
劉備立於城牆之上,望著城外潰敗的揚州軍士,麵露得色。
《廣陵歸徐》
劉備撫掌而笑:"廣陵重歸徐州治下,全仗元龍運籌帷幄,子義陷陣衝鋒。"
陳登與太史慈相視一笑:"劉繇不識時務,合該此敗。"
傳令兵忽疾步而來:"主公,荊州急報!"
劉備手中竹簡哐當墜地:"林辰取了襄陽?"
孫乾喘著粗氣:"此人明攻青州,暗度荊襄..."
庭前落葉打著旋兒,方才的歡聲驟凝。太史慈的甲胄在夕陽下泛著冷光,陳登的袍袖無風自動。
曹操聽聞消息,竟氣得嘔血昏厥。
劉備神色驟變:“林辰此獠,包藏禍心!”
“若容他在荊襄立足,日後何人能製?”
“袁術、曹操可有動作?”
孫乾恍然道:“袁術來函,欲調停我軍與劉繇之爭。”
“邀我等共伐林辰。”
“待將其逐出荊襄,再議私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信中特別提及,此時若不聯手除賊,便是與天下為敵。”
“當共討之。”
劉備沉吟良久:“公佑以為,該當如何?”
孫乾正色道:“林辰狼子野心,荊襄乃兵家必爭,斷不可失。”
“若依袁術之策,北有曹操、南有張津、西出劉焉,東結袁術、孫策、劉繇與我聯軍,合圍襄陽——”
“縱林辰有通天神威,亦難抵擋!”
“屬下以為,當暫擱揚州之爭,先誅此獠。”
劉備轉問:“元龍之意?”
陳登拱手:“孫公所見極是,林辰不除,後患無窮。”
劉備眸光一凜:“既如此,回複袁術:吾願發兵十萬共討逆賊,唯缺舟楫糧草,需其支援。”
“另傳令青州簡雍,若北境生變,務必據城死守。”
“曹操曾許諾協防,切莫中敵誘敵之計。”
言罷,劉備遙望襄陽方向,咬牙道:“林辰,河北之恥,必在襄陽雪恨!”
......
豫章城外,戰火初熄。
孫策按劍立於城頭,衣甲浴血,英姿勃發。
孫策厲聲道:"張榜安民,全軍嚴禁擾民,違令者斬!"
"各部原地休整,犒勞將士。"
"得令!"
黃蓋抱拳應命,快步離去傳達軍令。
剛送走黃蓋,周瑜便急匆匆趕來。
"伯符,形勢有變!"
原本意氣風發的孫策聞言神色驟變:"荊州那邊出事了?"
見周瑜頷首,孫策急問:"可是曹操攻下襄陽?或是劉表守住城了?"
"都不是。"周瑜神色複雜地歎息道:"是林辰奪取了荊州!"
"什麽?!"孫策難以置信地瞪大雙眼,"這怎麽可能?林辰怎會突然現身?"
周瑜對老友的反應毫不意外。當初他接到戰報時,同樣震驚不已。
待周瑜將襄陽之變的始末道來,孫策不禁長歎:"沒想到蒯家早就暗中投靠林辰,當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林辰本就兵鋒正盛,如今又占據荊州要地。若讓他在此站穩腳跟,普天之下還有誰能阻擋?此人之能,實在深不可測。"
"公瑾,依你之見,我們該如何應對?"
周瑜目光如炬:"必須將林辰逐出荊州。若任其坐大,必將勢不可擋。這一點各路諸侯都心知肚明。"
"雖然林辰在河北之戰威震天下,但眼下生死攸關,袁術、劉備、曹操、劉焉、張津等人絕不會坐視不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誰都躲不過。"
孫策不由苦笑:"眼看就要與劉備平分江東六郡,偏偏林辰在這節骨眼上奪取襄陽......"
孫策眉宇間盡是鬱色:“眼下隻能暫緩對劉繇用兵了。”
周瑜輕按孫策臂膀,沉聲道:“林辰方為心腹之患。若不將其逐出荊襄,縱得江東,無險可據,如何阻其鋒芒?”
“劉繇不過插標賣首之徒,何足道哉!”
“當務之急必除林辰,此獠不滅,寢食難安!”
孫策長歎:“公瑾所言極是,然終究意難平。”
忽聞韓當疾步而來:“主公!袁術傳諭,命我等與劉繇休戰,共伐林辰!”
孫策與周瑜相視凜然,目光如炬望向襄陽方向,周身戰意翻湧。
襄陽易主之事如野火燎原,月餘便震動天下。
袁曹二雄聯袂奔走,諸侯厲兵秣馬,皆欲將林辰挫骨揚灰。
九州大地暗潮洶湧,誰人不知驚天大戰一觸即發?
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戰凶險更甚河北血戰,必是屍山血海之局。
徐州糜府。
自糜貞被劫消息傳開,
原本炙手可熱的糜氏驟然門庭冷落。
往日車馬盈門,今朝可張羅捕雀。
究其根源,皆因劉備態度曖昧,對糜家若即若離。
兩月間大起大落,糜竺糜芳看盡世態炎涼。
正廳之上,兄弟對坐。
糜芳怒拍案幾:“兄長!今日州衙當值,那些勢利小人竟敢當麵折辱!”
“若非兄長安撫,弟早教他們血濺三尺!”
“此恨難消!”
“我糜家有何過錯?”
“小妹至今下落不明,全是劉備護衛不周所致,與我等何幹?”
“如今耗財費力,折了小妹,卻落得兩麵為難。”
“可惡!”
“每每思及此事,心中鬱結難消。”
“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應下這門親事,更不該扶持劉備。”
話音未落,糜竺立時橫了糜芳一眼:“此等言論豈能胡言?”
“莫非你想為家族招來禍端?”
糜芳壓低聲線:“兄長,難道您不覺憤懣?”
“那個滿口仁義的劉備,分明是道貌岸然之徒。”
糜竺沉聲道:“心知肚明即可,何必宣之於口。”
“欲成大事者,必經千錘百煉。”
“能借此看透劉備虛偽麵目,未嚐不是幸事。”
糜芳猶豫道:“可如今徐州盡在劉備掌控,縱有異心,又能如何?”
“況且,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
糜竺輕笑:“你忘了坊間那些傳言。”
“傳言?”
“兄長此言何意?”
糜竺緩聲道:“有人說,曾見小妹糜竺與林辰相伴,二人似有淵源。”
糜芳愕然:“這…能說明什麽?”
糜竺捋須道:“林辰 之名天下皆知,日前更在長安納八位佳人。”
喜歡三國:開局綁架貂蟬,我成大反派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綁架貂蟬,我成大反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