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道是什麽
字數:5793 加入書籤
祭拜完王老爹,心頭那點歸鄉的悵惘與傾訴後的釋然交織在一起,讓王玄的心緒漸漸沉澱下來。
他回到那座剛剛打掃幹淨、還殘留著井水清冽氣息的老屋院子。
夜色已深,月華如水銀瀉地,將小院照得一片清朗。
四野寂靜,隻有遠處山林間偶爾傳來的幾聲夜梟啼鳴,更添幽深。
王玄沒有進屋,而是獨自站在院子中央,晚風吹動他額前的發絲,也吹動著心中那些關於修行前路的紛亂思緒。
周聖強行塞給他的風後奇門,如同一個意外闖入的不速之客,在他本就迷霧重重的修行之路上,又打開了一扇窗。
窗外是光怪陸離、變幻莫測的奇門世界。
雖然主觀上抗拒,但那份傳承已然烙印在識海,無法抹去。
他心念微動,幾乎是本能地,依照腦海中那幅浩瀚圖譜的指引,調動起體內精純的先天之炁。
下一刻,異象陡生!
以王玄雙腳所立之處為中心,一個無形卻又能被靈覺清晰感知的、複雜精密到極致的奇門格局,悄無聲息地驟然展開!
格局之內,四盤流轉,八卦衍化,生克之氣循環往複,仿佛將這一小方院落從現實世界中暫時剝離出來。
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天地。方位在扭曲,時空的質感也變得微妙難言。
這便是風後奇門!執掌方位,撥弄時空!
然而,這精妙絕倫的奇門局僅僅維持了不到三息,便如同水中泡影,倏忽消散。
院子恢複了原狀,月光依舊清冷。
王玄站在原地,眉頭微蹙。他能展開這局,憑借的是周聖傳承的“種子”和他自身雄厚無比的炁作為支撐,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他對奇門術數的基本原理、各種術式的應用、生克變化的精妙把握,幾乎是一片空白。
就像一個人突然得到了一把結構複雜、威力巨大的神兵利器,卻連最基本的握持和揮舞都不會,空有寶山而不得入。
“這風後奇門……確實神奇莫測。”
王玄低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
“若完全棄之不理,未免可惜。有時間的話,還是需要稍微花些心思,練一練的。”
心思輾轉間,他已經做出了初步的權衡。
風後奇門作為八奇技之一,其價值毋庸置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或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完全排斥是愚蠢的。
但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便被他強行壓下。
他對自己目前的處境有著清醒的認知。
逆生三重正處在最關鍵、最艱難的瓶頸期,前路未卜,如同置身濃霧彌漫的懸崖邊。
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集中全部心神。
若在此時分心去鑽研另一門同樣深奧無比的八奇技。
極有可能是兩頭落空——逆生三重沒有突破,風後奇門也沒能練到高深境界,徒然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甚至可能因為道路理念的衝突而導致修為倒退。
“根基不能動搖。”
王玄的眼神重新變得堅定起來。
“還是要以逆生三重的修煉為根本,這是‘體’。風後奇門……有機會便參悟一二,當作‘用’即可。主次必須分明。”
想通了這一點,他心中因風後奇門而產生的些許波瀾徹底平複。
然而,擺在他麵前的根本問題,依然如同橫亙在眼前的巍峨大山——逆生三重的路,似乎真的走到了盡頭。
他走到院中那棵有些年頭的槐樹下,盤膝坐了下來,背靠著粗糙的樹幹。
月光透過枝葉的縫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他沒有刻意去修煉,也沒有強迫自己思考,隻是就這麽靜靜地坐著。
目光放空,仿佛與這院中的月色、清風、老樹融為了一體,靜靜地看著眼前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夜景。
腦海中,卻不由自主地回想著關於逆生三重的一切。
“逆生三重啊……”
良久,王玄才輕輕地、帶著無限感慨地吐出了這幾個字。
這聲歎息,在寂靜的夜裏傳出很遠,蘊含著探索的艱辛與迷茫。
對於逆生三重的終極前路,他感覺自己仿佛觸摸到了一層無形的壁壘,堅固而光滑,找不到任何可以著力的點。
他回憶著左若童的理念,那位驚才絕豔的大盈仙人,其最終的追求,似乎是讓肉身徹底“炁化”,返歸先天一炁的純粹狀態。
在左若童看來,或許當身體完全由炁構成,再無一絲後天雜質時,便是逆生三重圓滿之時,便是所謂的“成仙”了道。
“可是……想要做到真正的、徹底的肉身炁化,與天地同質,何其艱難?”
王玄在心中自問。這幾乎是在逆轉生命誕生的過程,其難度超乎想象。
而且,一個更深層次的疑問,如同幽靈般在他心中盤旋不去。
“在左若童,或者說在傳統逆生三重的理念裏,這追求的‘仙’……是‘屍解仙’!”
王玄的思緒越發深邃。
“即徹底舍棄這具後天得來的肉身皮囊,隻以純炁的形態存在?”
逆生三重的修煉原理,確實是將肉身不斷地向先天一炁轉化,模擬那個“逆”的過程。
可如果最終目標是連肉身的“形”都徹底化去,那麽,“神”呢?元神、意識、真性,這些又該置於何地?
“性命,性命……”王玄喃喃低語,咀嚼著這兩個修行中最根本的字眼,“性”是心神、是本源,“命”是形體、是載體。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若一味追求‘命’的極致轉化,甚至將其根基(肉身)都修‘沒’了。
那‘性’又將依附何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豈不是走上了歧路?還修個什麽‘性命雙全’?”
這個念頭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他心中的迷霧!
他一直以來,似乎都陷入了一個思維的定勢,盲目地遵循著前人設定的“徹底炁化”的終極目標。
卻從未深入思考過這個目標本身的合理性與完整性。
“可是,若不走這‘徹底炁化’的路,那逆生三重的終點又該在何方?
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羽化飛升’,‘得道成仙’?”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就在這無盡的思辨與自我詰問中,王玄的眉頭越皺越緊,仿佛陷入了一個無解的哲學悖論。
突然!
他猛地睜大了眼睛,瞳孔在月光下微微收縮,仿佛捕捉到了什麽關鍵!
“不對!”
王玄失聲低呼,一下子從那種沉浸式的思考中驚醒過來。
“我似乎……鑽進了牛角尖!”
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從一開始,就錯誤地理解了“得道”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得道……什麽才叫‘得道’?”
他強迫自己跳出逆生三重具體的修煉法門,上升到更本源的層麵去思考。
“‘道’……又究竟是什麽?”
他的思緒飛向了那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回想著其中關於“道”的闡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古老的經文在心間流淌。按照這些描述,“道”是無形無質、無法用言語準確描述的,它先於天地而生。
是演化孕育世間萬物的終極本源和法則。它無所不在,貫穿一切。
“可以說,世間萬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乃至一草一木,都是由‘道’所演化,都蘊含著‘道’的痕跡。”
王玄的目光越來越亮,仿佛撥雲見日。
“從這個角度看,‘道’可以是世間萬物!”
“但是!”
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無比肯定。
“你卻不能簡單地指著一塊石頭,說‘它就是道’!石頭隻是‘道’的顯化之一,是‘道’在物質層麵的一個具體表現,而非‘道’的本體!”
同樣,逆生三重所追求的“炁化”,甚至“羽化飛升”,難道就一定是“得道”的唯一表現形式嗎?
難道就一定是“道”的終極體現嗎?
自己之前,是否太過執著於“逆生三重”這門功法本身設定的形態變化。
而忽略了去感悟那更深層次的、貫穿於所有形態之中的、不變的“道”呢?
這個突如其來的醒悟,如同在他阻塞的前路上,鑿開了一絲微小的縫隙,雖然還未見到光明,卻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向和可能性。
他不再急於去思考如何“炁化”,而是開始沉思,如何通過逆生三重這條路,去更貼近地感知和觸摸那無形無相、卻又無所不在的“道”。
月光下,王玄重新閉上了眼睛,但這一次,他的心神不再局限於自身經脈與炁的運轉。
而是仿佛融入了四周的夜風、腳下的泥土、頭頂的星空……嚐試著去感應那存在於萬物之中,演化萬物,卻又超越萬物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