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定鼎(上):權柄
字數:4780 加入書籤
東三省最高軍事委員會的成立,如同一顆投入深潭的巨石,其引發的波瀾尚未平息,真正的權力博弈才剛剛開始。
當日下午,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大帥府議事廳內,吊燈將光線投在長長的紅木桌上,映照著一張張神色各異的臉。
張漢欽端坐主位,目光沉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他深知,委員會的空架子必須填上絕對忠誠的血肉,才能真正運轉起來。
"諸位委員,"他聲音平穩,卻清晰地傳遍大廳,"委員會下設各處,乃執行決議之手足軀幹。現提名各處主任人選,提請審議。"
他每念出一個名字,都像下一著無聲的棋:
"秘書處,王樹翰。"——首席幕僚。
"政治指導處,盧廣績。"——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骨幹。
"總參謀處,鮑文樾。"——保定軍校派的戰術專家。
"總後勤處,荊有岩。"——原奉軍糧秣總監。
"總裝備處,李宜春。"——兵工廠的技術靈魂,見到少帥給的"秘密圖紙"後已徹底折服。
"總紀律處,齊恩銘。"——憲兵司令,執掌軍紀法條,令人敬畏。
"總情報處,苗劍秋。"——少壯派軍官,激進抗日派,心思縝密,直接對少帥負責。
每一個提名都精準地落在關鍵位置,既考慮了專業能力,更確保了絕對的控製力。
元老們沉默地看著,他們的人被排除在這核心執行層之外,心中明了,這是少帥在無聲地宣告:未來的東北軍,將按照他的意誌和模式來塑造。
張作相垂著眼皮,手指無意識地撚著茶杯蓋,心中波瀾起伏。他瞥了一眼身旁年輕卻目光堅定的張漢欽,想起了老帥生前的囑托。
他答應過老哥要輔佐漢欽,如今這孩子展現出的魄力和手腕,遠超預期,甚至隱隱有老帥當年的殺伐決斷。
阻撓他,就是違背對死者的承諾,也可能將東北拖入內鬥的深淵。
好在漢欽並非一味蠻幹。那"終身軍事委員"的身份,不僅尊榮無比,更意味著在最高決策層擁有了永久席位和話語權,這遠比具體掌管某個執行部門更重要。
這是少帥給的體麵和台階,也是將他們這些老臣納入新權力結構的一種安撫。接受了,大家麵子上都好看,仍是"自己人";拒絕了,就是公然撕破臉,後果難料。
再者,他內心深處何嚐不希望東北能好?漢欽若能真的一改頹風,整軍經武,或許真是東北之福。
自己老了,精力不濟,那些具體繁瑣的整軍、後勤、裝備事務,交給年輕人去折騰也好,隻要大方向不出錯,自己樂得在委員會裏享清閑,把把關。
這既是無奈,也是一種基於親情和現實的默許與期待。
萬福麟和湯玉麟等人交換了一下眼神,同樣心思電轉。
先前輔帥的勸說和少帥的許諾浮現眼前。
因此,當張漢欽目光掃過全場,再次問道:"對於上述提名,諸位可有異議?"時,
張作相率先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卻又無比清晰:"漢欽提名的人選,皆是專業幹才,足以勝任。老夫沒有異議。"他定了調子。
萬福麟隨即接口:"輔帥所言極是,我等讚同。"
湯玉麟也甕聲甕氣地附和:"沒意見!"
連最有話語權的人都表態了,其他人自然更無話說。
"全員通過。"張漢欽的聲音落下,一錘定音。
這看似平靜的審議過程,實則蘊含了深刻的政治妥協、利益交換和無聲的威懾,標誌著權力核心的轉移已初步完成。
——————————
機構骨架既定,張漢欽立刻拿出了那份早已準備好的《東三省駐軍調整與邊防鞏固方案》。
當方案細節被宣讀時,會場氣氛瞬間緊繃。裁軍二十二萬!重組序列!資源向奉天嫡係傾斜!
湯玉麟臉色鐵青,幾乎要再次拍案而起。萬福麟眉頭緊鎖,手指在桌上無意識地敲著。就連張作相,也麵露凝重之色。
張漢欽沒有給他們太多思考和時間串聯的機會。他目光掃過張作相、萬福麟、湯玉麟等已被授予"終身委員"尊榮的元老,聲音沉穩卻帶著巨大的壓力:
"輔帥,各位叔伯,"他的稱呼帶著敬意,但話裏的意思卻不容置疑,"漢欽深知此舉觸動甚大。但請諸位細想,我東北如今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冗兵之累,財政已近枯竭!若不刮骨療毒,汰弱留強,集中資源打造一支真正可戰之軍,我等如何對得起父親的基業?如何對得起三千萬東北父老?"
他頓了頓,觀察著元老們的反應,繼續加碼,同時也是給出承諾:
"此番裁撤,絕非簡單的一刀切。我已令成立"官兵安置考評委員會",對所有裁撤官兵進行考核分流。精銳補充新軍,待遇從優;合格者轉隸警察、護路隊、廠礦護衛,飯碗絕不會丟!其餘發放豐厚退役金,提供土地路引,助其安家立業!此舉既可精兵,又可安民,更可杜絕潰兵為禍地方!"
"至於諸位叔伯,"他話鋒一轉,語氣緩和下來,"你們的部隊,整編後仍是東北軍的骨幹。諸位在委員會中地位尊崇,今後重大決策,仍需倚仗各位叔伯共同議定。東北是大家的東北,絕非漢欽一人之東北。此番整頓,是為了讓咱們這個家底更厚實,拳頭更硬,將來無論是對南京還是對日本人,說話才能更有底氣!若隻顧眼前自家那點人馬,將來大廈傾覆,誰又能獨善其身?"
這番話,軟硬兼施,既點明了殘酷的現實和巨大的危機,又給出了妥善的安置方案,更重要的是,給予了元老們未來的政治地位和參與感,將他們綁上了"東北整體利益"的戰車。
於學忠、何柱國等少壯派將領毫不猶豫地支持。
張作相深吸一口氣,第一個想通了關竅。
他深知財政已是懸崖邊緣,也知道部隊空額吃餉的弊病有多嚴重。
與其守著虛胖的舊軍隊一起被拖垮,不如支持這個看似激進卻可能帶來生機的方案,同時保住自己的尊榮和影響力。
他緩緩舉手:"漢欽所言……確是老成謀國之道。我讚成。"
萬福麟、湯玉麟等人見輔帥已表態,又掂量了利弊,知道大勢已去,反抗不僅無效,還可能失去現在的一切,也相繼艱難地舉起了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楊宇霆、常蔭槐、以及於珍、邢士廉、熙洽等一眾參與擴大會議的士官派將領身上。
楊宇霆麵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他知道這方案一旦通過,他的勢力將被連根拔起。
但在周遭無形的巨大壓力下,在元老都已倒戈、憲兵虎視眈眈的注視下,他艱難地、緩慢地舉起了手。
常蔭槐見狀,滿心不甘卻又無可奈何,也隻能跟隨。
"全員通過。"張漢欽的聲音落下,一錘定音。一場足以引發內戰的風暴,被以這種高壓與利益交換相結合的方式強行壓下。
————————————
方案既已通過,執行機器立刻高速運轉起來。
與此同時,對士官派核心的處置也迅速展開。
楊宇霆、常蔭槐、於珍、邢士廉、熙洽等人在散會後,均被張漢欽的親信副官"客氣"地請上了汽車。
車駕沒有回各自的官邸,而是駛向了奉天北陵附近一處環境清幽、戒備卻異常森嚴的建築群——碧塘公園公館區。
"楊總監,常處長,於軍團長… …"副官語氣恭敬卻不容拒絕,"少帥體恤諸位勞苦功高,特請諸位在此暫歇,谘議軍國大事。此處安靜,適宜休養,一應用度皆按最高標準供應,家眷亦可接來同住。"
於珍看著窗外明崗暗哨林立的憲兵,忍不住怒道:"這分明就是軟禁!張漢欽想幹什麽?!"
楊宇霆抬手製止了他,嘴角勾起一絲冰冷的嘲諷:"敗軍之將,何以言勇?閉嘴吧,留著力氣,看看他這出戲能唱到幾時。"
他心中冰寒,知道張漢欽這是要將他們徹底隔離起來,防止他們利用舊部關係興風作浪,等待時機再行處置。
公館內奢華舒適,但每一扇窗外都有巡邏隊的身影,電話線被截斷,所有進出信件物品需經嚴格檢查,訪客必須獲得張漢欽親自批準。
這片華麗的建築群,瞬間變成了東北最精致的囚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