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東征殘師——始
字數:6637 加入書籤
夜色漸深,宿營地燃起的篝火,是這片死寂黑暗中唯一的暖光。
遼東軍民掙紮求活,偏遠山民尚得安居。
但深陷高麗的朝廷大軍,故事其實也仍未結束。
......
早早陷於高麗的朝廷大軍,其主力大軍自然是早已不複存在。
這是不得已的事實。
後營覆沒,後路被斷。
主帥劉安暫設於平壤府的西路軍後勤轉運營盤,根本沒辦法把後方囤積的糧草成功送至漢城。
絕了補給,後援。
縱使一軍主帥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再轄製眾軍。
隨後,劉安所率之西路主力,僅少數殘兵得以突圍幸存。
並一路自漢城潰回平安道治所......平壤府。
西路軍之所以未曾死守漢城,隻因當他們察覺真相時,已為時過晚。
屍疫,早已在城中百姓間悄無聲息地泛濫開來,將堅城化作了內外交困的死亡囚籠。
劉安本人,不久後歿於城中大亂。
西路主力兩萬餘人,主力大半皆殞於漢城內外屍圍交困。
內外屍困,又丟了主帥,突圍成了這些殘兵敗將的唯一生路。
......
而與之不同的是,東路軍彼時尚且安在。
東路軍本為偏師,總兵力不過四五千人,堪堪一營人馬。
自跨江以來,東路軍借道高麗東部寧安道,沿山脈丘陵,直插京畿道東側之江原道。
目標直指江原道治所,江陵府。
原定布置,東路偏師要與主帥劉安所率西路軍主力,東西互為呼應,齊頭並進。
西路軍取漢城,東路軍取江陵府。
最終南下合師於高麗最南端之全羅道,徹底掃除倭兵。
同時,偏師還要為西路主力牽製可能會存在的倭人主力。
東路軍南下所行,環境艱險,丘陵山脈俱多。
若無高麗使者引路,朝廷軍隊根本不可能由此而下。
東路軍前後與小股倭人交戰十數次。
等到東路軍總兵收到劉安費盡心思傳來的預警消息,已經事實上成了主帥劉安的絕筆信。
......
數月之前。
“報——!”
東路偏師大營,一名斥候親兵跌跌撞撞地闖入。
他手中高舉著幾封書信。
“總兵大人,在前方山穀獵獲信鴿數隻!”
“......全都綁有西路軍的急信!”
彼時彼刻,東路偏師,距離江陵府,尚有百裏。
蓋因山地難行,進度慢於西路主力,也屬正常。
偏師總兵,是遼東邊軍之中......並不起眼,素來算不得核心人物的,孫邵良。
畢竟,東路軍任務雜,功勞小。
此中隻有苦功,恐怕是撈不到什麽戰果。
但凡有點兒能力的遼東武官,都不會情願被發配到東路偏師。
收到主帥信件,總兵孫邵良隻得急忙召集麾下營兵校尉及屯將招來議事。
......
總兵官孫邵良手底下,無號校尉與屯將之類的將官,加起來也有不少。
為首的,是四名無具體封號的營中校尉,此為千人將。
其後則是十數名屯將,乃營兵中五百人之將。
與西路軍初時的困境不同。
東路軍補給路徑走的是另一條路線。
過鴨綠江......自寧安道鹹興府,向南中轉。
所以,東路後勤補給,眼下尚未斷絕。
屍疫傳播,在東部山區丘陵,比之西側平原總歸是要慢上許多。
東路軍所殺之倭人,也尚且俱是逃亡的活人。
不過......這些小部倭人,其實皆已迷失於此中複雜山野。
就算東路軍不來,他們恐怕也很難走出這高麗東部的連綿山陵。
信件所言,太過駭人聽聞。
故此,孫邵良在召集了營中將官之後,便急於開門見山。
“諸位,本官今日收到西路劉帥急信!”
這幾封信件,內容皆一模一樣。
其實,所有東路偏師現下可能推進到的高麗重鎮,劉安都曾令人飛鴿而去。
直至他最後......意外身死。
如此時局,劉安也隻能廣撒網多撈魚,盡力把手中的訊息轉告給東路軍。
劉安之初心,寄希望於能保全東路軍退回遼東,為東征大軍保存最後一分元氣。
不至於......全軍覆沒。
......
大營之中。
總兵孫邵良舉起一張信封,擺在了桌麵。
“此乃劉帥親筆所書!”
“上有印記,有疑慮者,盡可查看。”
左近親兵立刻持著信封,轉遞了下去。
一名屯將率先拱手。
“大人言重,我等豈敢懷疑劉帥親筆。”
“不敢......卑職不敢......”
亦有人紛紛應和。
話雖如此,當親兵呈上信件時,
眾將口上推辭謙讓,手上卻也不停。
他們默契地依次傳遞,神情嚴肅地仔細驗看了信封上的印記。
軍法森嚴,事關全軍,容不得半點馬虎。
其上乃幽州牧大印,並劉安作為皇室宗親的私印。
眾將視之無誤,方才敢信服總兵孫邵良所言。
“大人,我等察驗完畢,確乃劉帥所書無疑!”
軍令如山,朝廷法令,要高於上級的空口無憑。
指揮營兵,靠的是虎符,軍令。
而非所謂的將官威望。
營中的督軍和監察官,可不會放任這些武夫私自操持兵權。
條條框框,定的分明。
朝廷舉國之力供養編練的營兵,紙麵上總計才不過十餘萬。
其軍紀終歸是要超脫糜爛的衛所兵不少。
孫邵良見所有人都信了信件來源,才敢取出信紙,宣讀其上......瘋言瘋語。
沒辦法,真正親眼所見之前。
誰看了這封信,都會懷疑,東征主帥劉安,是不是瘋了?
‘本帥親眼所睹,倭人攜疫,死亦詐起!’
‘西路大軍後營已潰,北歸退路斷絕。’
‘全軍陷於漢城孤城,進無可進,退無可退。’
劉安的目的,並非在場武官下意識所浮起的念頭......
‘求援?’
不,他隻是為了勸退。
勸東路軍速速還師,或可有生路可言。
漢城內外,屍亂不斷。
縱使再添三萬軍進來,怕是也解不開如此危局!
‘......至此,本帥方才錐心徹骨地想明白。’
‘自我大軍踏入高麗境內之初,我西路主力的結局,便已注定!’
‘此非戰之罪,實乃不測之邪疫所致!’
從他們一無所知的踏入高麗境內之初,西路主力的結局便已經注定!
‘......高麗君臣欺君罔上,妄報假訊,皆已為本帥斬首!’
他們前腳才興高采烈地在大順天軍助力下重歸國都,漢城。
在西路軍後營總兵獨身而還,慘死屍變之後。
劉安怒急,不管真相如何,幹脆把高麗君臣殺了了事。
順便以一國之王室來祭旗。
提振陷於漢城屍圍後,低沉的士氣。
‘收得此信,即刻班師,勿要南下!’
待孫邵良念完。
一名屯將立刻失聲道。
“劉帥他……他把高麗國主給斬了?!”
一名年長的校尉倒吸一口涼氣,低聲道。
“劉帥持節東征,代天子巡狩,確有臨機處置下國之君的權力……”
“可,可那畢竟是一國之君,就這麽斬了?”
其他人也驚疑不定,各抒己見。
“我軍尚需高麗向導引路,這如何是好?”
“這......”
“能肯定所言不假嗎?”
“會不會是倭人假傳飛訊,亂我軍心?”
“總不能......帥印已經被倭人繳了?!”
一言不發的監軍,也插了句話提醒眾人。
“若此信為偽,而我軍貿然撤退,便是貽誤戰機,乃是動搖國本的死罪!”
隨著眾人依次猜測。
東路軍武官們的爭執疑慮,不再放在高麗君臣的生死。
而是......
轉到了信中所言,‘泣血複生,擊首而死’,是何緣故?
以及,究竟是否要退軍?
這有沒有可能......
是倭人偽造的假消息?
東路偏師,五千將士的命運,此刻,竟是懸於這一紙‘瘋言瘋語’般的帥令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