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納高氏,化其民
字數:4823 加入書籤
“既如此,高員外就快快入城吧。”
人還是那個人,但有些說辭就大為不同了。
高氏百餘口,除卻高慶親族,尚有仆役女婢四十餘。
或老或少,有家生子,亦有城外雇工。
隻不過屍疫來的突然,很多人也沒什麽回家的可能,便隻得跟著主家的高老爺繼續討活。
現在,高慶自然不會拉著這些人不放。
“大人,我高氏上下有口五十餘。”
“餘下仆役,還請大人......拿個主意,妥善安置。”
一句話,便將這些人的命運交了出去。
高慶心裏門兒清,除去部分忠實可信的家仆,剩下這些所謂的‘累贅’,他一個都不打算留在身邊。
尤其是在他沒了昔日充沛的物質儲備做支撐後,這些人就不再可信,也不堪用。
設想一下,旁人聽命於他,總該要圖些什麽吧?
眼前這位年輕的武官,才是這些人更樂意巴結的新對象。
而且,高慶本能覺得,李煜不會容忍他繼續保留,這批高達二十餘人的丁壯仆役。
合算上高氏男丁,起碼三十之數還是有的。
仔細想想,一個百戶武官,麾下才有多少兵?
高慶如今的本錢,恐怕不足以支撐他成為李煜麾下的‘小軍頭’。
李煜點頭,“自然。”
他轉身看向一眾人群中的奴戶、雇工,放聲道。
“縣中主簿,明日會為爾等登記戶冊。”
“今日,爾等需聽令幽禁十二個時辰!”
“本官需以此來驗斷爾等是否身染邪疫!”
伴著他的呼喊,還有來自刀車壘壁外傳出的可怖屍吼。
此刻這熟悉的屍音入耳,反倒是愈發凸顯出城內的安全可貴。
不等眾人回應,李煜便朝城門洞方向一揮手。
‘咚咚咚......’
沉悶齊整的腳步聲響起。
兩名什長領著兩列步卒小跑而出,在城門道內肅然站定,分成兩列。
這些都是李氏屯卒,也是近日以來護持在李煜周身的嫡係輕兵。
他們的裝備依舊稍顯簡陋,卻也已經優先換上了應季禦寒的布麵甲。
隻要有充足的布料、棉襯,再加上足用的甲片縫製其中。
布麵甲的性價比,在遼東寒季,要遠優於其它甲類。
其定位,在遼東順軍之中,優於輕兵皮甲,又劣於戰兵紮甲。
但在實用性而言,在秋冬寒季,它較之紮甲卻又更輕,更保暖。
兼具了棉袍和鎧甲的雙重功效,用於武裝軍隊底層,不可謂不值。
紅襖布麵甲,一直都是朝廷供給遼東邊軍量大管飽的甲類之一。
李煜抬手做了個請姿,這一下讓眾人有些受寵若驚。
“現在,願聽令者入城,隨隊隔居十二時辰。”
“心存疑慮者,自可不踏入城門,放爾自去!”
話音落,李煜便收了動作。
無需勉強任何人,因為他們沒得選。
世道變遷,賤籍加身的倉皇依舊刻在骨子裏。
在這些官兵麵前,他們就隻剩下長久以來唯唯諾諾的本性。
很快,高府奴戶及雇工便自覺走出人群,被兩什兵卒圍在中間,往城內校場去。
那附近的署衙,就是專門用來隔離之用。
至於高氏這一大家子,還有諸如管家高信,和另外一些疑似家生子的老少仆役。
李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作為主導者,他當然不能什麽都不要,卻也不能什麽都要。
這人世間,總是這麽麻煩。
“高員外,請吧。”
李煜再次抬臂作請。
高慶自然不敢怠慢,忙不迭地還禮道,“謝大人抬愛,小人受之有愧,有愧......”
嘴上是這麽說著,他富態的身軀,動作倒也著實不慢。
緊跟在李煜及其親衛身後,高氏之人終於踏入他們心心念念的衛城之中。
一處......他們自以為的‘世外桃源’。
最起碼,這裏頭沒有屍鬼,更沒有那股日夜充盈於鼻腔的‘屍臭’。
‘嘎吱......嘎吱......’
伴隨著絞盤運作,城門緩緩合攏,在人心之中亦分隔出兩片天地。
李煜自然不會虧待了識趣的高氏。
撫遠衛城中的署衙和庫房本就存在一定的冗餘,甚至還有不少擴縣之前遺留下來的的民居。
無非就是在其中選出一座,分與高氏聚居。
至於其他,李煜不需要做多餘的安排。
除了貼身行囊之外,一無所有的高氏眾人。
他們為了獲取口糧,更為了在衛城內如今的新秩序下生存。
高氏很快就會被迫融入李煜麾下的體係當中,參與運轉,並以此活命。
這一點,李煜不提,高慶心裏也是有所覺悟了的。
他最清楚,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好。
在高慶看來,李煜對他有些過於......重視了。
他為之欣喜,亦不免擔憂。
欣喜於傾盡所有的投機,似乎又一次取得了小小的成功。
擔憂於,對未來境遇的不可預知。
......
衛城西門發生的種種,倒是不被城中那些老卒放在心上。
他們準備出發了。
已知其音訊所在......
一些老仆隔著屋門,曾與仍在獨間隔離的劉、宋二人問詢。
打探出了屍亂當夜,撫遠衛諸位百戶赴宴之後,參與平亂的一些細致安排。
就比如,誰入了東市?誰入北坊?誰進......
西市不用,西市當時的情況,早就在張承誌口中吐露了個幹淨。
衙前坊和南坊不提也罷,早被老卒們借機探尋了個幹淨。
劉源敬作為百戶,對那一晚的軍令知之不全,隻能記清進了北坊的另外兩位百戶同僚是誰。
但是宋平番作為千戶家丁,大多軍令的下發都要在途中經過他的手。
因此,他反倒是對諸位百戶的平亂下落,知道的一清二楚。
於是,老卒們隨著各府家主的下落,自發聚成三隊。
西市者,周、劉二府,不過區區數人,堪堪成伍。
北坊者,宋、周二府,因著宋平番還被關著,他們倒也沒冒然行動。
多這麽一介披甲悍卒的作用,可比他們這些老朽上陣,更要緊得多......值得等!
東市者,匯聚了城中其餘各府老卒,就連張承誌也派了人手,甚至於親自上陣。
不為別的,就為東市之中可能幸存的同僚遺眷,也該有所助力。
張芻,亦是他如今的心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