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命定之時,交匯於斯
字數:4911 加入書籤
三方哨騎,陸續出發。
撫順衛城內,留駐的夜不收被盡數召集一堂。
李煜叮囑道,“李煒,此去撫順衛,稍加打探即可。”
“以爾等安危為主,勿要輕進。”
對李煜而言,這一伍斥候,每一個都是極其寶貴的。
也恰是因此,便承受不起太大的損傷。
此去一途,不求無功,但求無過。
李煒及身側數人齊齊抱拳拜道,“喏!”
......
李昔年與郭汝誠在東進半途,則是另一番景象。
帳外士卒收整營地,李、郭二人則是召集一眾隊率,分派軍令。
“今晨,著斥候、遊騎出帳,鋪展大軍十裏之外,勿使亡屍近畜!”
這支‘馬步軍’,行進間極度依賴騎卒環伺拱衛,以免亡屍驚畜,引發踏亂。
在整支隊伍行進過程的外圍,遊弋著整整五十騎。
更有百騎分置首尾,將軍戶屯卒夾與其間。
他們既要提防郊野遊屍出沒,更要謹防軍戶尋機而逃。
過官驛而不入,經荒村而避遠。
此軍步履匆匆,不敢有片刻遲滯。
......
撫順關內,孫邵良離得最近,反倒尚未來得及派遣斥候西探撫順。
蓋因大軍千裏奔逃,士卒入關亟需休整,一時無力調撥。
況且,張阿牛口中詳情早已知之甚多,這一支殘師方可從容以待。
趁此閑時,一眾將官隻一味地熱情款待道長。
雙方你情我願,互作打探,各有所求。
老道士受請入室,先是向作勢揖禮,呼聲揖道,“福壽無量天尊。”
“貧道見過諸位善信。”
“道長請入座!”
校尉蔡福安殷勤招攬,引著老道士上座。
堂內外客隻老道士一人爾。
至於那道童張阿牛,現在正抱著饢餅,在外院埋頭苦吃。
今日這間營房內,終究還是有些話不願傳於他耳。
這一點,對於武官們,亦或是了道真人,皆然。
“貧道心有疑慮,還望大人敬請解惑。”
老道士抬手向總兵孫邵良示禮。
“道長免禮,”孫邵良抬手虛擺,麵上笑道,“真一道長乃世外之人,當不得如此多禮。”
“道長盡管問,本將自會知無不言。”
老道士心頭千言萬語,隻凝做一句話。
“敢問大人,高麗覆軍之屍......那些屍鬼的來源何在?”
屍鬼,便是那些染疫亡屍。
這一點,就不用了道真人再解釋了。
但此言一出,仍是導致堂內原本輕快熱烈的氣氛,陡然凝滯。
眾人笑意隱去,皆暗自神傷。
“哎——”
孫邵良不由歎了口氣,悵然道。
“道長此疑,人之常情。”
這麽大的一場災劫,恍然而至,想必所有人都會好奇,‘它是從哪兒來的?’
孫邵良繼續道,“說實話,吾等對此疫亦不知其源。”
“隻有劉帥示警手書一封,道長,或可稍做參照爾。”
“哦?”老道士似是有些驚喜。
方才,不過是‘有棗沒棗打三竿’之舉。
聽其所言,這還真是有些蛛絲馬跡,不枉他逗留於此。
孫邵良從懷中掏出那份手書......
日日翻看,信紙邊緣早已皺起,但上麵的印璽字跡依舊清晰分明,被孫邵良貼身保管的很好。
老道士眸中泛起異彩,緊緊盯著這輕飄飄的紙頁。
孫邵良目光複雜,言辭更是惆悵,“此乃,幽州牧,東征主帥劉安大人,親筆所書。”
此刻複觀此信,孫邵良依舊心亂萬分。
劉帥所為,對於東路軍,他所做的努力,對得起肩負三軍統帥之職。
無疑是讓人欽佩的。
但是對於這位推動促成幽州‘東征大禍’的幽州牧劉安,他心底......乃至這支殘師的眾將士心中,無疑還是有所埋怨的。
外人不會明白,劉安身負新帝所托,為求一戰正名的苦衷。
南北兩戰,若皆成,則天下‘盛世’又是至少二十載之綿延。
此事利己,更利天下,如此兩利何樂不為?
可惜,可歎。
今日結之苦果,悔之晚矣。
僥幸逃回關內的士卒們,因此對朝廷有所遷怒怨懟,實不足為怪。
孫邵良環顧四座,在場眾將校,包括那監軍太監王伺恩,皆默然讚許。
他將信紙往前遞了遞,“請,道長世外高人,可盡觀之。”
如今繼續藏著掖著反倒沒什麽意義。
這位頗為殊奇的老道長既有所求,他們反倒才能安心一些。
老道士起身,小心接過,“謝大人,如此......貧道便卻之不恭!”
相比於將校們更關注的邪疫示警,敦促東路軍撤回遼東的帥令。
老道士略過這些‘無用’字句,逐字推敲。
終於,在幾處不大起眼的詞句中,他尋到了些蛛絲馬跡。
‘刑後,高麗國王曾言,初時不知倭人攜病疫跨海而至,小王隻知其軍數路齊進北上。’
事實上,從頭到尾,高麗君臣就沒人收到過倭人攻城的確切消息。
他們隻知道倭人登岸之後,北上之速驚人。
初時,南方各府道,往往在報訊倭軍出沒不久,就會迅速斷聯。
這才會被判定為倭人以輕軍分兵包圍,攻城掠地,一路北進無阻。
當然了,後來四道淪喪,倒也確實是有人摸清了些許‘失陷’真相,高麗君臣卻也瞞之不敢報。
反正順軍已經發兵,頓感高枕無憂的高麗君臣,自然是樂見其成。
絕境中最後的救命稻草,讓他們如何不去緊抓不放?
對老道士而言,重要的就隻有這六個字,‘倭人攜疫跨海’。
這時,他倒是想起了西嶺村時,李煜所言。
‘江南李氏族裔,飛鴿傳書,數日橫跨三千裏,方至我族族老之手。’
‘絕筆所言,人傳倭人侵海,遂疫染江南。’
‘於我看來,二者或確有關聯。’
如今,李煜所言族事,再與劉安親筆手信互作印證。
老道士已經有八成把握確定,順屍之源,海外東瀛也。
這倒是,他未曾預想到的。
本以為此屍源自某種塞外薩滿邪術,倒是未成想,一路打聽東行至此,其源竟是那海外之地。
這般說來,還需另想它法。
‘船,首先需要一艘海船。’
老道士雖自詡精通強身武藝,醫武更不分家,卻也不會自大到,視鴨綠江南岸其屍百萬如無物。
根源既在海外,涉險南下深入高麗屍地,更是毫無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