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幹勁十足

字數:5188   加入書籤

A+A-


    朱雄英查閱賬冊的同時,楊思義這才開口解釋道:“皇孫殿下,這是大明官員,今年該發的年終獎,最終統計出來的結果。”
    隨手翻了幾頁後,朱雄英這才疑惑道:“可是統計的過程中出了什麽問題?還是這個數字與事實不符?”
    楊思義連忙道:“皇孫殿下,這上麵的數字沒有任何的問題。”
    冷汗不斷順著楊思義的臉頰上滑落,時不時還艱難的吞咽一口口水。
    要不是金額過於巨大,自己也不會主動前來叨擾皇孫殿下。
    這個回答,著實讓朱雄英感到愕然。
    不解道:“既然沒有問題,楊尚書來此的目的是?”
    聽到這樣的話語,楊思義的老臉頓時如同吃了死蒼蠅一般難看。
    隻能硬著頭皮開口道:“皇孫殿下,下官以為,百官們為朝廷全心全意效力,發放年終獎更是無可厚非。
    但賬冊上的數字,實在是過於巨大,所以臣此番前來,隻是想向殿下確認一下,是否要按照賬冊上內容進行?”
    如此話語,再結合賬冊上的內容,朱雄英也終於弄清楚楊思義來此的目的了。
    戶部尚書這個掌管大明錢袋子的男人,之所以會專門到自己麵前跑一趟。
    恐怕也正是因為這上億兩的紋銀,一個任誰看了都會覺得心疼的數字。
    隻是他們永遠也無法意識到,現在的朝廷,坐擁海外的銀礦,以及皇家銀行在背後做支撐。
    按照以往的眼光來看待問題,這上億兩的數字,屬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但皇孫朱雄英卻知道,因為自己提出來的賞罰製度。
    最終結果計算出來這樣的一個數字,完全是合情合理。
    在一條鞭法及考成法的實施下,如今的朝廷,可謂是一手蘿卜,一手大棒,將朝廷的官員們,治理的服服帖帖。
    誰都不敢輕易伸手,心中更加清楚,隻要自己能夠完成這個年度的考成法,自己便可以拿到巨額的獎勵。
    一個兩個官員為了獎勵奮鬥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明境內所有行省的官員們都悶頭奮鬥。
    如此一來,得到年終獎資格的官員何止千萬,所有官員都在努力工作。
    一個人拿到獎勵的金額並不大,但匯總後,那個數字實在是難以接受。
    對此,朱雄英並不以為意,反而感到十分的欣慰。
    龐大的數字下,說明如今的大明官員,已經沒有膽子去貪汙,去收賄賂。
    當然,不是說官員們沒有膽子去貪汙受賄,而是他們在位時,的的確確為百姓們做事了,這一點毋庸置疑。
    還有,能夠得到年終獎越多的官員,那就說明他們為百姓們做的好事越多,對於朝廷來說,自然也就越需要他們。
    如今想要發放這些獎勵,數字看似龐大無比。
    隻是實際上,朝廷所能夠得到的好處,遠遠要超過發放下去的獎勵。
    所以,朱雄英非但覺得賬冊沒有任何的問題,反而覺得這種賞罰製度,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隨即合上賬冊道:“既然沒有問題,那就按照記錄發放即可!
    本皇孫既然定下這樣的製度,自然就要執行~!”
    見皇孫殿下都這樣說了,楊思義懸著的一顆心,這才緩緩落下。
    畢竟這個數字實在是過於龐大,沒有得到殿下的首肯,戶部自然不敢輕易做主。
    ……
    楊思義捧著賬冊出了禦書房,冬日的暖陽灑在金磚地麵上,卻沒讓他緊繃的神經鬆快半分。
    方才皇孫殿下那句“按製度執行”說得輕描淡寫,可那近億兩白銀的數字,仍在他腦子裏嗡嗡作響。
    回到戶部,他當即召集各司主事,拍著案幾道:“都打起精神來!皇孫殿下有旨,年終獎按賬冊足額發放,三日內必須把銀子分到各省布政司,再由他們逐人派發,誰也不許延誤!”
    消息像長了翅膀,半天就傳遍了京城官場。
    翰林院編修李東陽剛寫完一篇賀歲賦,就聽見同僚們在廊下議論,起初還以為是謠傳。
    直到下午吏部送來考核結果,他看著自己名下“考成優等,賞銀八百兩”的字樣,手裏的狼毫筆“啪嗒”掉在宣紙上,暈開一大團墨漬。
    “八百兩?”
    李東陽反複摩挲著文書上的朱印,喉嚨發緊。
    他去年剛入翰林院,年俸不過四十五兩,如今一筆年終獎就抵得上十八年俸祿。
    想起去年冬天家裏還靠典當妻子的陪嫁度日,如今竟能攢下銀子給母親治病、給弟弟求學,眼眶不由得熱了。
    類似的場景在京城各處上演。
    兵部主事陳敬之拿著沉甸甸的一千二百兩銀子,直奔西市的糧店。
    往年這個時候,糧價總被商戶炒得居高不下,今年卻因北方糧食通過鐵路源源不斷運到江南,再轉輸京師,小米價比去年降了三成。
    他一口氣買了五十石糧食,讓夥計送到城郊的義倉,那是他去年響應皇孫號召,聯合幾位官員開辦的,專門接濟流民。
    糧店老板一邊算賬,一邊笑著說:“陳大人,您這又是做好事啊!
    今年這日子好過了,來買糧的百姓都敢多稱兩斤肉了。
    我這糧店的生意比去年好上四倍,連帶著隔壁肉鋪都天天殺豬到天黑!”
    陳敬之笑著點頭,心裏卻清楚,這好日子的根源在哪。
    他想起上個月去通州視察鐵路,看著一列列滿載煤炭、糧食的火車呼嘯而過,車頭的蒸汽機冒著白煙,比騾馬快了不知多少倍。
    那時他就明白,皇孫殿下要的不隻是一時的糧價平穩,而是讓整個大明的氣血都活起來。
    而在京西煤礦,礦工們的熱鬧勁兒絲毫不輸官場。
    年終評功的紅榜貼在礦場門口,王大拿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這一年出煤量比旁人多三成,還救過兩個陷在礦洞裏的工友,穩穩評上了“功勳礦工”。
    拿著那張能以一千五百兩低價購買碎股的憑證,王大拿攥著衣角,手都在抖。
    老張拍著他的肩膀,羨慕道:“大拿,你這下可是真成股東了!明年分紅就能拿一百五十兩,比你三個月工錢還多!”
    王大拿嘿嘿笑著,眼睛卻看向礦場旁邊的學堂。
    他兒子小石頭正在裏麵讀書,穿著新發的棉襖,手裏拿著紙筆,再也不用像他小時候那樣,跟著爹娘在地裏刨食。
    學堂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免費入學,包教識字算術”,旁邊的醫館更是熱鬧,有礦工得了風寒,進去抓藥不用花一文錢。
    就連坐診的老大夫都說,這輩子沒見過這樣體恤百姓的官。
    王大拿望著學堂的窗戶,聲音裏滿是幹勁,堅定道:“俺得再好好幹,明年爭取讓俺媳婦也來礦上的紡織廠做工。
    俺兒子說了,將來要考功名,跟著殿下做事,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此時的皇宮深院之中,朱元璋正看著錦衣衛送來的奏報,嘴角的笑意就沒停過。
    奏報裏寫著,各省官員拿到年終獎後,有的修水利,有的補道路,有的給百姓減免雜役,連以往最拖遝的雲南布政司,都主動上書說要修一條從昆明到大理的鐵路支線。
    朱元璋把奏報遞給徐達,顯擺道:“你看看,這銀子花出去,比朕派十個禦史去催辦還管用。
    以前朕總怕官員們拿著銀子不作為,現在倒好,他們自己比誰都急著做事,就為了明年還能拿這份獎勵。”
    徐達接過奏報,仔細看了幾頁,也忍不住讚歎:“殿下這法子太高明了。
    官員們有了奔頭,百姓們得了實惠,商戶們也能跟著賺錢。
    如今整個大明就像一台上了油的機器,越轉越順。
    臣聽說,連江南的鹽商們都在商量,要捐錢修蘇州到杭州的鐵路,說這樣運鹽更方便,還能順便帶些絲綢茶葉去北方賣。”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交易所的方向。
    那裏依舊車水馬龍,勳貴、商人、甚至小商販都在裏麵交易股份,連宮裏的老太監都偷偷托人買了幾兩股京西煤礦的碎股。
    他忽然想起幾年前,自己還在為國庫空虛發愁,連打仗的糧草都要精打細算,如今卻能拿出近億兩給官員發年終獎,還能修鐵路、開煤礦、派船隊去南洋。
    朱元璋輕聲感歎,眼神裏滿是欣慰之色道:“這就是大孫要的大明啊!
    不僅有飯吃,還有奔頭,連銀子都能生銀子。
    朕這輩子打了無數仗,就是為了這個,現在終於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