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遠航

字數:4871   加入書籤

A+A-


    百官爭論不休,朱雄英抬手,殿內瞬間安靜。
    他看向百官,緩緩道:“各位大人的顧慮,本皇孫都懂。
    擔心花費,是為百姓;
    擔心風險,是為將士。
    但本皇孫想問各位,當年皇爺爺起兵時,難道就沒有風險?
    難道就沒有花費?
    可若是皇爺爺怕了,哪來今日的大明?”
    他起身走下龍椅,目光掃過眾人:“中原的土地是多,但總有耕盡的一天;
    國庫的銀子是多,但總有用完的一天。
    西域有牧場,有鐵礦,可海外或許有更多的沃土,更多的資源。
    今日派船隊出海,是為了給大明的子孫後代留條路。
    是為了讓大明的威名傳得更遠,讓天下的百姓都知道,大明不僅能保境安民,還能帶來更廣闊的太平。”
    朱雄英頓了頓,加重了語氣道:“至於‘武德’!
    本皇孫已叮囑鄭和,先禮後兵。
    若對方願與大明交好,咱們便贈糧種、教技藝;
    若對方執意抵抗,便用武力讓他們知道大明的厲害,但絕不濫殺。
    這不是掠奪,是教化;
    不是侵略,是開拓。
    就像當年太祖皇帝統一中原,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是為了讓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
    今日出海,也是為了讓更多人過上安穩日子。”
    殿外突然傳來腳步聲,太監高聲通報:“陛下駕到!”
    百官連忙起身行禮,朱元璋麵帶笑容邁步走了進來。
    目光落在朱雄英身上,笑著說:“方才在殿外,咱都聽見了。
    大孫說得對,咱們大明不能隻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要往遠了看。
    當年朕打天下,就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有出息,能把大明撐得更穩、更大。”
    他走到案前,看著那幅世界堪輿圖。
    手指在西洋的空白處點了點:“這海外的天地,朕年輕時也聽過蕃商說過,隻是那時忙著打仗,沒功夫去探。
    如今大孫有這個心思,有這個能力,朕支持!
    國庫的錢不夠,就從內帑裏撥;
    將士不夠,就從沿海衛所挑。
    隻要能為大明尋得好地方,花再多錢也值!”
    朱元璋轉頭看向鄭和,眼神銳利:“你叫鄭和是吧?朕聽說你懂航海,有膽量。
    這次出海,朕把將士們交給你,把大明的臉麵交給你。
    記住,到了海外,既要讓他們知道大明的禮儀,也要讓他們知道大明的拳頭硬。
    若是丟了大明的臉,朕饒不了你!”
    鄭和連忙跪地:“臣遵旨!定不負陛下與殿下所托!”
    有了朱元璋的支持,百官再無異議。
    朱雄英當場下旨:命鄭和為大明遠航總兵官,即日起籌備出海事宜,限三個月內完成船隊集結、物資準備,擇吉日啟航。
    南京城外的龍江船廠,三個月來一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鄭和幾乎天天泡在這裏,從戰船的修繕到物資的清點,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目。
    這天清晨,鄭和穿著一身青色的總兵官常服,站在碼頭邊,看著工匠們給最後一艘福船刷上桐油。
    這艘船體長十二丈,寬三丈,甲板上整齊地排列著十二門弗朗機炮,船尾的桅杆上掛著一麵紅色的大旗,上麵繡著“大明遠航水師”六個金色大字。
    水師千戶周正快步走過來,手裏拿著一份名冊,“總兵官~!船員已經挑選完畢,八千將士裏,有三千是沿海衛所的老兵,懂海戰。
    兩千是懂天文、地理、醫術的匠人,還有三千是新招募的水手,都經過了三個月的訓練,熟悉船隻操作。”
    鄭和接過名冊,翻了幾頁,見上麵不僅有姓名、籍貫,還有擅長的技藝。
    比如“李三,福建泉州人,善觀星象,曾隨蕃商航至南洋”
    “王二,浙江寧波人,懂醫術,能治瘴氣之症。”
    不由得點了點頭道:“周千戶費心了。
    這些人都是遠航的根基,你要再叮囑一遍,出海之後,務必聽從號令,不可擅自行動。”
    “是!” 周正應道。
    鄭和又走到物資堆旁,看著士兵們將一袋袋糧食、一捆捆布匹、一箱箱火器搬上船。
    他隨手打開一個糧袋,裏麵是飽滿的大米和小麥,還有幾袋曬幹的蔬菜和肉幹。
    旁邊的箱子裏,除了弗朗機炮的炮彈,還有不少火銃、腰刀,以及一些農具和種子,有水稻種、玉米種,還有棉花種。
    鄭和對負責物資的百戶說,“這些種子都要妥善保管!
    到了海外,若遇到能耕種的土地,便給當地百姓送去,教他們耕種。”
    百戶連忙應下:“總兵官放心,小的已經把種子分裝進瓷罐裏,外麵裹了防潮的油紙,絕不會受潮。”
    籌備期間,朱雄英也來過船廠幾次。
    第一次來的時候,他看見鄭和正在給將士們訓話,站在最前麵的幾個士兵臉上還有些不安,顯然是怕海上的風險。
    朱雄英沒上前打擾,隻是站在遠處聽著。
    鄭和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各位兄弟,咱們這次出海,不是去打仗,是去尋生路,尋大明的生路,也尋天下人的生路。
    殿下說了,海外有沃土,有資源,有咱們從未見過的天地。
    咱們這一去,是為了讓大明的旗幟插在更遠的地方,是為了讓咱們的子孫後代,能有更多的土地耕種,更多的糧食吃。”
    他指著遠處的南京城:“你們看,城裏的百姓現在能安穩過日子,是因為太祖皇帝打了天下,是因為殿下守著天下。
    咱們這次出海,就是要為大明守住更長遠的太平。
    若是怕風浪,怕蠻夷,那咱們就不是大明的將士!”
    士兵們的眼神漸漸亮了起來,有人高聲喊道:“總兵官放心!咱們不怕風浪,不怕蠻夷!定要為大明尋得海外疆土!”
    朱雄英見此情景,心中欣慰。
    後來他又給鄭和送來了新造的羅盤和海圖,是工部根據西域商隊帶回的星圖改良的,比往日的海圖更精準。
    他還特意叮囑鄭和:“遇到海外邦國,若對方有獨特的物產或技術,也可帶回大明,互相學習,不必隻想著索取。”
    啟航的日子定在農曆九月初八,這天是個難得的好天氣,秋高氣爽,海風平靜。
    龍江船廠的碼頭上,擠滿了送行的百姓和官員。
    朱雄英親自來送行,朱元璋因為年紀大了,沒能來,卻派太監送來一柄七星劍,賜給鄭和,說是“遇亂可斬,護舟楫平安”。
    鄭和穿著一身鎧甲,跪在朱雄英麵前,雙手接過七星劍:“臣定不負陛下與殿下所托,早日帶回海外的消息!”
    朱雄英扶起他,遞過一個錦盒:“這裏麵是本皇孫寫給海外邦國的國書,若遇到有國君的邦國,便將國書呈上,表明大明的來意。
    記住,無論遇到什麽情況,都要守住‘武德’,不可失了大明的禮儀。”
    “臣謹記!”
    鄭和轉身登上旗艦,站在甲板上,拔出七星劍,高聲喊道:“啟航!”
    鼓聲震天,號角齊鳴。
    百艘戰船依次駛離碼頭,桅杆上的大明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
    碼頭上的百姓們揮舞著手臂,高聲喊著:“將士們早日歸來!”
    “大明萬歲!”
    鄭和站在船頭,望著漸漸遠去的南京城,又看向茫茫大海,心中充滿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