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暗流洶湧:孔家的“仁義”大旗
字數:4918 加入書籤
張晉的“清丈田畝總局”在西苑幹得熱火朝天,一張張標注著隱匿田畝和潛在稅賦的“財富地圖”不斷出爐,朱元璋看著這些圖表,眼睛越來越亮,下手也越來越狠。應天周邊,血雨腥風,抄家、流放、殺頭,皇帝的刀子磨得飛快,專門砍向那些試圖在田畝上做手腳的“肥豬”。
然而,刀子砍得越狠,暗地裏的阻力也就越大。攤丁入畝,這不僅僅是砍幾個貪官汙吏,這是要刨掉天下士紳豪強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免稅和低稅的特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更何況是斷了一整個特權階層的財路?
這股暗流,起初隻是些士紳私下裏的怨聲載道、串聯抱怨。但很快,一股更強大、更隱蔽、也更“名正言順”的力量,開始悄然湧動。這股力量的源頭,指向了東山曲阜——衍聖公府。
這一夜,應天城某處隱秘的深宅大院,密室之中,燭光搖曳。幾位身著便服卻難掩貴氣的中年人圍坐一堂,氣氛凝重。若是朝中重臣在此,定會認出其中不乏有江南士林領袖、致仕高官,甚至還有兩位藩王的暗中代理人。
“諸位,陛下受那妖人張晉蠱惑,行此‘攤丁入畝’的暴政,這是要絕我士紳的根啊!”一個麵色白皙、留著三縷長須的文士痛心疾首地說道,他是蘇州一位致仕的禮部侍郎。
“是啊,田畝乃祖宗基業,納稅亦有定例。如今強行清丈,加賦加稅,與民爭利,豈是聖君所為?”另一人附和道。
“關鍵是,陛下如今隻聽那張晉一人之言,我等連覲見勸諫的機會都沒有!毛驤的錦衣衛像瘋狗一樣盯著,稍有不慎,便是滅頂之災!”
眾人唉聲歎氣,一籌莫展。這時,坐在上首一位一直沉默不語、麵容清臒的老者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莫名的權威:“諸位,此事,急躁不得。陛下正在氣頭上,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
眾人看向老者,眼神中帶著敬畏。這位老者,並非朝中高官,而是東山孔氏在應天的一位重要族老,論輩分,當今衍聖公還得叫他一聲叔公。
孔家族老撚著胡須,繼續說道:“治國之道,在於仁義。陛下此舉,雖有聚斂之嫌,但其初衷,或也是為了充實國庫,強兵富民。隻是方法過於酷烈,有違聖人之教‘仁政愛民’之本。”
他這話說得滴水不漏,先是肯定了皇帝“強兵富民”的“初衷”,然後把矛頭指向了“方法酷烈”,扣上了“有違聖人教誨”的大帽子。
“族老高見!那……該如何是好?”禮部侍郎急忙問道。
孔家族老眼中閃過一絲精光:“輿論。聖人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有時,也需要讓‘民’知道一些該知道的事情。陛下此舉,看似為國,實則苛政。我等讀書人,深受皇恩,更當以天下蒼生為念,為民請命!”
他頓了頓,壓低聲音:“可聯絡各地書院、士子,以研討經義、關心民瘼為名,撰文作詩,諷喻時政。要強調‘祖製不可輕廢’、‘仁政乃治國之本’、‘與民休息’的道理。將‘攤丁入畝’與‘暴秦苛政’類比,將其引發的清丈、抓人,描繪成‘擾民’、‘害民’之舉。切記,矛頭不要直接指向陛下,隻論事,不論人,尤其不要提那張晉。”
眾人心領神會。這是要打一場輿論戰!利用孔家這塊“天下文官祖師爺”的金字招牌和士林清議的力量,給皇帝施加壓力!把事情從“皇帝打擊貪官”扭曲成“朝廷推行暴政擾民”!
“妙啊!”有人擊掌叫好,“孔家乃聖人之後,一言一行,皆為天下士林表率!由孔家引領清議,分量最重!陛下也不能不三思!”
孔家族老微微頷首,臉上露出一絲矜持的笑意:“老夫已修書曲阜,稟明衍聖公。想必不久,便會有動靜。此外……”
他聲音壓得更低:“聽聞,北元殘部,近來也有些不安分。或許……可以放出些風聲,就說陛下如此聚斂,是欲窮兵黷武,重啟北伐戰端,以致民生凋敝……這其中的分寸,諸位自行把握。”
密室中的幾人交換著心照不宣的眼神。這一招更狠,直接把經濟政策往“窮兵黷武”上引,更容易激起民間厭戰情緒和對加稅的恐慌!
一場針對“攤丁入畝”政策的、以“仁義”為旗幟的輿論風暴,開始在這間密室裏悄然策劃。
接下來的日子,一股詭異的氛圍開始在應天城乃至更廣闊的地域彌漫開來。
茶樓酒肆裏,開始有“有識之士”搖頭晃腦地議論:
“唉,聽說又要加稅了!這清丈田畝,就是個由頭!”
“是啊,聖人都說‘苛政猛於虎’,如今這情形,堪比暴秦啊!”
“還不是要打仗了?聽說北邊不太平,陛下這是要攢錢北伐呢!苦的還是咱們老百姓!”
“衍聖公府近日有訓示,勸勉士子要心懷仁德,為民請命,也不知是不是有所指……”
一些書院裏,原本埋頭苦讀的士子們,也開始激憤起來,寫下一些含沙射影的詩文,抨擊“與民爭利”的政策,懷念“輕徭薄賦”的“仁政”時光。這些詩文很快被抄錄傳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開始出現流言,說清丈田畝的官吏如何如狼似虎,逼得百姓賣兒鬻女,甚至有“被逼上梁山”的趨勢。
這些言論,如同瘟疫般擴散。它們看似站在道德製高點上,關心民瘼,懷念仁政,極易蠱惑人心。而且巧妙地避開了直接攻擊皇帝,將矛頭指向了“政策”本身和基層執行的“偏差”。
很快,一些風聞奏事的禦史言官,開始將這些“民間輿情”整理成奏章,用委婉的言辭,向朱元璋進諫,暗示政策過於激進,恐失民心。
朱元璋坐在禦書房裏,看著這些引經據典、看似憂國憂民的奏章,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他豈能看不出這背後的彎彎繞?這分明是有人組織、有預謀的輿論反撲!
“哼!‘仁政’?‘與民休息’?”朱元璋冷笑,“他們口中的‘民’,是那些田連阡陌的士紳!還是那些無立錐之地的貧民?咱清丈田畝,加的是誰的稅?減的是誰的負?他們心裏清楚!”
但他也感到了一絲壓力。孔家這塊牌子太硬了!衍聖公府的態度,在士林中有風向標的作用。如果這股輿論繼續發酵,確實可能動搖民心,甚至影響朝局穩定。
“去!把張晉給咱叫來!”朱元璋煩躁地吩咐道。
張晉很快晃晃悠悠地來了,手裏還拿著剛出爐的“鬆江府田畝清丈潛力圖”。“老朱,啥事啊?我這正忙著呢,鬆江可是塊大肥肉,隱匿的棉田海了去了!”
朱元璋把幾份言辭最“懇切”的奏章扔給他:“你看看!有人坐不住了,開始跟咱玩‘仁義’了!”
張晉拿起奏章,一目十行地掃過,噗嗤一聲笑了出來:“哎喲喂!這文筆,這典故,這憂國憂民的調調……可以啊!不愧是讀書人,罵人都不帶髒字的!”
“你還笑!”朱元璋瞪眼,“這背後肯定是孔家在搗鬼!他們這是想用輿論逼咱讓步!”
張晉把奏章一扔,滿臉不屑:“孔家?就是那個蒙古人來了跪蒙古人,滿清來了跪滿清的‘牆頭草聖人之後’?他們也有臉談‘仁義’?”
朱元璋一愣:“你……你這話什麽意思?”
張晉嘿嘿一笑,眼神裏帶著戲謔:“老朱,你忘了?蒙元時期,這東山孔家可是很識時務的,他們的衍聖公,可是接受了元朝皇帝的冊封,活得挺滋潤呢!這會兒倒跟你講起‘華夷之辨’和‘祖宗之法’了?這臉皮,比應天城牆還厚啊!”
朱元璋聞言,眼中寒光一閃!張晉這話,戳中了一個他內心深處極為敏感的點——正統性與氣節!他朱元璋驅逐蒙元,恢複中華,最恨的就是那些屈膝事虜的軟骨頭!孔家這段曆史,確實是個洗不掉的汙點!
“你的意思是……”朱元璋若有所思。
“我的意思是,”張晉湊近一步,壓低聲音,帶著一股壞笑,“他們想玩輿論,咱們就陪他們玩把更大的!他們不是標榜‘仁義’嗎?咱們就把他家那點‘不仁不義’的老底給抖出來!看誰更丟人!”
朱元璋看著張晉那狡黠的笑容,心中的煩躁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狠厲的殺意。想用“仁義”的大旗來壓我?那我就先把你這杆旗給撅了!
“好!就這麽辦!”朱元璋一拍桌子,“毛驤!”
陰影中,毛驤應聲而出。
“給咱仔細查!查查蒙元時期,孔家那些衍聖公,都幹過些什麽‘光輝事跡’!尤其是……他們是怎麽對待前宋遺民,怎麽效忠蒙古主子的!給咱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臣遵旨!”毛驤領命,眼中閃過一絲興奮。這可是個大活兒!
張晉補充道:“別忘了,也查查咱們這位孔家族老,在應天城,都跟哪些人‘研討經義’了。”
一場由田畝清丈引發的政治風暴,開始轉向一個更加激烈、更加致命的方向——一場關於“仁義”解釋權和道德製高點的爭奪戰。而張晉,輕描淡寫地,就把火燒到了自詡為道德楷模的孔家身上。
朱元璋摩挲著下巴,看著窗外,仿佛已經看到了曲阜衍聖公府那金匾搖搖欲墜的景象。他喃喃自語:“跟咱玩‘祖製’?咱就讓你知道,什麽叫真正的‘刨祖墳’!”
喜歡諸天任逍遙,我是紅塵仙請大家收藏:()諸天任逍遙,我是紅塵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