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博物館的槍聲與冰河上的腳印

字數:2071   加入書籤

A+A-


    在北安的第二天,楚凡決定去探訪這裏的 北安博物館 。他隱約感覺,這樣一座看似尋常的城市,其底蘊或許就藏在某座安靜的建築裏。
    博物館並不宏偉,但內容卻出乎他的意料。它沒有過多著墨於古代的農耕文明,而是將重點放在了近現代,尤其是東北抗日聯軍在這片土地上的浴血奮戰。展櫃裏,生鏽的步槍、磨薄的草鞋、模糊的黑白照片、泛黃的作戰地圖……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冰與火的歲月。
    一位戴著眼鏡的資深講解員,正為幾位本地中學生講述著。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沉重的力量:
    “同學們,我們北安,當年是抗聯三路軍的重要活動區域。你們腳下這片平靜的土地,曾經密布著敵人的碉堡,也灑滿了我們先烈的熱血。趙尚誌、李兆麟將軍都曾在這裏率領戰士們與日寇周旋……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楚凡靜靜地跟在後麵,聽著那些發生在林海雪原裏的突圍、那些以少勝多的奇襲、那些凍餒交加卻絕不屈服的堅守。展館一角,複原了一個低矮、陰暗的地窨子抗聯密營),裏麵隻有簡陋的草鋪和火塘。想象著英雄們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於這樣的環境中堅持戰鬥,楚凡感到一股熱流湧上眼眶,手心不自覺地握緊了。
    從宏大的星球曆史五大連池)到具體的家國曆史北安),他的旅程再次增加了時間的厚度。這片黑土地的肥沃,不僅孕育了糧食,也曾浸染了英雄的鮮血。
    下午,帶著博物館帶來的沉重與激昂,楚凡漫無目的地走到了城外的烏裕爾河畔。與訥謨爾河的靈秀不同,烏裕爾河的冬季河麵更為開闊,冰封的河床像一條白色的緞帶,蜿蜒在廣袤的田野之間。
    河麵上,有幾個附近的居民在悠閑地散步,還有孩子在用自製的冰車嬉戲。楚凡踏上冰麵,腳下傳來冰層堅實的觸感。他學著當地人的樣子,在冰上慢慢行走,陽光將他的影子投在光滑的冰麵上。
    他走到河中央,回頭望去,北安城的輪廓在冬日陽光下顯得平和而安寧。博物館裏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與眼前這幅靜謐的冬日河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曾經的激烈與犧牲,才換來了今日的尋常與平靜。 這或許就是北安,以及無數像北安一樣的中國城鎮,所承載的最深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價值。
    在河邊,他遇到一位正在抽著旱煙袋休息的老大爺。楚凡和他聊起抗聯的故事,老大爺渾濁的眼睛望向遠方,歎了口氣:“我爹那輩人經曆過,不容易啊……現在這好日子,得念著好。”
    這句樸實的話,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有力量。
    傍晚,楚凡再次走入北安的街巷。華燈初上,下班的人們在熟食店前排隊,空氣中飄著烤地瓜和炒栗子的香甜氣味。他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這裏的每一份尋常,都來之不易。
    回到招待所,他翻開筆記本,筆尖帶著曆史的重量:
    “北安,我錯看了你。你並非沒有故事,你的故事深藏在博物館的肅穆裏,鐫刻在烏裕爾河的冰層之下。
    你從抗聯的烽火中走來,身上帶著傷疤,也帶著榮光。今日的喧囂與忙碌,正是對昔日犧牲最崇高的告慰。
    行走在你的冰河上,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響——那是槍聲,也是今日孩童的笑聲;那是先驅者沉重的腳步,也是我輩輕快前行的足音。
    你教會我,讀一座城,不能隻看它的現在,更要聆聽它的過去。最深的敬意,是理解並珍惜這份由犧牲換來的‘平凡’。
    帶著這份曆史的沉重與今日的感恩,我將走向邊境。北安,謝謝你,你這沉默的‘紅色通道’,已將一種精神,注入我的行囊。”
    合上筆記本,窗外北安的夜晚依舊平靜。但楚凡知道,這座城市在他心中,已經從一個簡單的“中轉站”,升華為一座承載了血與火、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的精神坐標。他的徒步之旅,因北安這一課,而更具曆史的縱深與家國的情懷。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