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修鞋攤前的哲學與開往邊境的綠皮車
字數:2200 加入書籤
在北安的最後一天,楚凡決定不再去任何景點,他想要真正像當地人一樣,度過一個平常的上午。他去了一家據說是老字號的朝鮮族狗肉湯飯館,吃了頓辛辣滾燙的早餐,感受著這座城市多民族交融的日常滋味。
隨後,他在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後巷,發現了一個小小的露天修鞋攤。攤主是一位看起來年過花甲的老師傅,戴著老花鏡,正就著冬日稀薄的陽光,無比專注地縫補一隻開裂的皮鞋底。他的動作緩慢卻極有章法,每一針都紮實有力。攤子旁邊,一個老舊收音機正咿咿呀呀地播放著東北二人轉。
楚凡被這份專注所吸引,在旁邊的小馬紮上坐了下來。他並沒有鞋要修,隻是靜靜地看著。老師傅也不理會他,直到縫完最後一針,用蠟線打了個結實的結,然後用一把小錘子仔細地將修補處敲打平整。
“老師傅,手藝真好。”楚凡由衷地讚歎。
老師傅抬起頭,推了推老花鏡,臉上是風吹日曬的溝壑,眼神卻清亮:“混口飯吃,現在年輕人,鞋壞了就扔,沒幾個人修嘍。”
楚凡看著他攤位上那些擦得鋥亮的工具,各種顏色的皮料和線軸,問道:“幹這行很多年了吧?”
“一輩子嘍。”老師傅點了支廉價的香煙,“從集體廠子出來,就自己支了這個攤子。看著這街上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房子越蓋越高,車子越來越多。”他吐了口煙,看著街上匆忙的人流,“可這腳下的路,總得一步一步走。鞋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知道。我這活兒,就是幫人把走壞了的路,補上。”
“幫人把走壞了的路,補上。”
這句樸素至極的話,像一道光,瞬間照進了楚凡的心裏。他一路走來,看山看水,看曆史看文化,卻在這一刻,從一個修鞋匠身上,聽到了關於他這場徒步之旅最貼切的注解。他何嚐不也是在修補自己曾經在都市裏“走壞了”的精神之路?用腳步,用遇見,用思考,一針一線地,將內心的裂痕與迷茫慢慢縫合。
“謝謝您,老師傅。”楚凡站起身,鄭重地說道。他在攤位上放下遠高於修鞋費用的錢,不等老師傅推辭,便轉身離開了。
老師傅看著他的背影,又看了看手裏的錢,搖了搖頭,臉上卻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繼續低頭忙活起來。
下午,楚凡收拾好行囊,來到了北安火車站,準備乘坐那趟著名的、開往邊境黑河的綠皮慢車。站台上,人流比前日所見更加混雜,有拖著大包小裹的商人,有穿著軍大衣的農民,也有像他一樣的零星遊客。空氣中彌漫著泡麵、煙草和人體混合的氣息。
他找到自己的車廂,放好行李,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北安城市邊緣的景象,一些老舊的廠房、排列整齊的居民樓,以及無垠的、覆蓋著白雪的田野。
火車緩緩啟動,熟悉的“哐當”聲響起,城市在視野中逐漸後退。楚凡看著窗外,心中沒有離別的惆悵,隻有滿滿的收獲與平靜。北安用它博物館裏的曆史重量、烏裕爾河冰麵上的現實反思,以及修鞋老師傅那句充滿智慧的點撥,為他補上了旅程中至關重要的一課——關於銘記,關於珍惜,關於腳踏實地。
他翻開筆記本,在北安篇章的最後一頁,他沒有畫風景,也沒有畫建築,隻是簡單地勾勒了一個修鞋攤的輪廓,和一隻被精心縫合的鞋底。
他寫道:
“北安最後的禮物,來自一位街角的修鞋匠。
他讓我明白,我的徒步,是一場漫長的‘修補’。修補認知,修補心靈,修補與這片土地真正連接的紐帶。
每一座城市,每一條河流,每一位路人,都是這修補過程所需的‘針’與‘線’。
感謝北安,你這座不事張揚的樞紐。你讓我在曆史的回響與市井的哲學中,重新校準了前行的方向。
再見,北安。綠皮車正帶我駛向國境線,新的篇章,即將在黑龍江的晨霧中展開。”
合上筆記本,楚凡將目光投向窗外。列車正加速駛向遼闊的原野,車窗外是快速掠過的白樺林和雪原,地平線的盡頭,是他下一段故事的起點。他的行囊裏,那塊火山石依舊沉甸,而此刻,更多無形卻珍貴的東西,已被他穩穩地裝入了心中。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