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合作社的藍圖與老街的豆腐腦

字數:1965   加入書籤

A+A-


    在綏化的第二天,楚凡決定更深入地了解這片土地的運作機製。通過旅館老板的介紹,他聯係上了一位當地的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姓王。王社長開著一輛滿是泥點的suv,熱情地接上楚凡,帶他去合作社參觀。
    合作社的院子裏,停放著大大小小、功能各異的農業機械,從巨大的聯合收割機到精密的播種機,如同鋼鐵的巨獸,在冬日的陽光下靜默蓄力。王社長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它們,語氣裏充滿了自豪。
    “現在種地,早不是‘麵朝黃土背朝天’啦!”王社長拍著一台進口大馬力的拖拉機,“我們合作社,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無人機撒藥,衛星導航定位,一個人能管幾百畝地!”
    他帶著楚凡走進辦公室,在電腦上調出電子地圖,上麵清晰地標注著每一塊托管土地的位置、土壤數據和往年的產量。“我們要搞的是精準農業,根據數據來決定施肥、灌溉,減少浪費,提高地力。這黑土是寶貝,不能光索取,還得科學地養!”
    王社長眼中閃爍的光芒,與昨日小餐館裏老農談論墒情時的質樸關切截然不同,那是一種擁抱現代科技、著眼於未來的雄心。楚凡看到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鮮活樣本。這片看似沉默的黑土,正在被數據、鋼鐵和智慧重新定義。
    下午,楚凡告別王社長,回到了綏化市區。他特意尋訪到一條頗有年頭的老街。街道不寬,兩旁是些低矮的平房,開著各種老式店鋪:鐵匠鋪雖然已很少打農具,主要做些日常修理)、雜貨鋪、裁縫店。生活的節奏在這裏明顯慢了下來。
    他在一個巷子口,發現了一個小小的、隻擺著幾張舊桌子的早餐攤,下午竟然還開著。攤主是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主要賣豆腐腦和油條。楚凡要了一碗豆腐腦。
    這碗豆腐腦又與嫩江的不同。鹵汁更為濃稠,用的是本地產的黃豆,豆香味極其醇厚,上麵撒了香菜、辣椒油,還特意加了一勺炸得酥香的肉末醬。味道濃鬱、紮實,帶著一種老街坊才懂的、幾十年不變的親切感。
    老奶奶話不多,隻是安靜地坐著,看著街景。楚凡慢慢地吃著,感受著這份與現代化農業園區截然不同的、緩慢而悠長的市井氣息。這仿佛是這片黑土地的另一個側麵——在高速變革的浪潮下,依然保留著的、充滿人情味的底色。
    傍晚,楚凡再次走到城郊。夕陽將雪原染成一片溫暖的橘紅色,巨大的風車在遠處緩緩轉動,輸送著清潔能源。他看到了王社長描述的現代農業圖景,也品嚐了老奶奶堅守的傳統滋味。綏化的形象在他心中變得立體而複雜。
    回到旅館,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合作社裏整齊排列的農機,畫下了老奶奶那碗用料實在的豆腐腦。
    他寫道:
    “綏化的第二天,我看到了黑土地上的‘雙軌敘事’。
    一邊是王社長們,駕馭著鋼鐵巨獸,用數據和科技描繪著未來農業的精準藍圖,效率與雄心是他們的關鍵詞。
    另一邊是老街巷裏,那碗幾十年不變味道的豆腐腦,緩慢、懷舊,堅守著人與土地最原初的情感連接。
    現代農業的洪流無法阻擋,但那些深植於街巷阡陌的溫情與記憶,同樣是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財富。
    綏化,你在沉默地產出糧食的同時,也在悄然經曆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中的張力與並存,或許正是當代中國鄉村最真實的寫照。
    明天,我將離開,但這片黑土之上,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呼吸,將長久地留在我的記憶裏。”
    合上筆記本,窗外綏化的夜晚依舊平靜。楚凡知道,這座看似平淡無奇的城市,已經將中國農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濃縮在了他的旅程中。他的行囊,因這份關於土地未來的思考,而變得更加沉重,也更具現實意義。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