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種子站前的憂思與開往哈爾濱的晨光
字數:2000 加入書籤
在綏化的最後一天,楚凡起得很早。他想在離開前,再去捕捉一些這片黑土地最日常的瞬間。清晨的寒風中,他信步走到一個大型的農資市場。這裏已經蘇醒,店鋪紛紛拉開卷簾門,露出裏麵堆積如山的化肥袋、色彩鮮豔的種子包裝箱和各種農機配件。
空氣中彌漫著複合肥刺鼻的化學氣味和柴油味。店主和早來的農民們站在店門口,遞著煙,討論著價格和真假。楚凡在一個種子站前停下,看著牆上貼著的各種玉米、大豆種子的宣傳畫,上麵印著“高產”、“抗倒伏”、“黃金糧”等誘人的詞匯。
一位穿著舊軍大衣、眉頭緊鎖的老農,正捏著一把金黃的玉米種子,對著光仔細地看著,嘴裏喃喃自語:“這價錢,又漲了……也不知道今年老天爺賞不賞飯吃。”
種子站老板在一旁說道:“老哥,好種子才出好苗,一分錢一分貨。再說了,現在這種子都是‘一次性的’,你留了種,明年也發不了芽。”
老農歎了口氣,將那把種子小心翼翼地倒回袋子,眼神裏是農民特有的、對自然和市場雙重不確定性的憂慮。這一幕,與王社長那種充滿信心的現代化圖景形成了微妙的對比。科技帶來了效率,卻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和對外部資本的依賴。 這片黑土地上的喜悅與憂思,從來都是並存的。
楚凡默默地離開農資市場,心情有些複雜。他走到昨天那家老街的豆腐腦攤,老奶奶依舊在那裏。他坐下,又點了一碗。熱乎乎的豆腐腦下肚,那份醇厚的傳統滋味,似乎稍稍撫平了他剛才感受到的那份現代農業背後的焦慮。
老奶奶看著他,難得地主動開口:“小夥子,不是本地人吧?”
“嗯,路過,隨便看看。”
“看看好,”老奶奶慢悠悠地說,“地還是那些地,人換了一茬又一茬,種法也變了。以前看天,現在看機器,看電腦。”她頓了頓,望著清冷的街道,“不管咋變,這地裏長出的東西,能讓人吃飽肚子,就是根本。”
這句最簡單的話,像一塊沉甸甸的黑土,落入了楚凡的心田。是啊,無論生產方式如何變革,農業最根本的使命從未改變——為生命提供滋養。
下午,楚凡背起行囊,走向綏化火車站。他即將乘坐列車,前往此行的下一座大城市——哈爾濱。月台上,人流比在伊春和北安時更加擁擠,充滿了各種口音和目的地。
他回頭最後看了一眼這座被廣袤田野包圍的城市。綏化沒有給他留下任何一張風景明信片般的影像,卻將關於土地、農業、變革與堅守的複雜思考,深深地刻入了他的行走記憶中。
火車緩緩啟動,平原的景象在窗外勻速後退。楚凡翻開筆記本,在綏化篇章的最後一頁,他畫下了一把金黃的玉米種子,和一個冒著熱氣的豆腐腦碗。
他寫道:
“綏化的最後印象,是種子站前老農憂慮的眉頭,是老奶奶那句‘吃飽肚子是根本’的樸素真理。
這片黑土糧倉,在機械轟鳴和數據流淌的背後,依然跳動著最為原始和真切的脈搏——對豐收的渴望,對成本的計算,以及對最簡單生存需求的堅守。
我帶來的關於現代農業的振奮,與帶走的對個體農人的憂思,在此地交織。這才是真實的、立體的、充滿張力的鄉村中國。
再見,綏化。你這沉默的奉獻者,讓我明白了‘根基’二字的全部重量。
前方,哈爾濱的教堂穹頂正反射著陽光,一座東方莫斯科的混響樂章,正等待著一個剛從黑土深處走來的聆聽者。”
合上筆記本,列車開始加速。楚凡將目光投向窗外無垠的雪原,心中充滿了對下一站的期待,也對身後這片深厚土地的無言敬意。他的徒步之旅,因為綏化這一課,而與腳下這個國家的根基,連接得更加緊密了。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