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明月島的回望與南下的汽笛
字數:1845 加入書籤
在齊齊哈爾的最後一天,楚凡感到一種強烈的意願,想要找一個地方,靜靜地回望與告別這座給了他多重印象的城市。他選擇了前往嫩江中的 明月島 。
冬季的明月島,通往島上的路早已被冰層連接,他可以直接步行上島。島上林木蓊鬱,此時盡披銀裝,萬籟俱寂,仿佛一個遠離塵囂的冰雪秘境。他沿著島上的小徑慢慢行走,腳下是厚厚的積雪,耳邊隻有風吹過鬆枝的簌簌聲和自己的呼吸聲。
他走到島的最北端,麵向寬闊的、完全冰封的嫩江江麵。極目遠眺,江對岸的城市輪廓在冬日稀薄的陽光下顯得有些朦朧。昨日早市的喧囂、烤肉的煙火、勞動湖的嬉鬧,此刻都化作了這片天地間浩大的寧靜。幾隻未曾南遷的寒鴉在冰麵上起落,留下孤單的鳴叫。
這一刻,他仿佛同時看到了齊齊哈爾的多個側麵——江城的開闊、濕地的蒼茫、曆史的沉靜、市井的鮮活、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它們像不同顏色的絲線,被嫩江這條銀色的緞帶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了這座獨一無二的“鶴城”。
他從背包裏拿出那塊來自五大連池的火山石,在手中摩挲著。從熾熱的火山,到冰冷的江心島;從地球脈搏的狂野律動,到眼前這片被冰封的、近乎停滯的壯闊。他的旅程,仿佛完成了一次從極致到極致的跨越。而齊齊哈爾,正以其包容的姿態,成為了這跨越中一個沉穩而豐富的驛站。
下午,他離開明月島,回到市區,做最後的準備。在一家小小的郵局,他買了幾張印有丹頂鶴和望江樓的明信片,寄給了路上結識的幾位朋友——漠河的老張、嫩江的李大爺、訥河的陳老皮影藝人,還有伊春的小雅。在明信片上,他沒有寫太多話,隻是簡單地寫著:“在鶴城,想起你們。祝好。——楚凡”
這是一種無聲的告別,也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他的徒步之旅,因為這些相遇,不再是孤獨的流浪。
傍晚,他背起行囊,走向齊齊哈爾站。站前廣場上,人流依舊。他即將乘坐南下的列車,前往此行的下一座重要城市——哈爾濱。
在月台上,等待著那列墨綠色的火車時,他最後一次回望這座城市。夕陽的餘暉給車站古老的穹頂塗上了一層暖金色,空氣中似乎還隱約殘留著烤肉的香氣和丹頂鶴清越的鳴叫。
他翻開筆記本,在齊齊哈爾篇章的最後一頁,他沒有畫下具體的景物,隻是用簡練的線條勾勒出幾隻飛向遠方的鶴影,和一條蜿蜒流淌的大江。
他寫道:
“站在明月島的冰雪中回望,齊齊哈爾的輪廓在暮色中變得溫柔而清晰。
它以嫩江為弦,以鶴鳴為韻,演奏著一曲混合了曆史低語、市井喧嘩與民族和聲的悠揚樂章。
我在這裏,品嚐了最滾燙的煙火,也感受了最冰冷的壯闊;聽到了最古老的歌謠,也看到了最鮮活的笑臉。
它教會我,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於單一的符號,而在於這種複雜性與和諧性的統一。
再見了,鶴城。你的從容與豐富,已為我洗去仆仆風塵,注入了一份豁達與寧靜。
汽笛長鳴,南下龍江。東方莫斯科的圓頂,已在暮色中向我發出微光。”
合上筆記本,楚凡踏上了列車。車輪滾動,齊齊哈爾在身後緩緩退去,如同一個優雅的句點,為他這段北國之旅的上半部分,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他的內心充滿了豐盈的收獲與平靜的期待,繼續向南,走向那片更為人熟知,卻也必定隱藏著未知故事的龍江大地。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