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鶴崗筆記 · 收縮城市的剪影與邊緣的生機

字數:2378   加入書籤

A+A-


    列車離開哈爾濱,不再是向南,而是調轉方向,向著東北方向,駛入 鬆花江 與 黑龍江 夾峙的廣闊平原。窗外的景色,從大都市的輻射圈,逐漸過渡到大片平整的農田和略顯寂寥的村莊。與前往大慶時看到的密集“磕頭機”不同,這裏的田野顯得更加靜謐,甚至帶著一絲落寞。空氣中,似乎也少了一份工業的喧囂,多了一份土地的沉寂。
    鶴崗,這座因“白菜價房子”而在網絡上備受關注的城市,以一種近乎沉默的姿態,迎接著楚凡的到來。
    走出鶴崗站,一種與哈爾濱截然不同的氣息包裹了他。這裏的空氣清冷而幹淨,帶著煤炭粉塵散去後的、略顯空曠的味道。城市的天際線不高,許多建築帶著上世紀的印記,街道寬闊,但車流人流明顯稀疏,節奏緩慢得讓人有些不適應。一種 “收縮” 的感覺,並非來自破敗,而是來自一種規模與活力之間的微妙落差。
    楚凡在一條看起來還算熱鬧的主街旁,找到一家價格低廉的賓館住下。房間寬敞,甚至有些空曠,窗外的視野很開闊,可以看到遠處一些似乎空置的樓房。
    安頓下來後,他開始了在這座城市的行走。他特意去了那些在網絡視頻裏出現過的、以極低價格出售房產的 老舊小區 。現實中的景象,比視頻裏更令人觸動。一些樓房的入住率顯然不高,陽台空蕩,窗戶破損。社區裏活動的多是老年人,他們坐在樓下曬著太陽,眼神平靜地看著他這個外來者,仿佛早已習慣了外界的審視與好奇。
    他在一個這樣的社區門口,和一個看自行車棚的大媽聊了幾句。
    “便宜是便宜,可年輕人還是往外走啊。”大媽語氣平淡,“沒那麽多活兒幹,教育、醫療,還是大城市好。我們老家夥,住慣了,也走不動了。”
    這話語裏沒有抱怨,隻有一種曆經變遷後的坦然與無奈。楚凡意識到,鶴崗的現象,不僅僅是房價問題,更是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困境、人口流失與城市發展周期交織下的一個縮影。
    然而,鶴崗並非隻有灰色的剪影。第二天,楚凡去了城市邊緣的 鶴崗國家森林公園 原名鶴崗林場)。公園裏林木茂密,雪後的鬆柏蒼翠欲滴,空氣異常清新。他沿著步道行走,竟然看到了幾隻活潑的 鬆鼠 在枝頭跳躍。這片緊挨著城市的森林,像一個巨大的綠肺,為這座收縮中的城市保留了一片寶貴的生機與寧靜。
    他還發現,在一些空置的土地上,有市民開辟了 小片菜園 ,雖然冬季隻剩下了枯萎的藤架,但可以想見春夏的綠意。這種在城市縫隙中自發產生的、貼近土地的生活方式,透露出一種頑強的、於邊緣處尋找寄托的生命力。
    傍晚,他找到一家本地人光顧的 燒烤店 。價格確實實惠,味道卻意外地紮實。新鮮的牛羊肉在炭火上滋滋作響,配上本地產的 雪花啤酒 ,周圍是本地人放鬆的談笑聲。這市井的煙火氣,真實而溫熱,與那些空置的樓房形成了另一個維度的鶴崗。
    楚凡沒有去著名的 鶴崗煤礦 遺址,他感覺,這座城市的現狀,本身就是那座煤礦最漫長的餘音。
    回到賓館,他站在窗前,看著這座燈火不算璀璨,但依舊有光亮溫暖著的城市。他的心情複雜,既有對收縮現實的沉重感受,也有對邊緣生機的細微感動。
    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一座空置樓房的模糊輪廓,畫下了森林公園裏跳躍的鬆鼠,畫下了燒烤攤上升起的煙火。
    他寫道:
    “鶴崗,你讓我直麵了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城市的現實。
    這裏沒有震撼的景觀,沒有厚重的曆史標簽,隻有發展浪潮退去後,留在沙灘上的、真實而複雜的生存狀態。
    收縮的表象之下,是普通人對家園的堅守,是在邊緣處尋找生活本真的努力。森林依舊在生長,燒烤攤依舊冒著熱氣。
    你的‘白菜價房子’是一個吸引眼球的經濟現象,但行走其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的故事——關於選擇,關於無奈,也關於在時代變遷中,個體那微小卻堅韌的適應性。
    鶴崗,你這堂關於城市發展與個體命運的現實之課,沉重,卻必要。明天,我將帶著這份思考,繼續前行。”
    合上筆記本,鶴崗的夜晚異常安靜。楚凡知道,這座城市的經曆,為他的徒步之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現實重量與社會關懷。他的旅程,不再僅僅是風景與文化的探尋,更開始觸及這片土地正在發生的、深刻而複雜的變遷。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