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東一條路的舊夢與“啤酒蓋”的滋味

字數:1970   加入書籤

A+A-


    在牡丹江的第三天,楚凡決定放緩腳步,去品味這座城市更日常的肌理。他來到了 東一條路 曆史文化街區。這裏保存著大量 中東鐵路 時期的建築,俄式的木刻楞、磚石結構的小樓,帶著濃鬱的異國情調,隻是歲月在其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跡。
    他行走在這些老房子之間,看著那些改建成的咖啡館、小酒吧或依舊作為民居使用的窗口晾曬的衣物,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聲——沙俄工程師的交談、日本殖民時期的喧囂,以及無數普通市民在此生活的瑣碎聲響。這裏沒有哈爾濱中央大街那種精心修飾的華麗,而是一種 更真實、更生活化的曆史沉澱,帶著些許落寞,卻也堅韌地存活於當下。
    在一個街角,他看到一位老人在賣一種當地特色的烤食,叫做 “烤冷麵” 。這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冷麵,而是將壓製的冷麵片在鐵板上烤製,刷上醬料,打入雞蛋,再卷上香腸、蔥花等,外皮酥脆,內裏軟糯,香氣撲鼻。楚凡買了一個,站在寒風裏邊走邊吃,這種粗獷而美味的小吃,瞬間拉近了他與這座城市的距離。
    下午,他的探索轉向了味覺的另一個角落。他聽聞牡丹江有一種非常本地化的飲品—— “花河啤酒” 。他找到一家看起來頗有年頭的 小酒館 ,推門進去,裏麵光線昏暗,坐著幾位顯然是老主顧的市民。
    他要了一瓶花河啤酒,老板遞過來的還是一個需要用 瓶起子俗稱“啤酒蓋”) 打開的綠色玻璃瓶。清脆的開啟聲,仿佛一個時代的注腳。啤酒的味道清爽凜冽,帶著淡淡的麥芽香氣,雖不如大品牌啤酒那般醇厚,卻有一種獨特的、屬於本地工廠的樸實風味。
    旁邊一位獨自小酌的大爺看他是個生麵孔,主動搭話:“小夥,外地來的?嚐嚐咱這‘花河’,別的地方可沒有這個味兒嘍。”
    大爺告訴他,花河啤酒廠曾是牡丹江的驕傲,如今在各大啤酒資本的衝擊下,生存空間被擠壓,但很多老牡丹江人,還是認這個“老味道”。
    “喝的不是酒,是念想。”大爺呷了一口,淡淡地說。
    這簡單的話語,讓楚凡意識到,一瓶普通的本地啤酒,也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與情感。這與他之前在雞西感受到的冷麵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深植於市井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滋味,恰恰是構成地方認同最堅實的細胞。
    傍晚,他再次走到牡丹江邊。華燈初上,江麵上的冰層反射著城市的燈火。他回想起東一條路的舊夢、烤冷麵的煙火氣、花河啤酒的獨特滋味,以及那位大爺關於“念想”的話。
    這座城市,不僅用鏡泊湖的壯美和八女投江的悲壯打動他,更用這些細膩的、充滿人情味的日常細節,將他深深吸引。
    回到旅舍,他翻開筆記本,繼續記錄:
    “牡丹江的第三日,我從宏大的自然與曆史景觀,潛入了市井的褶皺與味覺的記憶。
    東一條路的老建築,在落寞中堅守著往日的風華;一口烤冷麵、一瓶花河啤酒,是本地人最真實的生活寫照與情感寄托。
    這裏的曆史,不僅存在於紀念館裏,也存在於尋常巷陌與百姓的杯盞之中。
    ‘塞北江南’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它既有令人驚歎的山水顏值,更有耐人品咂的生活滋味與歲月沉澱。
    牡丹江,你讓我看到,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僅由英雄和美景塑造,更由無數普通人的日常堅守與味覺鄉愁所構成。”
    合上筆記本,窗外牡丹江的夜晚溫柔而靜謐。楚凡感到,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因為這一天的行走,而變得更加豐滿和富有溫度。他的行囊裏,又裝入了一份關於城市記憶、市井風情與地方認同的珍貴體驗。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