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西市場的喧嘩與民俗村的靜默
字數:1906 加入書籤
在延邊的第二天,楚凡決定去感受這座邊境城市最蓬勃的市井生命力。他來到了延吉市的靈魂所在—— 西市場 。
剛一走近,一股極其複雜而濃烈的氣息便撲麵而來。那是 發酵的酸、海產的鹹、幹貨的香、以及無數人與貨物聚集形成的熱騰騰的生活氣 的混合體。市場內人聲鼎沸,摩肩接踵。攤位上堆滿了各種朝鮮族特色食材:成缸的 辣白菜 、桔梗、沙參;各種魚幹、明太魚撕扯成絲的叫“棒魚”,是極佳的下酒菜);米腸、打糕;還有各種楚凡叫不出名字的山野菜和菌菇。
他看到一位朝鮮族阿媽妮正在熟練地給顧客打包裝箱辣白菜,準備發往外地。那火紅的顏色,是延邊最鮮明的味覺標誌。他在一個賣 米酒 的攤位前停下,買了一杯用塑料袋裝著的、冰鎮的原釀米酒。吸管插入,酸甜微醺、帶著米粒口感的液體滑入喉嚨,清爽解膩,讓他瞬間愛上了這種獨特的飲品。
這市場的喧嘩與活力,是如此的原始和直接,它不像大城市的超市那樣井然有序,卻充滿了 人與人之間討價還價的溫度、以及對食物最本真的熱愛與依賴。
下午,為了尋求一種對比,楚凡乘車前往市郊的一個 朝鮮族民俗村 。與西市場的喧鬧截然不同,冬季的民俗村顯得格外寧靜。白雪覆蓋著傳統的 朝鮮族瓦房 ,低矮的屋頂,寬闊的屋簷,紙糊的窗戶很多已換成玻璃),以及標誌性的 “溫突” 地炕)煙囪。村落依山傍水,雖然此時溪流冰封,但格局依然能看出傳統的風水理念。
他在村子裏慢慢走著,看著那些被保存下來的碾子、水井、祭祀場所。一些房子裏還有老人居住,煙囪裏冒出淡淡的炊煙。這裏沒有過多的商業表演,隻有一種 凝固了時光的靜默 。他想象著春夏時節,村民們在水田裏勞作,在院子裏製作打糕,孩子們在村巷裏奔跑的場景。這裏是朝鮮族傳統文化的一個 活態標本 ,靜靜地訴說著這個民族從農耕時代走來的足跡。
傍晚,他回到市區,這次他選擇了一家專門做 包飯 的餐館。新鮮的蘇子葉或生菜,包裹上蒸熟的米飯、一片烤得焦香的五花肉、一抹大醬,再加上蒜片、青椒圈和一點泡菜,整個塞入口中。各種味道和口感在嘴裏爆發,蔬菜的清爽、肉質的油香、醬料的醇厚、米飯的軟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種極具參與感和滿足感的美食體驗。
走在回旅館的路上,楚凡回味著這一天極致的“動”與“靜”。西市場是活色生香的現在進行時,而民俗村是靜謐悠長的過去完成時。它們共同構成了延邊朝鮮族文化的完整圖景。
回到旅館,他翻開筆記本,繼續記錄:
“延邊的第二日,我在西市場的喧嘩與民俗村的靜默之間,讀懂了朝鮮族文化的兩個麵向。
市場裏,是生存的智慧與生活的熱情,是味道的集大成與商業的活力,是‘入世’的蓬勃。
民俗村裏,是傳統的堅守與曆史的回望,是建築的哲學與農耕的記憶,是‘出世’的寧靜。
一碗米酒的微醺,一包五味俱全的包飯,連接著這兩個世界,它們是文化流淌在血液裏的證明。
延邊,你的魅力不僅在於異域的風情,更在於這種傳統與現代、喧鬧與寧靜和諧共存的獨特生態。你讓我看到了一個民族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既擁抱活力,又守護根脈。”
合上筆記本,窗外延吉的夜景依舊璀璨。楚凡感到,自己對朝鮮族文化的理解,因為這一天的深入體驗,而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他的行囊裏,又裝入了一份關於市井活力與文化根脈的珍貴記憶。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