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遼源小記 · 煤城的轉身與襪都的脈搏

字數:2039   加入書籤

A+A-


    列車在遼北的丘陵間向東行駛,窗外的景色不如平原那般開闊,多了些起伏。當“遼源”的站名出現時,楚凡感受到的是一種與四平的曆史厚重感不同的、更為 務實甚至略帶疲憊 的工業城市氣息。
    遼源,這座因煤而興,也曾被稱為“煤城”的城市,規模不算大,城市麵貌帶著明顯的工業時代烙印,許多建築顯得有些陳舊。空氣中似乎還隱約殘留著煤炭的微塵,但更多的,是一種 轉型期的沉寂與尋找新出路的迫切感。
    楚凡在市區找了一家簡潔的旅館住下。安頓好後,他首先去了 遼源礦工墓 或稱“萬人坑”)。這裏是一段更為沉痛曆史的見證。日偽時期,無數中國礦工在此被殘酷剝削,悲慘死去。與四平戰役的英勇犧牲不同,這裏承載的是 殖民統治下的血淚與屈辱。站在那片肅殺的墓地前,看著累累白骨的介紹,楚凡的心情比在四平時更加壓抑和悲憤。遼源的曆史,從一開始就蒙上了一層深重的陰影。
    然而,遼源並未沉溺於過去的苦難。第二天,楚凡的探索轉向了這座城市一個意想不到的、充滿活力的側麵。他聽聞遼源有一個響亮的稱號—— “中國襪業之鄉” 或 “東北襪都” 。他帶著好奇,前往了 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
    眼前的景象讓他頗為驚訝。與想象中傳統紡織廠的景象不同,園區內現代化廠房林立,物流車輛穿梭不息。他參觀了襪業博物館如有)或展示中心,看到了從最初簡陋的織襪機到現在智能化生產線的演變。成千上萬種款式、花色、功能的襪子在這裏被生產出來,銷往全國各地乃至世界。
    他從一位園區工作人員那裏了解到,遼源的襪業,很大程度上是當年煤礦產業衰退後,民間自發尋找出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我們這兒,地下挖不出煤了,就在地上織襪子。” 工作人員的話語裏,帶著一種轉型成功的自豪,也透著一絲創業的艱辛。
    這種 從“黑色”到“多彩”,從地下資源到地麵產業的轉型,給楚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遼源人用織襪的針線,為自己編織了一條新的生存之路。
    傍晚,他在遼源的街頭尋找本地小吃。他品嚐了 酸湯子 一種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成的麵條,口感微酸爽滑)和 烤鵪鶉 。這些味道濃鬱、風格質樸的食物,與這座務實的小城氣質十分契合。
    行走在遼源的街頭,楚凡能看到老舊的礦區住宅樓,也能看到新建的、與襪業相關的商業廣告。這座城市仿佛處於 新舊交替的夾縫之中,一邊是沉重的曆史與衰退的舊產業,一邊是充滿韌性的新經濟探索。
    回到旅館,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礦工墓的肅穆場景,畫下了一雙雙色彩繽紛的襪子,畫下了那碗味道獨特的酸湯子。
    他寫道:
    “遼源,你以礦工墓的沉痛與襪都的活力,向我展示了一座資源型城市艱難轉身的縮影。
    地下的‘黑金’帶來過繁榮,也帶來了苦難;而當資源枯竭,人們並未坐以待斃,轉而用雙手在地麵上織就了‘五彩’的未來。
    這裏的空氣裏,既有曆史的悲愴,也有織機運轉的嗡鳴與創業的渴望。
    一碗酸湯子的滋味,如同這座城市的性格,質樸,微酸,卻帶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兒。
    遼源,你或許沒有四平的壯烈,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你擁有的這份在困境中求新生的堅韌,同樣值得尊敬。
    明天,我將繼續在遼寧的腹地穿行,走向另一座工業城市——鐵嶺。”
    合上筆記本,窗外遼源的夜晚,燈火不算璀璨,卻足夠溫暖。楚凡感到,他對遼寧的理解,因為遼源這一站,而增添了一份關於轉型、民生與底層生命力的深刻觀察。他的行囊裏,又裝入了一份沉甸甸的、關於城市命運與人民智慧的思考。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