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礦坑邊的瑪瑙與南行的微光
字數:1818 加入書籤
在阜新的最後一天,楚凡再次來到了 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他沒有下到坑底,而是選擇在礦坑邊緣一處相對安靜的地方坐下,靜靜地凝視著這片人類工業活動留下的巨大地貌。
晨光灑在層層疊疊、覆著積雪的礦壁上,勾勒出冷硬而清晰的線條。與初來時的純粹震撼不同,此刻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思緒——孫家灣的悲愴、細河畔的安寧、瑪瑙市場的希望、以及街頭市民臉上那混合著淡然與堅韌的神情。
他從行囊裏,拿出了那條在通遼獲得的 藍色哈達。他原本想將其作為草原的祝福帶往終點,但此刻,在這座承受了太多工業重量的城市麵前,他改變了主意。
他站起身,雙手捧著哈達,走到礦坑邊緣的護欄處,找到一處突出的、穩固的岩石。他小心翼翼地將這條象征著 天空、純潔與祝福 的藍色哈達,係在了那塊冰冷的、帶著煤灰痕跡的岩石上。
讓草原的藍天,撫慰這工業的傷疤。
讓純淨的祝福,獻給這片土地上所有逝去的與活著的靈魂。
這個無聲的儀式,是他能為阜新做的,最微薄卻也最真誠的致敬。
隨後,他在礦山公園的紀念品商店,買了一小塊未經雕琢的、帶有紅色紋路的 瑪瑙原石。它不大,剛好可以握在掌心,表麵粗糙,卻隱隱透出內在的溫潤與光彩。他沒有選擇光鮮亮麗的工藝品,而是選擇了這塊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
他將這塊瑪瑙原石放入了行囊。這不再是信物,而是一個 象征——象征著從沉重的煤炭黑色)中發掘出的新的可能與美彩色),象征著阜新在轉型陣痛中依然保有的內在光芒。
中午,他吃了最後一頓 蕎麵驢肉蒸餃,那獨特的口感與鮮味,成為了他對阜新味道的最終記憶。
下午,他背起行囊,走向阜新站。行囊裏,少了一條哈達,多了一塊瑪瑙。
在月台上,他回望這座被礦區環繞的城市。巨大的礦坑如同背景般沉默矗立,城市在其腳下顯得既渺小又頑強。
他翻開筆記本,在阜新篇章的最後一頁,他畫下了礦坑邊緣係著藍色哈達的岩石,和那塊紅色的瑪瑙原石。
他寫道:
“阜新,我的告別在海州礦坑邊完成,以一條哈達的祝福與一塊瑪瑙的微光為記。
我留下了草原的藍天,願它能稍稍慰藉這片土地的滄桑;我帶走了地底的色彩,銘記你們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努力。
你的曆史太過沉重,我不敢妄言理解萬一。但我看到了傷痕,也看到了堅韌;看到了沉寂,也看到了微光。
願瑪瑙的光澤,終能照亮更多前行的路。願細河的流水,永遠吟唱和平的歌謠。
再見,阜新。願你的轉身,雖慢卻穩。
列車南行,開往沈陽。旅途的終點,已在眼前。”
合上筆記本,楚凡踏上了開往沈陽的列車。車輪滾動,阜新的礦區輪廓在丘陵間緩緩消失。他的遼寧之旅,因為阜新這一站,而浸染了最為深沉的工業悲情與轉型希冀。前方,沈陽的宮闕與繁華,正等待著一個內心被反複錘煉、載滿了黑土地萬千故事的旅人,去完成最後的抵達與告別。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