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長城驛道的沉思與西行的駝鈴
字數:1717 加入書籤
在張家口的最後一天,楚凡再次來到了 大境門 外,但他沒有再次進入,而是沿著門外的古驛道遺跡,向西北方向走了一段。腳下是凍得堅實的土地,遠處是綿延的群山,冬日的曠野一片蒼黃與雪白交織。
他站在一處高坡上,回望大境門那“大好河山”的匾額,再轉身望向西北方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那裏是內蒙古高原,是曾經 張庫大道 延伸的方向。風中仿佛帶來了曆史的回響:駝隊的鈴聲、車馬的喧囂、蒙漢商旅的交談聲、以及守關將士的號角聲。
這條古老的通道,不僅運輸了茶葉、絲綢、皮貨,更溝通了文化,連接了民族。張家口,正是這 “草原絲綢之路” 東端最重要的樞紐。他從東北的黑土地,走到華北的京畿重地,如今站在這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與交匯點上,感覺自己的旅程仿佛也融入了一條更為悠長的、關於文明交流的曆史脈絡之中。
他從行囊裏,拿出了那片一直陪伴他的、來自朝陽的 狼鰭魚化石——“龍骨”。這枚象征著生命演化與堅韌的印記,此刻麵對這片見證了無數文明往來、商貿交融的土地,似乎又增添了新的含義。生命的演化在於適應與擴散,文明的活力在於交流與融合。
他沒有將“龍骨”留下。他感覺,這片古老的土地本身已經承載了太多,它不需要更多的實物標記。他將“龍骨”緊緊握了握,感受著它與這片土地精神上的連接——那是一種關於 跨越障礙、溝通往來、生生不息 的共鳴。
中午,他喝了最後一碗 羊雜碎,吃了 油炸糕,將那濃鬱暖心的邊塞風味牢記。
下午,他背起行囊,走向張家口站。行囊裏,那片“龍骨”依舊沉默,卻仿佛浸染了張庫大道的風沙與駝鈴的悠遠。
在月台上,他回望這座京西門戶。大境門的城樓在冬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堅毅,遠處的群山勾勒出蒼勁的輪廓。
他翻開筆記本,在張家口篇章的最後一頁,他畫下了一扇敞開的城門,和一行走向遠方的駝隊剪影。
他寫道:
“張家口,我的告別在長城驛道的沉思中完成。
我帶走了你對‘溝通’與‘交融’的深刻詮釋。這片‘龍骨’所見證的,不僅是生命的跋涉,更是文明在交流中煥發的活力。
你的價值,不僅在於‘鎖鑰’的堅守,更在於‘門戶’的開放。從戍邊到通商,從古道到冬奧,你始終在時代的浪潮中,扮演著連接者的角色。
願你的大門永遠向世界敞開,願你的未來,如‘雪如意’般,在傳承中綻放新的華彩。
再見,京西鎖鑰張家口。願你的駝鈴,永遠回響在曆史與未來之間。
汽笛聲響,列車西行。‘煤都’大同的千年梵音與雲岡的石窟,已在下一站等候。”
合上筆記本,楚凡踏上了西行的列車。車輪滾動,張家口的山河關城在身後漸行漸遠。他的西行之旅,因為張家口這一站,而對文明交流與地域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前方,是山西的北大門,那座擁有輝煌佛教藝術與深厚能源底蘊的古都大同,正等待著他的到來。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