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中原厚土 - 沉靜與喧囂的回響

字數:2251   加入書籤

A+A-


    離開東北的黑土地,楚凡沿著京哈線一路向南,廣袤的華北平原徐徐展開。天地變得開闊,視線可以毫無阻礙地投向遠方,這與東北山林的重重阻隔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心情,也從白山黑水的壯懷激烈,逐漸過渡到一種對深厚、沉穩中原文明的期待。
    · 核心路線: 經衡水湖 → 進入衡水市區 → 探訪周邊鄉村
    · 地方故事與風景:
    1. 衡水湖:候鳥與守湖人的晨霧
    楚凡的衡水第一站,是意料之外的衡水湖。這片被稱為“京津冀明珠”的濕地,在晨霧中煙波浩渺,蘆葦搖曳,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此棲息,鳴叫聲劃破寧靜。他遇到一位在湖邊巡視的生態管理員,一位臉龐黝黑的中年人。
    管理員遞給楚凡一個望遠鏡,指著遠處一群翩飛的鳥兒說:“看,青頭潛鴨,全球不到一千隻,咱這兒就有幾百。以前湖小、水髒,它們不來。現在好了,它們認這兒是家。”兩人坐在湖邊,就著鹹香的湖蝦和貼餅子吃早飯。管理員感慨:“外麵都說咱衡水隻有‘那個中學’,可這片水,這片鳥,才是咱衡水不該被忘記的肺葉。”
    楚凡的觸動: 在以“做題”聞名天下的城市邊緣,竟藏著這樣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然淨土。他意識到,任何地方都不能被單一標簽所定義,生活的多麵性遠超想象。
    2. 深夜的街道:奔跑的青春與無聲的戰場
    進入市區,一種無形的緊張感開始彌漫。尤其是在晚上十點以後,楚凡在前往住宿旅館的路上,經過一所知名中學的周邊。盡管不是那所聲名顯赫的“衡水中學”,但氛圍已然不同。街道安靜得出奇,偶爾有下晚自習的學生騎著自行車飛快掠過,臉上帶著疲憊與堅毅。沿街居民樓的燈光大多熄滅,唯獨一片教學區燈火通明,像一座沉默的堡壘。
    他在一家還在營業的便利店買水,老板娘壓低聲音說話,仿佛怕打擾了某種神聖的靜謐。“孩子們都睡下了,明天四點五十就要起床呢。”她看了看楚凡巨大的登山包,了然地說:“來徒步的?挺好。這裏的孩子們,也在進行一場另一種意義上的‘徒步’,路程更長,更磨人。”
    楚凡的觸動: 他感受到一種極致的目標感和紀律性,這種集體性的奮鬥讓他感到震撼,也有一絲複雜的心緒。這是一種他未曾經曆過的、被高度壓縮的青春。
    3. 老白幹酒廠:烈火般的匠心與市井溫情
    為了尋找衡水更古老的脈搏,楚凡參觀了衡水老白幹酒廠。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糧食發酵的醇香。一位在酒廠工作了一輩子的老技師,帶著他走過一排排發酵池。“咱這老白幹,講究的是地缸發酵,老五甑工藝。”老師傅舀起一點原漿讓楚凡品嚐,一股熾熱醇厚的暖流直抵丹田。“做人跟釀酒一樣,得沉得住氣,耐得住時間。”
    傍晚,楚凡在一條老巷子裏的小餐館吃飯,點了一道衡水特色菜“金毛獅子魚”。鄰桌幾位本地大哥熱情地邀他同坐,幾杯老白幹下肚,話匣子便打開了。他們聊生活的不易,聊孩子的教育,也聊衡水湖的鳥和武強的年畫。其中一位大哥拍著楚凡的肩膀說:“兄弟,別光看那些跑步的孩子。咱衡水人,有酒一樣烈的性子,也有湖一樣寬的心。”
    楚凡的成長: 他從酒的熱烈和市井的溫情中,觸摸到了衡水剛柔並濟的底色。教育是這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但絕非全部。這裏的人們同樣有著對美好生活的質樸追求和待客的熱情。
    4. 鄉間騎行:麥田裏的年畫記憶
    在一位新結識的本地朋友帶領下,楚凡騎行到武強縣的一個村莊。這裏以武強年畫聞名。他們拜訪了一位年邁的非遺傳承人。老人的手布滿老繭卻異常穩定,在木版上塗上顏料,覆上紙,用趟子一抹,一個威風凜凜的門神便躍然紙上。
    “現在的娃娃們,認得的都是奧特曼嘍。”老人一邊忙活一邊說,語氣裏沒有抱怨,隻是平靜的敘述。“但總得有人記得,咱們的祖宗,是靠誰來看家護院的。”他送給楚凡一張“步步平安”的年畫。“走路的人,圖個吉利。”
    楚凡的成長: 在金黃的麥田和古樸的年畫中,他感受到了中原大地深藏的、沉默而堅韌的文化根脈。這種源於土地和傳統的生命力,與城市裏那種奮發的、麵向未來的衝勁,共同構成了衡水的兩麵。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