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初顯成效的田野
字數:2961 加入書籤
艾琳蹲在趙姓青年的豆田邊,指尖捏著一把濕潤的泥土。她用小鏟輕輕撥開表層,露出底下幾根淺褐色的細根,根上綴著些微凸起的小瘤。她盯著看了片刻,將土重新覆好,翻開木冊記下“初現結瘤,保墒良好”。
天剛亮透,南窪李氏已提著陶罐站在自家田頭,往麥苗間隙澆水。那片地的綠意整齊得像一塊織好的麻布,株距均勻,葉色青亮。幾個早起的孩子圍在田埂上,踮腳往裏看。一個孩子指著說:“李嬸的地,一根雜草都沒有!”李氏沒應聲,嘴角卻繃不住地往上提。
消息是拾糞的孩童先傳開的。他們清晨沿田邊走一圈,回來嚷著“李家的地綠成一片啦”,話音未落就跑進打穀場。不過半日,陸續有人往試驗田走來。北坡王家子的麥田也出了苗,雖不如南窪那片齊整,但土麵鬆軟,壟線筆直,牛走過都不陷蹄。有老農蹲下抓了把土,在指間撚了撚,嘟囔:“這土……怎麽像是養過的?”
艾琳沒去打穀場。她沿著三塊試點田走了一遍,查看出苗率和墒情。走到西田時,趙姓青年正蹲在坡地邊緣,扒開一叢豆苗看根部。見艾琳來了,他抬頭問:“這些小疙瘩,真能讓地變肥?”
“你看的是菌根。”她說,“豆子活著時存養分,翻進土裏後爛成肥,比牲口糞還管用。”
青年伸手摸了摸根瘤,又摳了點土聞了聞:“土味不一樣了,沒那麽死。”
艾琳點頭:“地活了。”
他沉默一會兒,忽然說:“我娘昨夜問我,為啥別人都改種法,咱家還守著老路。我說不出話。”
艾琳沒接話,隻從懷裏取出一張薄紙,上麵畫著輪作周期圖。“你要是信得過,下一季接著種豆,再下一季休地蓋草。三年後,這片坡地能頂平地使。”
青年盯著圖紙看了很久,終於說:“我想再領一副篩子。我家後園那半畝,想試試淺耕。”
艾琳合上紙頁:“明早來穀倉登記,篩子還有三把。”
他點點頭,沒走,反而蹲回去繼續看豆苗。
打穀場那邊漸漸聚了人。老村長坐在石碾旁,手裏拿著炭筆和粗紙,麵前擺著幾張村民遞來的字條。有人寫“想試新犁”,有人寫“借篩一日”,字跡歪斜,墨跡深淺不一。他一張張看過,記下名字和地塊,不動聲色。
兩個年輕人為一把竹篩爭起來。一個說先到先得,另一個說自家地多,該優先。老村長抬頭,敲了敲石碾:“誰家肯按新法種,誰先用。不願改的,排隊也輪不上。”
兩人愣住,不再吵。
稍後,持魚叉青年從西田回來,肩上扛著那副加了軸承的輕犁。他把犁放在場邊,對老村長說:“還能再做五副。木料夠,就差滑杆上的油槽要精磨。”
老村長嗯了一聲:“讓木匠趕工。現在不是做不做,是不夠分。”
青年又問:“晚上還講課嗎?”
“講。”老村長抬眼,“艾琳說了,今晚教間苗和除草節奏。誰想去,現在就報名。”
話音未落,已有四五個人圍上來。連那個曾在打穀場冷笑的老農也拄著拐來了。他站在人群外,咳嗽兩聲,低聲問:“那篩子……還能再做幾把?”
老村長看著他:“隻要你肯學,就有。”
老人沒再說話,從懷裏掏出一張皺紙,顫著手寫下名字。
太陽偏西時,艾琳帶了幾人走訪三塊試點田。她不說新法有多好,隻講每一步怎麽做——為何淺耕、如何勻種、豆苗何時該留何時該拔。她在趙姓青年的坡地上停下,挖開一截斷壟,指出底下腐爛的舊根:“去年種麥時犁得太深,根紮不下,土也漏風。今年淺耕,苗穩了,蟲也少。”
圍觀的人低頭看土,有人伸手碰了碰豆根上的瘤,有人默默記下間距尺寸。沒人再質疑“現在說好太早”,也沒人提“祖宗規矩”。一個中年漢子忽然問:“我家那半畝……還能改嗎?”
艾琳答:“隻要沒封壟,就能改。”
他鬆了口氣:“那我明早去領篩子。”
走訪結束,眾人散去。老村長留在打穀場,繼續登記名單。艾琳沒回穀倉,折身走向東田。那裏有一片未改動的老田,小麥稀疏,葉尖發黃,幾處已見蚜蟲痕跡。她蹲下檢查,手指拂過一片卷曲的葉子,輕輕捏碎一隻蟲。
遠處,南窪李氏正在收陶罐。她彎腰時動作利落,臉上看不出得意,卻也不再躲閃旁人的目光。北坡王家子站在自家田頭,用新犁的滑杆量著步距,嘴裏念叨著什麽。趙姓青年則蹲在坡地邊,用炭筆在一塊木板上畫著什麽,像是在臨摹輪作圖。
暮色漸起,春風掠過田野。一半田地青翠成行,壟線清晰;另一半仍荒疏零落,雜草叢生。艾琳站在田埂上,望了一陣,轉身朝趙姓青年的豆田走去。
她蹲下,再次撥開泥土。根瘤比上午更明顯了些,土質鬆軟,帶著微潮的腥氣。她用指尖壓了壓土麵,確認濕度尚可,正要合攏,忽然聽見腳步聲。
趙姓青年快步走來,手裏攥著一塊濕布包著的東西。
“我在坡下溝邊挖到這個。”他說,“埋在土裏,裹著豆莖殘根。你看是不是……菌土?”
艾琳接過,打開布包。裏麵是一團黑褐色的土塊,夾著幾段腐爛的豆根,根上附著細密的白絲。
她抬頭,看著青年的眼睛。
“你從哪兒挖的?”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