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完成
字數:4165 加入書籤
然而,興奮過後,是更冷靜的思考。
在藍星的大秦,民族管弦樂團這種形式是否已經存在?
如果存在,其發展水平如何?
如果尚未成熟或未被廣泛認知,那麽他拿出這樣的作品,就需要配套考慮樂團的組建、樂器改革的推動如果需要)、以及演奏家們的培養與磨合等一係列更為複雜的現實問題。
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同時,他也意識到,民族管弦樂與西方交響樂,並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
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徑,各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或許,他可以雙管齊下?
一方麵,繼續完成手頭這首旨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西方範式交響曲,用對方熟悉的語言證明大秦音樂家同樣能駕馭並超越他們設定的“高級”標準。
另一方麵,則開始著手規劃、甚至親自推動大秦民族管弦樂的發展。
將腦海中那些地球上的經典民族管弦樂作品,以及未來可能誕生的、融合了藍星大秦特色的新作,逐步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前者是精準的“狙擊”,後者則是更為長遠和根本的“文化建設”。
思路一旦理順,前路便清晰了許多。
斯語深吸一口氣,目光重新落回眼前的五線譜。
手頭這首交響曲的創作仍需繼續,這是應對當前輿論風波最直接有效的“武器”。
而關於民族管弦樂的宏偉藍圖,則可以作為一項更長期、更深遠的戰略,徐徐圖之。
他拿起筆,感覺筆尖似乎都沉重了幾分,但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他不僅僅是在寫一首曲子,他是在為腳下這片土地的文化尊嚴而戰,也是在為兩個世界的音樂文明,搭建一座溝通與融合的橋梁。
整整一周近乎不眠不休的奮戰,斯語書房的地板上鋪滿了塗改得密密麻麻的稿紙。
當他終於在最後一份總譜的末頁畫上終止雙縱線,放下那支幾乎要被磨禿的鉛筆時,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莫紮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的初稿,在這個平行的藍星世界,以斯語之手,完成了它的“重生”。
盡管是複刻,但這其中耗費的心力,絲毫不亞於一次真正的創作,甚至更為艱難,因為他要時刻與自己記憶的模糊地帶和知識盲點作鬥爭。
初稿完成的當天上午,顧磊便接到了斯語的電話。
聽完斯語言簡意賅的說明,即便是早已習慣了斯語不斷創造奇跡的顧磊,也足足愣了好幾秒才反應過來。
“交響曲?完整的?”顧磊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確認。
在得到肯定答複後,他立刻進入了高效的工作狀態。
尋找合適的交響樂團並安排排練錄製,是一項專業且繁瑣的工作。
顧磊動用了言究堂集團所有的人脈和資源。
他首先聯係了帝都音樂學院的資深教授,也是之前試圖給斯語上課但被婉拒的王老師,坦誠地說明了情況,並發送了斯語手寫稿的掃描件關鍵部分做了模糊處理)。
王老師在最初的震驚和些許懷疑之後,抱著審視的態度瀏覽了譜子。
僅僅是看了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他的臉色就從疑惑變成了凝重,再到最後的震驚與激動。
“這……這結構,這旋律……天才之作!絕對是天才之作!”
他幾乎是立刻表示,願意全力協助,並親自出麵聯係與他相熟的、在業內以嚴謹和專業著稱的“帝都愛樂樂團”。
帝都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起初接到電話,聽說是為一位名叫斯語的“作家”排練一首新創作的交響曲,內心是有些猶豫和輕視的。
畢竟,跨界創作成功的例子鳳毛麟角,而且時間如此倉促。
但在王教授的極力推薦和擔保下,他同意先看看總譜。
當厚厚的、筆跡清晰卻明顯帶著“新鮮”氣息的總譜擺在他麵前,他越看越是心驚。
作為職業指揮,他一眼就能看出這部作品背後深厚的古典音樂功底和驚人的樂思。
那精妙的動機發展,嚴謹的曲式結構,豐富而恰當的和聲語言,尤其是貫穿始終的那種莫紮特特有的、在優雅節製中蘊含的深刻激情,都讓他無法相信這出自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年輕作家之手。
他立刻改變了態度,表示樂團願意接下這個任務,並且可以為了協調出排練時間,適當調整其他商業演出的檔期——當然,費用也相當不菲。
顧磊沒有任何猶豫,直接批下了遠超市場價的排練和錄製費用,要求隻有一個:
盡快,並且保證最高質量。
接下來是場地問題。
專業的音樂廳需要提前數月甚至數年預訂。
最終,通過音樂學院的關係,他們租用了帝都音樂學院內部最好的、音響效果經過聲學專家設計的“星輝音樂廳”,租用了一個下午連帶晚上的時間,用於緊張的排練和最終的正式錄製。
這一切都在金錢和人脈的雙重驅動下,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天後,星輝音樂廳內。
帝都愛樂樂團的樂手們各就各位,臉上帶著些許好奇和職業性的專注。
指揮站在譜台前,深吸一口氣,舉起了指揮棒。
斯語和顧磊坐在觀眾席第一排,麵前也放著總譜。
第一次全樂團合練開始。
當那熟悉得令人心悸的g小調主題從小提琴聲部流淌而出時,斯語閉上了眼睛,全身心地感受著。
然而,幾乎立刻,他就敏銳地捕捉到了一些細微的偏差。
也許是某個木管樂器進入的時機慢了零點幾秒,也許是弦樂某個聲部的力度層次不夠分明,也許是圓號的一個長音音準略有飄移……
“停!”
斯語忽然站起身,他的聲音在空曠的音樂廳裏顯得格外清晰。
樂手們和指揮都驚訝地望向他。
斯語拿起筆,快步走到指揮身邊,指著總譜上的某一處,“這裏,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對話,節奏可以再緊湊一些,感覺要像在急切地交談。
還有這裏,雙簧管的句子,結尾處可以再輕柔一點,帶點歎息的感覺。”
他又指向另一頁:“發展部這個轉調,低音聲部的支撐要更穩,和聲轉換的推動力才出得來。”
他語速平緩,但用詞精準,直指要害。
起初還有樂手對他的“外行指導”心存疑慮,但按照他的要求嚐試之後,效果立竿見影,音樂的表現力瞬間提升了一個層次。
指揮眼中的驚訝也漸漸變成了敬佩。
喜歡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