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唇槍舌戰

字數:3907   加入書籤

A+A-


    信函的內容,是正式邀請他,以“國際知名作曲家、文化學者”的身份,參與下個月在巴黎總部舉行的一場關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藝術創新”的高級別論壇。
    並希望他能就“東方音樂美學在世界語境下的表達與傳播”做主題發言。
    又一個全新的、國際性的舞台,正在向他敞開。
    斯語的指尖輕輕拂過信紙上凸起的徽章印記,眼神平靜無波,唯有深處,一絲極淡的、屬於挑戰者的銳光,一閃而逝。
    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文明的回響與對話。
    眼前的波瀾,不過是這宏大畫卷中,一抹必然存在的色彩罷了。
    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莊嚴肅穆的會議廳內,關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藝術創新”的高級別論壇正在進行。
    與會者來自全球各地,皆是文化、藝術領域的頂尖學者、藝術家和政策製定者。
    大秦聯邦此次亦有多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前輩受邀出席。
    斯語坐在席間,神情淡然,與周圍一些正襟危坐的代表形成鮮明對比。
    他聽著台上台下各種語言的交流,感受著其中微妙的文化張力。
    論壇伊始,在自由討論環節,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差異便迅速凸顯出來。
    一位來自歐羅巴的資深評論家,帶著某種居高臨下的審視態度,率先發難:
    “……我們必須承認,許多非西方地區的‘非遺’項目,其藝術價值更多體現在‘活化石’般的史料意義上,與現代審美和生活方式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保護是必要的,但創新?我持保留態度,過度的現代化包裝恐怕會使其失去本真。”
    此言一出,幾位大秦前輩頓時麵露不虞。
    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學者,扶了扶眼鏡,毫不客氣地反駁:“閣下所言,恕我不敢苟同!‘本真’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標本!
    我們大秦的文化傳統,從來都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失去了與時代對話的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另一位戲曲理論家也接口道:“東方美學講究‘神韻’而非‘形骸’,我們的創新,是把握其精神內核,用當代的語言去表達,這並非背叛,而是生命的延續!”
    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西方代表多強調“原汁原味”的保護和學術研究價值,而大秦的前輩們則力陳“活態傳承”與“創造性轉化”的重要性。
    氣氛一度有些緊張。
    斯語安靜地聽著,並未急於加入爭論。
    他明白,在這種層麵的交鋒中,空泛的理論爭執往往難分高下,真正有力的,是能夠說話的作品。
    輪到主題發言環節。
    幾位代表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和藝術家依次上台,闡述各自的觀點和實踐。
    終於,主持人念到了斯語的名字。
    “下麵,有請來自大秦聯邦的作曲家、文化學者,斯語先生。
    他將在本次論壇上,就‘東方音樂美學在世界語境下的表達與傳播’分享他的見解與實踐。”
    全場目光聚焦。
    斯語從容起身,走上演講台。他沒有攜帶厚厚的文稿,姿態依舊是從容不迫。
    “感謝論壇的邀請。”他開口,聲音通過同聲傳譯清晰地傳遞到每位與會者耳中,“剛才聽到了許多關於‘保護’與‘創新’的精彩討論。我想,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
    他操作電腦,背後的大屏幕上出現了幾段精心挑選的音樂頻譜圖示和簡短音頻標簽。
    “東方音樂美學,尤其是在大秦的傳統中,強調的是線條的韻律、音色的微妙變化、意境的營造,以及‘虛實相生’的哲學思辨。”
    他播放了《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樂版的一個片段,那悠揚婉轉、充滿畫麵感的旋律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諸位聽到的,並非古曲原貌,而是基於古曲意境的現代化交響表達。我們保留了其核心的‘韻’,但賦予了它符合當代聽覺習慣的‘形’。”
    接著,他又快速展示了《臥虎藏龍》組曲中,馬頭琴與管弦樂對話的段落,那蒼涼與綿密交織的音響,充滿了東方的宿命感與江湖意境。
    “這是為一部充滿東方武俠精神的作品創作的音樂。我們使用了傳統的民族樂器,但其語匯是世界的,表達的情感是人類共通的。”
    他沒有過多解釋,而是讓音樂本身說話。
    在場的許多西方代表,尤其是音樂領域的專家,臉上露出了驚訝和深思的神情。
    他們能聽出這些作品中蘊含的獨特美學和精湛技藝,這與他們固有印象中的“東方音樂”截然不同。
    斯語用短短幾分鍾,幾個音樂片段,便成功地具象化了何為“東方音樂美學在世界語境下的表達”。
    他證明了,東方的聲音,不僅可以被世界聽懂,更能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世界的音樂版圖。
    隨後,他將話題引向非遺保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的理念是:
    真正的保護,不是將其供奉於神壇,而是讓其重新融入當代生活的血脈,在新的語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他提到了言究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中心合作的“非遺煥新計劃”。
    “我們並非簡單地將古老技藝記錄下來,而是嚐試將其核心技藝、美學符號,與當代設計、流行文化、甚至科技相結合,創造出既有傳統根脈,又符合現代人審美和需求的新產品、新作品。”
    為了佐證他的觀點,他說道:“下麵,請允許我播放一首為大秦傳統傀儡戲與流行音樂結合而創作的歌曲——《牽絲戲》。”
    會場內響起一陣輕微的騷動,尤其是那些對大秦文化不甚了解的西方代表,臉上露出好奇與懷疑交織的神情。
    傀儡戲?那是什麽?和流行音樂結合?這能好聽嗎?
    前奏響起,悠揚的古箏與清脆的琵琶勾勒出略帶古意的氛圍,然而緊接著,現代的鼓點、電子音效與秦雪那兼具空靈與敘事感的嗓音加入,瞬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
    歌詞描繪著傀儡與操線者之間複雜的情感羈絆,既有傳統的意象,又有現代的情感投射。
    當戲腔唱段陡然拔地而起,那高亢婉轉、韻味獨特的嗓音,如同劃破夜空的流星,瞬間擊中了在場所有聽眾的靈魂!
    喜歡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