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詩會
字數:4028 加入書籤
隨著轉發越來越多,這篇帖子火了!
【看哭了!兄弟,加油!我們都在岸邊等你!】
【我也是!聽了治愈版,感覺黑暗裏真的有光了!】
【音樂的力量……有時候真的能超越語言,直擊靈魂。】
【謝謝你的分享,也讓我更有力量了。】
【斯語這波,我吹爆!這才是音樂應該有的樣子!】
無數溫暖的留言湧向那個匿名帖子的樓主。
人們在他的故事裏,看到了音樂那超越娛樂、直抵生命層麵的獨特力量。
它無法解決具體的失業或失戀問題,但它能在你最絕望的時候,給你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一個被理解的瞬間,一個看向光明的可能。
斯語和《海底》治愈版),也因此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它不再僅僅是一首“好聽”或“治愈”的歌,更成為了許多在黑暗中掙紮的人,心中一個象征性的“燈塔”和“援手”。
有媒體將這一事件稱為“《海底》拯救事件”,並再次引發了關於藝術的社會責任與療愈功能的廣泛討論。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斯語,在顧磊將這件事匯報給他時,隻是微微怔了一下,隨即恢複了平靜。
他看向窗外,陽光正好。
他知道,音樂、文學……所有藝術形式,其最本質的價值,或許就在於這一個個微小的、卻能照亮某個角落的瞬間。
他做的,不過是恰好點亮了那根火柴。
而真正賦予光明的,是那些在黑暗中,依然願意抬頭尋找的眼睛。
盛夏七月,蟬鳴聒噪,暑氣蒸騰。
就在這炎炎夏日,大秦聯邦詩詞協會發出了一則引人注目的通告——
將於七月中旬,在素有“江南文藪”之稱的臨安城,舉辦一場全國性的“乙未盛夏詩會”。
此次詩會規格極高,由總會牽頭,聯合江南、中原、西北、嶺南、巴蜀等五大地方分會共同舉辦,旨在交流詩藝,切磋才學,弘揚國粹。
而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剛剛加入協會便以一首《春江花月夜》震動文壇的斯語,也在受邀之列,並且將作為帝都總會的代表之一出席。
消息傳出,文壇內外議論紛紛。
“斯語也去?這下有好戲看了!”
“《春江花月夜》珠玉在前,這次詩會壓力不小啊!”
“各地分會都有耆老名宿和新銳才俊,斯語雖驚才絕豔,但畢竟年輕,又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正式的詩會活動……”
“聽說這次不僅有詩詞比拚,還有對聯、即景賦詩等環節,考驗的是綜合功底和急智。”
網絡上,斯語的粉絲們既興奮又有些擔心,畢竟這種傳統文人的聚會,與斯語平時展現出的跨界天才形象似乎有些距離。
顧磊將邀請函送到斯語手中時,補充道:“老板,這次詩會算是協會內部比較重要的活動,五大分會都會派出精銳,相互之間……嗯,難免有些較勁的意思。您看……”
斯語掃了一眼邀請函上古雅的印花和地點“臨安城·曲苑”,“知道了。安排行程。”
對他而言,這既是履行協會成員的義務,也是一個觀察這個平行世界傳統文人生態和頂尖詩詞水準的窗口。
七月中,臨安城。
“曲苑”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園林,亭台樓閣,小橋流水,荷香陣陣,與帝都的恢弘大氣截然不同,充滿了婉約靈秀之氣。
詩會便設在水榭環繞的主廳“流觴閣”內。
斯語一襲簡約的深色夏裝,出現在會場時,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場的有白發蒼蒼、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也有意氣風發、眼神銳利的年輕才俊。
他們來自不同地域,帶著各自的文化烙印和些許不易察覺的審視。
總會會長沈鈞儒老先生親自將斯語引薦給各地分會的代表。
“這位便是斯語小友,想必他的《春江花月夜》,諸位都已拜讀過了。”沈老笑容和煦。
江南分會的會長,一位清臒的老者撫須笑道:“‘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如此佳句,出自如此年輕的俊傑之手,實令我江南文壇既感欣喜,又覺汗顏啊。”
語氣溫和,但話語間也隱隱點出了江南文壇的底蘊。
中原分會的一位壯碩老者聲若洪鍾,“斯語小友的《歸嵩山作》亦是氣度不凡,頗有我中原山河之雄渾!好!”話語間帶著北地的豪爽與認同。
其他幾地的代表也紛紛上前寒暄,言辭客氣,但目光中的探究之意卻絲毫未減。
斯語隻是從容應對,話不多,卻滴水不漏。
詩會正式開始。
“流觴閣”內,香茗氤氳,文氣匯聚。
當沈鈞儒會長宣布第一項為“對聯比拚”時,在場所有文人的精神都不由為之一振。
這既是才學的較量,亦是急智與底蘊的試金石。五大分會的代表們,眼神中或流露出躍躍欲試的鋒芒,或藏著沉穩內斂的自信。
沈老目光掃過窗外滿池碧荷,略一沉吟,朗聲道:“老夫這上聯是——‘池中荷葉魚兒傘’。”
上聯一出,滿座皆微微頷首。
此聯看似信手拈來,描繪夏日常見景致,實則巧妙地將“荷葉”比喻為“魚兒”的“傘”。
既生動形象,又平添幾分童趣與雅致,平仄和諧,是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對得精妙的好上聯。
西北分會的代表,一位身材魁梧、麵容粗獷的中年學者趙擎嶽率先開口。
他性格如西北風沙般直接,急於為分會拔得頭籌,略一思索,便洪聲道:“我對 ‘梁上蛛絲燕子簾’ !”
他對仗尚算工整,“蛛絲”對“荷葉”,“燕子簾”對“魚兒傘”。
話音落下,他環視四周,臉上帶著幾分自得,認為此聯捕捉了簷下細微景致,與上聯的池中景象形成呼應。
然而,幾位老成者卻微微蹙眉。江南分會那位氣質溫婉的女先生蘇芷柔輕輕搖頭,心道:
“趙兄此聯雖巧,然‘蛛絲’之意象,終嫌纖弱陰鬱,與這盛夏荷塘的明朗生機不甚相合,格局稍遜。”
她並未直言,隻是端起茶盞,掩去眸中思量。
嶺南分會的年輕才子陳逸風,素以才思敏捷著稱,見趙擎嶽被隱晦否定,心中暗喜,自覺機會來了。
他折扇輕搖,朗聲道:“在下對 ‘院裏梧桐鳳凰枝’ !”
喜歡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