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思者不思,大順國策三)

字數:5002   加入書籤

A+A-


    朱有建對此毫不知情,要是知道了,怕是得尷尬得腳趾摳地,非得收回不可。
    因著這事,太監宮女們看皇帝的眼神都透著一股子熱切勁兒,倒不是有啥非分之想,純粹是熱情過了頭。
    那熾熱的目光,使朱有建渾身不自在,無所適從,他實在沒法裝作若無其事,無奈之下,隻能盡量少在宮中晃悠,仿佛一隻受驚的小鹿,隻想找個安靜的角落躲起來。
    經過一上午愜意無比的“搖椅療法”,朱有建仿若在淺睡中悠然遨遊夢境,被春日裏的第一縷陽光輕柔地喚醒。
    宛如一隻沉睡許久後滿血複活的雄獅,猛地睜開雙眼,眼眸中閃爍著晶亮的光芒,好似藏著星辰大海。他心中暗自打氣:
    哼,你們有這些又怎樣?
    我想法子改良總行了吧,再推動推動工業化,讓咱大明成為日不落帝國,在大航海時代獨占鼇頭!
    那模樣,仿若一位即將踏上征途、開疆拓土的無畏勇士,渾身散發著豪邁之氣。
    可心底呢,卻也明白,這多半是給自己的安慰罷了,就像縹緲的海市蜃樓,看似美好,實則虛幻。
    眼下麵前最大的難關,依舊是那如影隨形、日益逼近的死亡危機。
    隻要李自成還在一天,他的危險就多一分,那家夥就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寒光閃閃,隨時可能落下,將他的美夢斬得粉碎。
    所以,豪情壯誌抒發完,他又像一隻突然泄了氣的皮球,癟了下去,繼續躺平,靜等命運的審判,仿若一個虔誠的信徒,在昏暗的教堂裏,等待神諭降臨,滿心忐忑與無奈。
    想通了這一遭,朱有建才恍然驚覺,自己正舒舒服服地躺在搖椅上呢,怪不得這般愜意,仿若一下子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那段在暖陽下、草地上肆意玩耍,沒有煩惱的美好歲月。
    他不禁對王承恩的辦事效率讚賞有加,眼睛亮得仿若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這王承恩,事兒辦得漂亮!”
    說著,還站起身來,帶著幾分好奇與探究,大步走到搖椅旁細細欣賞。
    這一瞧,他又傻眼了,仿若被一道神奇的魔法擊中,定在了原地。
    隻見這黃花梨木躺椅,雕工精湛得仿若出自鬼斧神工之手,上麵的遊龍騰雲駕霧,每一片龍鱗都清晰可見,仿若下一秒就要衝破雲霄。
    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仿佛帶著生命與靈性,正對著他張牙舞爪。
    也不知刷的是清漆還是別的啥玩意兒,湊近輕輕一嗅,聞著沒異味,還有股淡淡的清香,仿若春日裏微風拂過花海帶來的芬芳,讓人心曠神怡。
    躺椅後背接觸的部分,竟是用整板精心矯揉製成,榫卯精巧地鑲嵌在邊框上,再將厚毯嚴絲合縫地嵌在上麵。
    一路蜿蜒至踏腳處,呈“s”型,那踏腳還是活動腳凳,能靈活地嵌入躺椅肚,設計之精巧,讓人嘖嘖稱奇,不禁感歎古人技藝的高超。
    朱有建瞧著這搖椅,暗自琢磨:
    在這個時代,黃花梨木估計還算不上名貴,估摸是材質細膩,易於矯揉,這才被選來做搖椅。
    朱有建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那神情仿若一位陷入困境的智者,思量片刻後,又無奈搖頭:
    這躺椅看著精美,可售賣怕是行不通。為啥?沒技術含量啊!
    隨便一個木工,瞅一眼就能仿造出來。
    且不說古代沒有專利權,就算在後世,這種沒啥技術門檻的玩意兒,也難逃被仿製的命運,到時候滿大街都是仿製品,哪還有什麽市場。
    罷了罷了,還是讓宮裏多造些,自己早點享受,也能圖個心理平衡,就當是給自己的一點小慰藉吧。
    這般想著,他喚來王承恩,神色溫和,一番叮囑,還不忘表達自己的滿意:
    “承恩啊,你辦事得力,朕很是滿意。這躺椅不錯,給你自己也準備一個,沒事躺躺,舒服得很。”
    王承恩一聽,仿若聽到了世間最動聽的話語,感動得眼眶泛紅,涕淚橫飛,仿若決堤的洪水,洶湧而出。他心裏清楚,這要是主子不發話,宮中估摸隻有貴人才有資格享用,他哪敢僭越?
    聖上近些日子脾氣雖說好了些,可本性這東西,誰能摸得透?
    萬一哪天觸了黴頭,要砍他腦袋,他也隻能認命。
    畢竟,崇禎的喜怒無常,他可是最清楚不過的。
    要說崇禎有沒有優點?
    自然是有的。他心懷天下蒼生,憐憫之心人盡皆知,仿若一位慈悲為懷的菩薩,普度眾生;
    勤勉程度更是遠超前麵三四代皇帝,每日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仿若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為大明的江山社稷嘔心瀝血;
    生活上還極為節儉克己,仿若苦行僧一般,粗茶淡飯,衣著樸素。
    王承恩心中篤定:大明走到如今這步田地,絕非崇禎之過,全是朝臣不作為,誤了大明。
    崇禎那些所謂的缺點,都是被朝臣逼出來的,反正在這件事上,他與崇禎的想法如出一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事說來,當真難以評判。
    崇禎剛登基那會兒,雷厲風行地解決了閹黨,仿若一位手持利劍的英雄,將內庫歸入國庫,任用賢能之士,每日兢兢業業,比誰都勤勉,仿若一顆初升的太陽,給大明帶來了希望之光。
    少年皇帝能做到這份上,可比明英宗和明武宗強太多了。
    奈何大明的形勢卻一年不如一年,究其主因,確實怪不得他。年年天災不斷,仿若老天爺在故意刁難,糧倉空虛,隻出不進,百姓苦不堪言,四處都是流民。
    流民暴動此起彼伏,屢剿不滅,沒了高闖王,還有李闖王、張闖王,長江中遊更是盤踞著諸多小型流民起義軍。
    越是這般,大地主們越是捂緊糧袋子,大明連發國債的機會都沒有。
    朝臣們捐個一次兩次還行,總不能一直往外掏,畢竟得不到回報,隻能眼睜睜看著朝廷入不敷出,陷入絕境。
    大明最富庶的地方,都分封給了藩王,他們自私自利,不僅不交賦稅,還得朝廷供養。
    這般千瘡百孔的大明,唯有風調雨順時,才能勉強維持,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萬劫不複。
    李自成在西安風風火火地建立起大順國後,當即便敲定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國策。
    他目光如炬,仿若一位高瞻遠矚的統帥,將陝甘寧圈定為大順的核心根基之地,那裏是他們的大本營,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與地理屏障;
    而晉豫鄂地區,則被視作向外輻射的關鍵區域。這其中暗藏著一個極為“生財”的目標——把這些地方所有大明藩王的家底抄個精光!
    為啥呢?
    隻因那些藩王富得流油,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簡直就是一座座移動的寶藏庫。
    就拿已經被大順軍抄滅的陝甘寧地區的慶、韓、瑞、秦、肅藩王,以及河南之地的福、唐、襄、崇等藩王來說,那抄家時搜出的挖掘的財富,讓大順軍都瞠目結舌。
    立國之後,大順軍更是將矛頭對準了剩下的晉豫魯三地的藩王們,這裏可是藩王雲集之處,像周、鄭、潞、趙、沈、代、晉、穀、德、魯、衡等,足足有二十位之多!
    相較而言,南方的藩王數量少些,僅有十二位,還不算是什麽大藩王,勢力相對單薄。
    川地的蜀王更是倒黴,早就被張獻忠搶先一步抄了家,鄂湘兩地的惠、榮、楚、荊藩王,也同樣慘遭他的劫掠,被搜刮得一幹二淨。
    剩下的那些藩王,大多憑借著天險,躲在偏遠之地,讓大順軍鞭長莫及。
    大順軍的將領們圍坐在一起,算盤珠子在心裏撥得劈裏啪啦響,一門心思琢磨著先將晉豫魯三地藩王那富得流油、堆積如山的巨額財富一股腦兒收入囊中,
    而後主力部隊便如同歸巢的倦鳥一般,麻溜地撤回陝甘寧老家。
    這背後啊,實則藏著他們的一堆小九九,一提到關外那些如狼似虎、凶悍無比的老韃子。
    他們臉上便不自覺地浮現出幾分怯意,心裏那是一點兒底都沒有,仿佛霜打的茄子——蔫了。
    於是乎,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湊在一塊兒合計了許久,最終琢磨出個看似無比精明的決議:
    咱不滅大明,就帶著大軍在京畿之地附近晃悠,時不時地跟大明玩一把“貓捉老鼠”的遊戲,給它施加施壓,逼著大明皇帝乖乖地掏出補償款。
    他們心裏門兒清,隻要開了第一次掏錢的子,往後就不愁沒機會,皇帝老兒就如同被牽住了鼻子的老牛,隻能一次次無奈就範,任他們宰割。
    喜歡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請大家收藏:()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