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京華風雲,晉豫烽火五)
字數:4843 加入書籤
許多作戰小隊因人手分散,無奈都已縮編成五十人隊,實在是之前占下的小城小鎮太多,得留人看守俘虜啊!
那些俘虜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是他們拚死拚活換來的“戰利品”,怎能輕易舍棄。
還有大量從各處搜刮來的財富被集中起來,等待東家派人來接收。
京城裏股東們還在忙碌,因為晉豫麵積大,所以按計劃,約莫需要派出二千支小隊。
因而豫東這邊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後續隊伍還在源源不斷地開拔,仿若一條奔騰不息的洪流,源源不斷地湧向戰場。
消息仿若插了翅膀,以最快的速度傳回京城。
刹那間,京城的車馬行仿若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瞬間忙碌起來,開啟了“瘋狂模式”。
各家權貴、富戶們心急如焚,紛紛派出家中身強力壯的丁壯,準備奔赴豫東,運回那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與被俘的流民軍,仿佛晚一步,那些財富就會長了翅膀飛走。
還得組織護衛隊保駕護航,畢竟這一路上可不太平,盜匪橫行,若是稍有不慎,便血本無歸。
一時間,京城的各家鏢局、武館仿若被點燃的火藥桶,人聲鼎沸,人手都被迅速召集起來,浩浩蕩蕩地向豫東進發。
他們身著勁裝,背著利刃,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果敢,步伐整齊劃一,仿若一支即將奔赴沙場的精銳之師。
若是站在上帝視角俯瞰,京城到豫東的官道上,密密麻麻全是人,車馬行與護衛隊仿若洶湧的潮水,向著豫東疾馳而去,揚起滾滾煙塵;
流民隊伍則仿若另一股逆流,朝著房山縣湧去,彼此雖有交集,卻涇渭分明,皆是行色匆匆,仿若被無形的大手驅趕著,各自奔赴未知的命運。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宣府之地,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正在悄然上演。
曹化淳統領的監衛,仿若一把深藏已久的利劍,已然初顯鋒芒,在這亂世之中,欲綻放出一抹冷冽的寒光。
李自成攻占宣府後,大軍仿若過境的蝗蟲,僅休整一日,便留下絕大部分財富以及三萬精銳之師鎮守。
此處仿若一個巨大的聚寶盆,匯聚了他們一路行軍而來搜刮的諸多財寶。
其中還包括晉地大多數藩王那令人咋舌的巨額財富,金銀珠寶堆積如山,在陽光下閃爍著刺眼的光芒。
緊接著,李自成親率由三十二萬老營與各路精銳拚湊而成的大軍,仿若一片洶湧的黑色浪潮,氣勢洶洶地向著居庸關進發。
他們的腳步聲震得大地顫抖,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仿若在向世人宣告著他們的野心與張狂。
曹化淳此番帶出的隊伍,清一色由太監組成,仿若一支別樣的“奇兵”。
東廠原本在編人員有三百餘眾,宮中有武藝傍身的太監約摸兩千多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跟隨監軍遠赴邊鎮乃至遼東。
雖說未曾直接投身激烈的沙場廝殺,但經年累月下來,耳濡目染,也積累了一定的軍事經驗。
他們站在隊伍中,身姿挺拔,眼神中透著一股堅韌與果敢,仿若久經沙場的老將。
皇宮之中另有一千多太監同樣具備軍事素養,被王承恩留在宮內負責拱衛崇禎,仿若一道堅實的屏障,守護著皇宮的安寧。
宣府鎮通往居庸關的道路,仿若一條蜿蜒曲折的巨龍,穿梭於群山峻嶺之間。
其間有三處地勢險要、適宜設伏之地,均為山穀豁口,仿若大地張開的巨口,且設有堡壘工事,仿若猙獰的獠牙。
離宣府最近的一處名為雞鳴驛,待曹化淳火速率軍趕到時,卻驚悉雞鳴驛已然淪陷。
原來,雞鳴驛先於宣府陷落本就是闖軍的戰略謀劃,仿若一場精心布局的棋局,對此,曹化淳也隻能徒呼奈何,眼中閃過一絲懊惱與不甘。
他將伏擊地點選定在雞鳴驛外十裏的柳樹溝,寬約三百尺,因為柳樹成林在路兩旁,適合埋設地雷,人員也有隱藏地方,可以有效避過哨探。
這群人,以決死之心對待,基本就是挖掘柳樹根,將自己埋於地下,曹化淳給的命令就是,前軍與中軍行半時啟動。
延後十裏,此地有一條狹長峽穀名為石佛灣。
寬約一百尺,若以尋常峽穀的山高標準衡量,這裏著實算不得典型意義上的峽穀,周遭多是低矮丘陵,地勢起伏,仿若波濤洶湧的海麵。
對於常規的行軍作戰、兩軍對壘而言,尤其是騎兵衝鋒,此地絕非理想之選,甚至可以說是險象環生,仿若一個巨大的死亡陷阱。
這便是當年明英宗兵敗於此的緣由所在,仿若一段塵封的噩夢,再次被喚醒。
可對於曹化淳而言,此地卻有著別樣的優勢,他手頭有地雷、手雷,還有連弩等利器,仿若掌握了製勝的法寶。
隻要柳樹溝地雷能發揮奇效,便可化劣勢為優勢,展開散兵遊擊戰術,仿若一位狡黠的獵手,在絕境中尋找到了生機。
闖軍自雞鳴驛魚貫而出之時,個個意氣風發、誌得意滿,仿若一群即將征服世界的霸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他們眼中,明軍已然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隻要順利穿過這片區域,便能踏入那承載著明軍屈辱記憶的土木堡。
而居庸關在他們看來,根本無力阻擋其前進的鐵蹄,仿若一隻紙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李自成親率五萬老營兵馬坐鎮中軍,仿若一座巍峨的山峰,沉穩而威嚴;
前方是十六萬精銳作為先鋒,仿若一把鋒利的長矛,銳不可當;
二十多萬人馬中,騎兵占了半數,馬蹄聲仿若雷鳴,震得人膽戰心驚。
另有各路親兵八萬人組成後軍,仿若一道堅實的後盾,這是大順軍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核心力量。
李自成躊躇滿誌,騎乘著高頭大馬,眼神中透著自信與狂妄,自認為哪怕麵對韃子的十萬精銳,他也有必勝的把握。
殊不知,後來的石河子一戰,將徹底戳破他這盲目自信的泡沫,他的信心,不過是建立在明軍的腐朽衰敗之上,仿若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一觸即潰。
曹化淳目光冷峻,佇立在陣前,麾下那約兩千四百名太監軍,如同一把半張的彎弓,呈半弧型迅速散開部署。
這陣法,若是擱在應對大規模兵團衝鋒的戰場上,就如同紙糊的防線,極易被敵方洶湧的人潮衝垮。
好在他們此番執行的並非正麵硬剛的大兵團作戰任務,而是別出心裁,以十人為一組,化整為零。
這些小組個個身負重任,主要負責瞅準時機拉響地雷,以便隨時如靈動的泥鰍般,展開散兵遊擊戰術。
一百多枚地雷,仿若沉睡的猛獸,被精心分散安置在各個關鍵點位。
曹化淳心裏門兒清,此番不求用地雷大量殺傷敵軍,隻要能像投入湖麵的巨石,激起千層浪,攪亂敵軍陣腳就行。
可這地雷究竟能發揮多大成效,他心裏也直打鼓,沒個底兒,隻能咬咬牙,心一橫:
先放手一搏,走一步看一步,後續再瞅準時機尋機襲擾。
至於那充滿曆史陰霾的土木堡,且看屆時能不能另覓良機,給闖軍致命一擊。
也正因如此,遠在京城的朱有建聽聞這作戰計劃,眉頭緊鎖,對他們此番行動信心不足,畢竟他同樣兩眼一抹黑。
不清楚這地雷到底能有幾分威力,在他這外行眼裏,一切都充滿了未知與變數。
未時的陽光,灑在這片即將被戰火點燃的土地上,悶熱中透著一絲詭異的靜謐。
突然,“轟隆隆”一連串巨響打破了平靜,地雷相繼引爆,刹那間,地動山搖,硝煙彌漫。
說來也奇了,這一百多枚地雷,竟然無一啞雷,好似被施了神奇的咒語。
眾人皆驚,也不知那些太監工匠們究竟在裏頭添加了何種神秘配方,就連白磷這等在常溫下都難自燃的物質,都能在這氣溫不算高的時節,如同被喚醒的惡魔,熊熊燃燒起來。
當然,朱有建對此是一頭霧水,他本就不通曉這些火器門道,更遑論知曉大明火器技藝的精妙之處了。
在他的認知裏,火器就像是遙不可及的神秘物件,就連戚家軍當年威震四方、裝備精良的虎蹲炮一事,他都毫不知情。
畢竟不能指望一個曆史門外漢,一夜之間就對大明火器技術了如指掌。
喜歡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請大家收藏:()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