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整理醫典,傳授醫術

字數:3946   加入書籤

A+A-


    第118章:整理醫典,傳授醫術
    蚩尤敗退的消息傳遍聯盟各部落,篝火旁的歡歌持續了三日,可軒轅的心卻從未真正鬆懈。白日裏,他幫著少典處理聯盟的雜務——統計各部落的糧草餘缺,商議如何加固防禦工事,還要調解因分配戰利品而起的小摩擦。可每當夜幕降臨,他總會獨自一人鑽進那頂臨時搭建的獸皮帳,帳內的石桌上,攤開的竹簡在油燈下泛著溫潤的光。
    那是岐伯贈予的《黃帝內經》初稿,竹簡邊緣已被軒轅的手指摩挲得有些光滑。他借著昏黃的燈光,左手按著竹簡,右手握著石筆,筆尖在新削好的空白竹簡上緩緩劃過。帳外傳來晚風穿過樹梢的沙沙聲,偶爾夾雜著巡夜士兵的腳步聲,這些都成了他整理醫典時最熟悉的背景音。
    “箭傷……需先拔箭,若箭頭帶倒鉤,不可硬拽。”他喃喃自語,石筆在竹簡上留下工整的刻痕,“當以石刀割開皮肉,露出箭頭全貌,再用骨鉗鉗住尾端,順勢拔出。隨後用烈酒衝洗傷口,清除碎骨與汙物,若有碎箭殘留,需以細骨針挑出……”
    這段文字刻完,他放下石筆,伸手揉了揉發酸的手腕。油燈的火苗晃了晃,映出他眼底的疲憊,卻也透著一股執拗。白日裏在戰場上看到的景象又浮現在眼前:有個神農部落的士兵被蚩尤部落的狼牙箭射中肩胛,箭頭的倒鉤勾住了骨頭,幾個族人硬拉硬拽,不僅沒拔出箭,反倒讓傷口撕裂得更大,鮮血染紅了半邊身子。當時他急得額頭冒汗,跪在地上按住士兵的肩膀,讓弟子用石刀小心翼翼地切開周圍的皮肉,直到看清倒鉤的位置,才用特製的骨鉗穩穩夾住,趁著士兵因麻藥草效力而昏沉的瞬間,猛地一拔——那士兵疼得悶哼一聲,冷汗浸透了衣衫,可傷口的血卻漸漸止住了。
    “若傷口過深,傷及筋骨,需以桑皮線縫合。”他又拿起石筆,繼續刻寫,“桑皮需在春秋季采集,浸泡七日去其韌皮,捶打至纖維分明,再以草木灰水煮熟,晾曬後堅韌且不易腐壞……”
    刻到這裏,他忽然停住筆,眉頭微微蹙起。桑皮線縫合的法子是他在救治那位中箭士兵時臨時想到的,當時傷口太深,單靠草藥壓迫無法止血,他望著帳外曬著的桑皮,突然想起母親附寶縫補獸皮時的樣子。可這樣的法子是否真的妥當?會不會讓傷口感染?他記得那士兵縫合後第三日,傷口周圍有些紅腫,當時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日夜守在旁邊,每隔兩個時辰就換一次消炎的草藥,直到第五日紅腫消退,才敢鬆口氣。
    “縫合後需每日換藥,觀察傷口是否發腫、流膿。若有紅腫,加用蒲公英與馬齒莧搗敷;若流膿,則需重新清創,不可延誤。”他補充道,石筆在竹簡上刻下的痕跡比之前更深了些。
    帳簾被輕輕掀開,一股帶著草木清香的冷風鑽了進來,吹得油燈的火苗又晃了晃。軒轅抬頭,見是他的大弟子榆罔——那個在伏羲部落時被他救過兒子的首領送來的少年,如今已經能獨當一麵了。
    “師父,該歇息了,天都快亮了。”榆罔手裏捧著一個陶碗,碗裏冒著熱氣,“我煮了些粟米粥,您喝點暖暖身子。”
    軒轅接過陶碗,粥的溫度透過陶土傳到掌心,暖烘烘的。他喝了一口,看向榆罔:“今日教你們辨識的那幾種止血草藥,都記住了嗎?”
    榆罔點頭,眼裏閃著亮光:“記住了!您說‘血見愁’葉子背麵有白色絨毛,嚼碎後敷在傷口上,止血最快;還有‘鐵莧菜’,莖稈是紅色的,搗碎後和豬油混合,既能止血又能消炎……”他頓了頓,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就是‘仙鶴草’和‘地錦草’還是有點分不清,它們的葉子都小小的,綠油油的。”
    軒轅笑了笑,放下陶碗,從旁邊的藥簍裏拿出兩種草藥,遞到榆罔麵前:“你看,仙鶴草的葉子邊緣有鋸齒,莖上長著細小的絨毛;地錦草的葉子是橢圓形的,莖稈更細,折斷後會流出白色的汁液。明日我帶你去藥圃,咱們再仔細辨認。”
    “嗯!”榆罔用力點頭,目光落在石桌上的竹簡上,眼神裏滿是好奇,“師父,您這寫的就是岐伯先生傳下來的醫典嗎?”
    “算是吧。”軒轅拿起那卷《黃帝內經》初稿,輕輕摩挲著,“不過裏麵還有很多空白,需要我們一點點填滿。醫道不是一成不變的,前人的經驗要學,但更要在實踐中摸索新的法子。”他看向榆罔,語氣鄭重,“就像縫合傷口用的桑皮線,岐伯先生的醫典裏沒有記載,可咱們試過了,管用,那就要記下來,留給後人。”
    榆罔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忽然想起什麽,說道:“對了師父,剛才帳外有幾個其他部落的人,說想跟您學醫術,其中還有……還有之前那個總說您是‘邪魔附身’的巫醫。”
    軒轅有些意外,隨即笑了。他想起剛回部落時,那個巫醫每次見了他都橫眉冷對,甚至在背後偷偷散播他的壞話。可在這次對抗蚩尤的戰役中,巫醫親眼看到他用針灸救醒了一個被認為已經斷氣的士兵,又用草藥止住了十幾個重傷員的血,那些偏見便一點點消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讓他們來吧。”軒轅說道,“隻要真心想學,願意救人,不管是誰,我都教。”
    第二日清晨,軒轅的帳外果然圍了不少人。有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有眼神堅毅的姑娘,還有頭發已經花白的老者——正是那個曾經質疑他的巫醫。巫醫走到軒轅麵前,手裏捧著一個布包,裏麵是他珍藏多年的幾種草藥。
    “軒轅……首領。”他有些局促,把布包遞過去,“之前是我糊塗,總以為疾病都是神靈發怒,是你讓我明白,有些病,人自己也能治。這些草藥,或許能幫上忙。我……我想跟著你學,哪怕隻是認認草藥也好。”
    軒轅接過布包,打開一看,裏麵有當歸、黃芪,還有幾株罕見的天麻。他抬頭看向巫醫,見他眼神誠懇,便點了點頭:“好,從今日起,每日辰時,你們都到這裏來。咱們先從辨識草藥開始,再學包紮、止血、處理外傷……”
    人群裏爆發出一陣欣喜的低呼,榆罔已經搬來了幾塊平整的石板,軒轅把帶來的草藥一一擺放在石板上,開始講解:“這是艾草,性溫,點燃後熏烤穴位,可驅寒止痛,婦人產後腹痛可用……這是薄荷,味辛涼,搗碎後敷在額頭,可治頭痛發熱……”
    他講得認真,聽的人也學得專注。巫醫蹲在最前麵,手裏拿著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畫著艾草的樣子,嘴裏還念念有詞地記著功效。有個來自伏羲部落的姑娘,之前在瘟疫中失去了家人,此刻正睜大眼睛看著那些草藥,眼裏含著淚——她想學會醫術,將來再也不讓部落裏的人因為生病而離開。
    日子一天天過去,軒轅的帳外漸漸成了聯盟裏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有人來學醫術,有的人學會了簡單的包紮,就回到自己的部落,幫著處理日常的磕碰傷;有的人悟性高,跟著軒轅參與到更複雜的救治中,成了他得力的助手。
    而軒轅整理醫典的工作也從未停下。他把治療瘟疫時發現的“水蠱”及其治法刻了進去,把針灸時不同穴位對應的病症也一一記錄下來,甚至連如何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草藥的采集時間,都寫得清清楚楚。
    這天傍晚,少典走進他的帳內,看到滿桌的竹簡,忍不住感歎:“我兒如今不僅是聯盟的支柱,更是族人的‘活菩薩’啊。”
    軒轅放下石筆,站起身:“父親,我隻是做了該做的事。部落要強大,不僅要有能打仗的士兵,更要有能治病救人的醫者。不然,就算打贏了戰爭,族人也可能被疾病奪走性命。”
    少典點點頭,目光落在那些竹簡上:“這些醫典,將來會是咱們聯盟最珍貴的財富。”他頓了頓,又說道,“對了,西邊的誇父部落派人來求援,說他們那裏最近怪事頻發,有好幾個人在山林裏迷路後,回來就變得瘋瘋癲癲,不知是何緣故。”
    軒轅的眉頭又皺了起來,瘋瘋癲癲?是中了毒,還是得了什麽怪病?他看了看桌上的醫典,心裏明白,又有新的挑戰在等著他了。而這些挑戰,終將成為醫典裏新的篇章。
    想知道誇父部落的人為何會瘋瘋癲癲?軒轅又將如何應對這新的難題?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