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按季尋藥知時宜
字數:4411 加入書籤
第129章:按季尋藥知時宜
終南山的晨曦帶著清冽的草木氣息,透過層層疊疊的枝葉,在地上織出斑駁的光影。軒轅背著藥簍,緊隨在岐伯身後,腳下的落葉發出輕微的“沙沙”聲。昨夜一場細雨剛過,空氣裏彌漫著濕潤的泥土味,混雜著不知名野花的淡香。
“采藥如識人,需懂其性情,”岐伯忽然停下腳步,轉身看向軒轅,目光落在他腰間的石刀上——那是少典臨別時所贈,此刻正反射著晨光,“而藥材的性情,大半由時節造就。”
軒轅低頭看著藥簍裏剛采的幾株草藥,葉片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他想起昨日岐伯的囑咐,輕聲接道:“師父說,春采芽,夏采葉,秋采果,冬采根。今日是初夏,該以葉片為主。”
岐伯滿意地點點頭,伸手撥開身前一叢灌木,露出底下貼著地麵生長的植物。那草葉片呈卵形,邊緣帶著細密的鋸齒,湊近了聞,有股清涼的芳香,正是昨日提到的“薄”。“你看這薄的葉片,”岐伯用指尖輕輕撫過葉片,露珠滾落,“此刻葉片飽滿,含露未曦,清利頭目、疏散風熱的功效最盛。若到了深秋,葉片枯黃,藥力便折損大半了。”
軒轅蹲下身,仔細觀察薄的葉片,晨光透過葉肉,能看到清晰的葉脈,像極了山洞石刻中那些代表“氣”的線條。“為何時節對葉片影響這般大?”他忍不住問道,指尖懸在葉片上方,不敢輕易觸碰——昨日采錯毒草的後怕還未完全消散,此刻對每株植物都多了幾分敬畏。
“萬物生長靠時序,”岐伯在他身邊坐下,撿起一片掉落的薄葉,放在掌心揉搓,清涼的香氣頓時濃鬱起來,“春日地氣上升,芽尖最得生機;夏日陽氣最盛,葉片舒展,吸納天地清氣最多;秋日精華內斂,果實飽滿;冬日陽氣潛藏,根須蓄滿能量。你想,人在不同時節尚且有不同狀態,何況草木?”
軒轅若有所思,想起部落裏的族人,春日多精神煥發,夏日易困倦,秋日忙碌采收,冬日則喜圍爐休息,竟與藥材的生長規律隱隱相合。他忽然明白,岐伯教的不僅是采藥,更是“順應自然”的道理——這或許就是醫道的根基。
“來,試試采摘這薄的葉片,”岐伯將揉搓過的薄葉遞給軒轅,“記住,要留三分餘地,不可連根拔起,也不可采盡所有葉片,需讓它能繼續生長。”
軒轅接過葉片,清涼的香氣從掌心滲入,仿佛順著手臂一路竄到頭頂,原本因趕路有些發沉的腦袋頓時清醒了許多。他依言抽出石刀,小心翼翼地從莖稈中部割下幾片最飽滿的葉子,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幼弟的臉頰。割下的葉片放入藥簍,與其他草藥隔開——這是昨日學到的,氣味濃烈的草藥需單獨存放,免得串味影響藥效。
“很好,”岐伯看著他的動作,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行醫者,需有仁心,對草木亦當如此。若為一時之需斷絕其生機,便是斷了後世的藥源。”
軒轅默默點頭,將石刀收回鞘中。他忽然注意到,不遠處的岩石縫裏,長著幾株葉片寬大的植物,葉片邊緣光滑,顏色比薄深了許多,正迎著陽光舒展。“師父,那是什麽草?”他指著岩石縫問道,心裏已經開始默默比對:葉片形態、生長環境、氣味……這些都是岐伯教的辨識要點。
岐伯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站起身走了過去,軒轅連忙跟上。走到近前才發現,這草的莖稈是方形的,與薄的圓形莖稈截然不同,湊近聞,氣味雖也清香,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辛味,不如薄那般純粹的清涼。
“這是‘藿’,”岐伯摘下一片葉子,遞給軒轅,“也是夏季常用的草藥,能化濕解暑。你仔細聞,它的氣味比薄多了幾分溫性,這是因為它長在向陽的岩石縫裏,得陽氣更足。”
軒轅將藿葉湊到鼻尖,果然聞到那股淡淡的辛味,與薄的清涼形成鮮明對比。他忽然想起《草木經》裏的記載:“薄,辛涼;藿,辛溫。”從前隻當是文字,此刻親身體驗,才明白這“涼”與“溫”的差異,竟能如此直觀地從氣味中分辨。
“同一時節采的葉片,也會因生長環境不同而有差異?”軒轅問道,將藿葉小心地放進藥簍的另一側——他已經學會按藥性分類存放。
“正是,”岐伯用腳尖點了點岩石下的土壤,比別處更幹燥堅硬,“你看這岩石縫,土壤貧瘠卻向陽,藿在這裏生長,需更努力地吸納陽氣,故而性偏溫;而方才的薄長在樹蔭下,得陰氣滋養,性便偏涼。這便是‘同季不同性’,采藥時需一並考量。”
軒轅低頭看著岩石縫裏的藿,它的根係緊緊扒著石縫,仿佛在與貧瘠的環境較勁,葉片卻依舊舒展,透著一股韌勁。他忽然想起部落裏那些在艱苦環境中長大的族人,往往比同齡人更堅韌——原來草木與人,竟有這般相似的“性情”。
兩人繼續往山林深處走去,岐伯不時停下,指點軒轅辨識草藥:開著淡紫色小花的“紫蘇”,葉片背麵呈紫色,氣味辛香,能解魚蟹之毒;長在溪水邊的“薄荷”,與薄相似卻更矮小,清涼之氣更烈,能治咽喉腫痛……每采一種,岐伯都會讓軒轅仔細觀察葉片的形態、觸摸莖稈的質地、嗅聞氣味的濃淡,並講解此刻采摘的緣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看這紫蘇的葉片,”岐伯摘下一片紫蘇葉,葉麵呈深綠色,邊緣帶著圓鈍的鋸齒,“此刻剛入夏,它的葉片剛舒展完全,還未被烈日灼傷,辛香之氣最足。若等到盛夏,葉片容易被曬得發蔫,氣味便散了。”
軒轅將紫蘇葉放進藥簍,指尖沾染上那股辛香,與藿的溫辛又不同,紫蘇的氣味裏帶著一絲草木的清新。他忽然意識到,岐伯讓他親自采摘、觸摸、嗅聞,就是為了讓他用身體記住這些細微的差別——文字記錄終究有限,親身的感知才能刻入骨髓。
走到一片向陽的山坡,岐伯忽然停住腳步,指著前方一片茂密的草叢道:“那裏有種‘青蒿’,葉片呈羽狀分裂,氣味微苦,是解暑退熱的良藥,此刻正是采摘葉片的好時候。你去試試,記住我教的要點。”
軒轅深吸一口氣,握緊了腰間的石刀。這是他第一次獨自辨識並采摘新草藥,心裏既緊張又期待。他緩步走向草叢,目光在葉片間搜索,很快便發現了岐伯所說的青蒿——它的葉片果然像羽毛一樣分裂,顏色比周圍的草更淺,呈青綠色,湊近了聞,果然有股淡淡的苦味,混雜著青草的氣息。
他沒有立刻下手,而是先回憶岐伯的話:留三分餘地,隻采健康的葉片,避開有蟲蛀或發黃的部分。他蹲下身,仔細挑選葉片最飽滿的幾株,用石刀從莖稈中部割下,動作比剛才采薄時更熟練了些。割下的青蒿葉放入藥簍的單獨區域,苦味與其他草藥的香氣形成對比,卻並不衝突——就像部落裏性格各異的族人,各有其位置。
“不錯,”岐伯的聲音在身後響起,帶著笑意,“沒有認錯,采摘的分寸也得當。”
軒轅站起身,臉上有些發燙,卻難掩興奮。他低頭看著藥簍裏的薄、藿、紫蘇、青蒿,每一片葉子都帶著清晨的露珠和獨特的氣息,仿佛都在訴說著屬於自己的時節故事。
“師父,為何夏季的葉片多能解暑?”軒轅忽然想到這個問題,剛才采的幾種草藥,竟都與“暑”有關。
岐伯走到他身邊,望著山坡上隨風搖曳的草木,緩緩道:“夏季陽氣最盛,天地間熱氣蒸騰,人易受暑氣侵擾。而此時的葉片,得夏日陽氣滋養,卻又能吸納清涼之氣,恰好能平衡暑熱。這便是‘一物降一物’,大自然早已為我們備好解藥。”
軒轅望著遠處的山巒,雲霧繚繞,仿佛能看到天地間的陽氣與陰氣在流轉。他忽然明白,所謂“醫道”,或許就是讀懂大自然的語言,找到那“一物降一物”的平衡。而按季采藥,便是這門語言最基礎的語法。
夕陽西下時,兩人背著滿滿一簍草藥往回走。藥簍裏的葉片經過大半天的晾曬,露珠早已蒸發,卻依舊散發著濃鬱的香氣,混合在一起,竟有種奇特的和諧。軒轅的腳步比來時輕快了許多,心裏也踏實了不少——那些曾經讓他困惑的草藥,此刻仿佛都成了相識的朋友,他能讀懂它們的“性情”,也明白何時該與它們“相遇”。
回到藥廬,岐伯讓軒轅將采來的葉片分類攤放在竹席上,置於通風處陰幹。“陰幹比曬幹好,”岐伯一邊示範一邊說,“曬幹雖快,卻易讓香氣散失;陰幹雖慢,卻能保留更多藥力。就像釀酒,急不得。”
軒轅看著竹席上整齊排列的葉片,在夕陽的映照下,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綠色,心裏忽然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這些看似普通的葉片,承載著時節的饋贈,也凝聚著醫者的用心,將來或許能在某個病人身上,綻放出救人的力量。
他忽然想起出發前,岐伯說的“按季尋藥知時宜”,此刻才真正明白,這“時宜”二字,不僅指采藥的時機,更指醫者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而這,或許就是他從終南山帶走的,比草藥更珍貴的東西。
那麽,這些按季采摘的葉片,將在何時派上用場?軒轅又會在接下來的采藥過程中,領悟到哪些更深的醫道奧秘?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