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寒溫平性初分類
字數:4744 加入書籤
第128章:寒溫平性初分類
清晨的陽光透過岐伯藥廬的木窗,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軒轅正蹲在地上,將幾日來采集的草藥分門別類地擺放。他麵前的竹簡上,已經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草藥的名稱、形態和味道——椒的辛辣、棘的甘甜、芩的苦澀、礬石的酸澀、鹽堿的鹹澀,每一種滋味都仿佛還停留在舌尖,帶著獨特的藥性記憶。
“你且說說,這些草藥若按性子分,該如何歸類?”岐伯端著一碗剛熬好的藥茶,緩步走到軒轅身邊。他花白的胡須在晨光中微微飄動,眼神裏帶著幾分期許。
軒轅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目光掃過麵前的草藥。他沉吟片刻,指著那株結著小紅果的棘:“棘的果肉入口甘甜,吃下去渾身舒坦,不像別的藥草那樣霸道,應當算是性子平和的。”
岐伯點點頭,示意他繼續。
“還有這個。”軒轅拿起一塊灰白色的礬石,“它的汁液酸澀,塗在傷口上能讓血止住,雖有收斂之力,卻不至於太過猛烈,或許也該歸為平和一類?”
“可再想想。”岐伯呷了一口藥茶,茶湯的苦澀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你昨日用礬石處理那個被野獸抓傷的獵戶,他的傷口是不是很快就結痂了?”
軒轅眼前一亮:“弟子明白了!礬石能收斂止血,說明它的性子偏‘收’,而棘的果肉是補養之力,二者雖都不算猛烈,但作用不同,或許不能簡單歸為一類?”他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弟子還是有些糊塗。”
岐伯笑了笑,走到那株散發著辛辣氣味的椒前,用手指輕輕碰了碰它鋸齒狀的葉片:“椒的辛辣,入體後能讓人發熱出汗,驅散風寒,如同冬日裏的篝火,帶著一股溫熱之氣,對嗎?”
“是!”軒轅立刻應道,“前日有個族人淋了雨,渾身發冷,您讓他用椒煮水喝,沒過多久就出了汗,寒氣也散了。”
“那這芩呢?”岐伯又指向那株長在潮濕溝穀裏的黃芩,它的根塊還帶著新鮮的泥土,斷麵呈現出黃白色,“你前日嚐它的根,是什麽感受?”
一想起黃芩的苦味,軒轅的眉頭就不自覺地皺了起來:“苦!苦得舌尖發麻,喝下去之後,腹中卻像是有一股清涼之氣在遊走。昨日那個發燒的孩童,喝了芩煮的水,燒就退了不少。”
“這便是了。”岐伯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天地萬物皆分陰陽,草藥也不例外。椒性溫熱,能驅散寒邪,屬陽;芩性寒涼,能清解燥熱,屬陰;而棘的果肉,不寒不熱,補養而不峻猛,便是陰陽平和之物。”
軒轅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仿佛有一層迷霧被撥開。他快步走到竹簡前,拿起石筆:“那這麽說,礬石的酸澀收斂,雖不如椒的溫熱那般明顯,但其收斂之力源於‘固’,或許偏於陰?而鹽堿地的鹹味,能軟堅散結,作用雖猛,卻帶著一股向下的沉降之力,也該歸為陰?”
“善!”岐伯撫掌讚歎,“醫道本就法於自然,如同四季有寒暑,日月有晝夜,草藥的性子也有寒溫平之分。”他蹲下身,和軒轅一起整理草藥,“你看,這椒和生薑之前采集的鮮薑),都帶著辛辣之氣,能散寒發熱,可歸為‘溫熱’一類,專門對付那些因寒而起的病症——比如淋雨受寒、四肢發冷。”
他又指向黃芩和礬石:“芩能清熱瀉火,礬石能收斂止血,它們的性子都偏‘寒涼’,就像夏日裏的清泉,能撲滅體內的‘火氣’,對付發燒、出血這類因熱而起的病症正好。”
最後,岐伯拿起一顆鮮紅的棘果,遞給軒轅:“棘的果肉甘甜,能補養身體,讓人精神煥發;還有那生長在山澗裏的茯苓,性子平淡,能祛濕卻不傷人,這些都可歸為‘平性’,它們不像溫熱藥那樣容易讓人上火,也不像寒涼藥那樣可能損傷脾胃,適合日常補養或輔助治病。”
軒轅聽得入了迷,他拿起石筆,在竹簡上用力寫下“寒、溫、平”三個大字,然後將麵前的草藥一一歸類:
——溫熱類:椒、生薑、後來采集的幹薑……
——寒涼類:芩黃芩)、礬石、鹽堿結晶……
——平性類:棘酸棗)的果肉、茯苓……
每寫下一種草藥,他都在腦海中回想其藥性:椒的辛辣溫熱對應散寒,黃芩的苦寒對應清熱,棘的甘甜平和對應補養。這些原本零散的知識,仿佛被一根無形的線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弟子還有一事不明。”軒轅停下筆,抬頭看向岐伯,“為何有的草藥性溫熱,有的性寒涼?難道和它們生長的地方有關?”
岐伯讚許地看了他一眼:“你能想到這一層,很好。”他站起身,指著藥廬外的山林,“你看那椒,多生長在向陽的山坡,吸收了充足的陽光,性子自然偏溫熱;而那黃芩,常長在陰濕的溝穀,受的日照少,便帶著寒涼之氣。”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就像人一樣,長期在陽光下勞作的人,性子多半爽朗外向;而常居陰涼之地的人,可能就偏於沉靜內斂。草藥的生長環境,早已在它們身上刻下了性子的印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軒轅走到藥廬門口,望向遠處的山林。向陽的山坡上,幾株椒的身影在風中搖曳,仿佛能看到陽光在它們葉片上跳躍;而山腳下的溝穀裏,濕潤的霧氣繚繞,想必那裏正生長著像黃芩這樣喜陰的草藥。他忽然明白,岐伯讓他辨識草藥時,反複強調“觀其形、聞其氣、察其生境”,原來每一個環節都藏著藥性的密碼。
“那平性的草藥,是不是生長在不冷不熱、不旱不澇的地方?”軒轅轉過頭,眼裏閃著興奮的光芒。
“正是。”岐伯笑道,“你看那棘,多生長在山坡的半陰半陽處,既不暴曬,也不陰濕;茯苓長在鬆樹根旁,土壤濕潤卻不積水,這樣的環境養出來的草藥,性子自然平和。”
軒轅回到竹簡前,在每一類草藥的後麵,又添上了它們的生長環境:溫熱類多生於向陽幹燥處,寒涼類多生於陰濕背陽處,平性類多生於氣候溫和、土壤適宜之地。這樣一來,草藥的性子與其生長環境的關聯,就一目了然了。
“這分類看似簡單,卻是用藥的根基。”岐伯的語氣變得鄭重起來,“你想,若是一個人因受寒而生病,你卻給了他寒涼的藥,豈不是雪上加霜?反之,若是體內有熱,卻用了溫熱的藥,那便是火上澆油了。”
軒轅心中一凜。他想起剛學醫時,有一次看到一個族人咳嗽,就隨便采了些草藥給他,結果那人的咳嗽反而加重了。後來才知道,那人是肺熱咳嗽,而他采的草藥偏溫熱,正好加重了病情。當時他還不明白為何,如今想來,正是因為沒有分清草藥的寒溫性子,才犯了錯。
“弟子記住了。”軒轅恭恭敬敬地對著岐伯行了一禮,“用藥需先看病症是寒是熱,再選對應性子的草藥,寒者用溫熱藥,熱者用寒涼藥,若是不寒不熱的病症,便用平性藥調和。”
岐伯滿意地點點頭:“孺子可教。不過,醫道並非一成不變。有些病症複雜,寒中有熱,熱中有寒,這就需要將不同性子的草藥搭配使用,如同調配五味,讓它們相互配合,而非相互衝突。”他指著竹簡上的分類,“你且將這些分類記牢,往後辨識新的草藥,先辨其寒溫平,再論其功效,便不會出大錯。”
接下來的幾天,軒轅按照岐伯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所有采集過的草藥。他發現,那些生長在高山向陽處的草藥,大多帶著溫熱之氣;而生長在溪邊、林下陰濕處的,多是寒涼之性;至於那些生長在田邊、路邊,適應性強的草藥,往往性子平和。
他還在竹簡的空白處,畫下了簡單的示意圖:用一個燃燒的火堆代表溫熱類草藥,用一滴清涼的水珠代表寒涼類,用一片舒展的葉子代表平性類。這樣一來,即使不識字的人,也能通過圖畫大致明白草藥的性子。
這天傍晚,夕陽將藥廬染成了溫暖的橘紅色。軒轅拿著整理好的竹簡,走到正在藥圃裏除草的岐伯身邊。他將竹簡遞過去,上麵的“寒、溫、平”三類草藥已經清清楚楚,每一類下麵都列著名稱、特性和對應的病症。
岐伯接過竹簡,仔細翻看。他的手指輕輕拂過軒轅寫下的字跡,目光在那些簡單的示意圖上停留了片刻,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不僅記下了分類,還想到了用圖畫輔助,可見是真正用心了。”他將竹簡還給軒轅,“這分類之法,你要時時溫習,往後遇到新的草藥,先按此標準歸類,再慢慢體會其中的細微差別。醫道如流水,看似簡單的分類,實則藏著無窮的變化,需用心揣摩。”
軒轅捧著竹簡,心中充滿了喜悅。他知道,這“寒溫平”的分類,就像一把鑰匙,為他打開了理解藥性的大門。從最初懵懂地品嚐草藥,到如今能按性子歸類,他仿佛看到自己在醫道上邁出的每一步,都帶著岐伯的指引和自然的啟示。
晚風吹過藥圃,帶來各種草藥混合的清香。軒轅望著天邊的晚霞,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部落。若是族人都能明白這草藥的性子分類,是不是就能少犯些用藥的錯誤?是不是那些因風寒、因燥熱而生病的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救治?
他握緊了手中的竹簡,眼神變得更加堅定。他要學的,還有很多;他要做的,也還有很多。而這寒溫平的分類,不過是醫道長河中的第一步,前方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他去探索。
那麽,掌握了草藥的寒溫平分類後,軒轅又會如何將這一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診療中?他在接下來的采藥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挑戰,又會有哪些新的發現?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