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生長環境定藥性

字數:4065   加入書籤

A+A-


    第131章:生長環境定藥性
    晨露還掛在歧山密林的葉片上時,岐伯已帶著軒轅來到一處山坳。這裏地勢奇特,一麵是向陽的陡坡,亂石嶙峋,陽光毫無遮攔地潑灑下來;另一麵卻是背陰的山穀,溪水潺潺,水汽氤氳,連空氣都帶著濕漉漉的涼意。而就在這咫尺之遙的兩處地方,竟生長著同一種植物——參。
    “你且仔細看看,這兩株參有何不同。”岐伯指著向陽坡上的那株,語氣裏帶著幾分考較的意味。
    軒轅早已蹲下身,目光如炬地打量著。向陽處的參,莖稈粗壯挺拔,葉片厚實,邊緣帶著健康的鋸齒,葉片背麵泛著淡淡的紅暈,顯然是被日光曬透了的模樣。他小心翼翼地撥開根部周圍的碎石和泥土,露出的參根如孩童手臂般粗,表皮黃白相間,布滿細密的橫紋,頂端的蘆頭根莖連接處)飽滿,像戴著一頂小小的帽子。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根須堅韌,帶著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湊近聞了聞,一股濃鬱卻不刺鼻的藥香撲麵而來,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蓬勃生氣。
    “再去看看山穀裏的。”岐伯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軒轅應聲起身,快步走到山穀溪邊。這裏的參,長勢明顯收斂了許多。莖稈纖細了不少,葉片也更薄,顏色是嫩綠色的,像是沒見過多少陽光的模樣,葉片邊緣的鋸齒也顯得柔和。他同樣刨開根部的泥土,這裏的參根明顯細弱,表皮顏色偏淺,橫紋稀疏,蘆頭也小巧得多,根須柔軟,摸起來輕飄飄的,湊近聞時,藥香清淡,若有若無,像是被溪水的濕氣衝淡了一般。
    “這……竟是同一株植物?”軒轅站起身,臉上滿是詫異,“差別竟如此之大?”
    岐伯緩步走到他身邊,指著向陽的參道:“此參生於山巔向陽處,日日受烈日炙烤,得天地陽氣之盛,其根吸收的精華濃鬱,故補氣之力雄渾,若遇氣虛乏力、麵色蒼白之人,用之可立挽頹勢。”他又轉向山穀的參,“而這株,長於陰濕之地,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其性便偏平和,補氣之力雖弱,卻不易上火,適合體質稍弱但又不耐溫補之人。”
    軒轅聽得入了迷,他再次蹲下身,將兩株參的根捧在手心對比。向陽的參根在掌心沉甸甸的,仿佛握著一塊蘊含能量的暖玉;山穀的參根則輕盈許多,帶著一絲涼意。“環境竟能將同一種植物塑造成兩種模樣,兩種藥性?”他喃喃自語,心中像是有什麽東西被點亮了。
    “天地萬物,皆受環境滋養,亦被環境塑造。”岐伯的聲音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草藥如此,人亦如此。你想,久居山林的獵戶,多筋骨強健,耐風寒;而長居平原的農人,多性情溫和,卻不耐勞作過度。這不正與這兩株參相似嗎?”
    軒轅猛地抬頭,眼中閃過一絲頓悟的光芒。他想起部落裏的族人,那些常年在山地狩獵的男子,確實比在部落周圍耕種的人更能抵禦風寒,受傷後恢複也更快;而部落裏的巫醫,常年在帳篷裏占卜祭祀,少見陽光,身子骨就比常人弱些。“您是說,人的體質,也和居住環境息息相關?”
    “正是。”岐伯捋了捋胡須,眼中帶著讚許,“所以治病時,不僅要辨病症,還要看患者的居所環境、生活習慣。比如一個久居潮濕之地的人得了關節痛,你若隻知用止痛的草藥,不治其濕,那病便會反複發作;若能在藥方中加入祛濕的草藥,方能除根。”
    軒轅低頭看著手中的參根,忽然覺得這小小的植物像是一麵鏡子,照見了醫道的深層道理。他想起之前處理過的一個病例:神農部落有個獵戶,常年在沼澤邊打獵,患上了關節痛,軒轅隻用了活血止痛的草藥,效果總是反反複複。現在想來,正是沒考慮到他久居濕地,體內濕氣太重,止痛的同時,必須加祛濕之藥才行。
    “那……這兩種參,在使用時該如何區分?”軒轅追問,求知的欲望像山澗的溪水般湧動。
    “向陽之參,適合急症、重症,如大病初愈、產後失血過多之人,用量需少,恐其性烈傷陰;山穀之參,適合慢性虛損,如長期勞累、食欲不振者,用量可稍多,緩緩補之。”岐伯耐心解釋著,“這便是‘道地藥材’的道理——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生長的藥材,其藥性有偏,需按需選用,方能藥到病除。”
    “道地藥材……”軒轅咀嚼著這個詞,將其深深刻在心裏。他忽然想起自己部落附近的那片草地,那裏長的艾草,比別處的氣味更濃,用它熏烤驅趕蚊蟲,效果也更好,想來也是這個道理。
    “來,你再嚐嚐這兩種參的味道。”岐伯示意他取少量參根品嚐。
    軒轅小心翼翼地掰下向陽參的一小塊根須,放入口中咀嚼。初時有些微苦,很快便轉為甘甜,那甜味醇厚綿長,順著喉嚨往下滑,丹田處竟隱隱升起一股暖意,渾身都覺得舒展了不少。他又掰下山穀參的根須品嚐,苦味更淡,甜味也更清淺,咽下後,暖意微弱,卻也有一股淡淡的舒適感在體內彌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怎麽樣?”岐伯問道。
    “向陽參,味甘性溫,力猛;山穀參,味甘性平,力緩。”軒轅如實回答,心中對藥性的體會又深了一層。
    岐伯點點頭:“所謂‘性’與‘味’,並非一成不變,環境能改其形,亦能變其性。這便是為何采藥需親入山林,仔細觀察其生長環境,而非僅憑圖譜辨認。圖譜記其常,而環境定其變,醫者若不知變通,便如刻舟求劍。”
    軒轅默默頷首,他想起自己之前誤采毒草的經曆,那時隻看外形,卻忽略了生長環境的差異——毒草多生於陰暗潮濕、腐葉堆積之地,而無毒的柴胡則喜陽光充足的山坡。當時若能多留意環境,或許便能避免那場驚險。
    “走吧,再帶你去看看其他藥材。”岐伯轉身向密林深處走去。
    軒轅捧著那兩株參,小心地將它們重新栽回土裏——他知道,這樣的藥材,應當讓它們繼續生長,等待真正需要它們的人。他快步跟上岐伯,目光掃過周圍的草木,不再僅僅關注它們的形態、顏色,更留意它們生長的位置:是向陽還是背陰?是幹燥還是濕潤?周圍有何伴生植物?土壤是肥沃還是貧瘠?
    他們在一處懸崖峭壁上發現了一株何首烏,其藤蔓堅韌,緊緊攀附在岩石上,根塊暴露在外,被風吹日曬得黝黑堅硬。岐伯說,這種生長在貧瘠峭壁上的何首烏,補益肝腎之力遠勝生於沃土中的同類,因其曆經風霜,得天地之精更純。
    他們又在一片低窪的沼澤邊,看到了幾株菖蒲,葉片修長,在水汽中搖曳。岐伯告知,此處的菖蒲,化濕開竅的功效最強,因其生長於水濕之地,得水之性,故能祛濕。
    一路走來,軒轅的竹簡上又添了許多新的記錄,不僅有藥材的形態、性味,更詳細標注了它們的生長環境:“參,向陽者性烈,陰穀者性緩”“何首烏,峭壁生者力勝”“菖蒲,沼澤生者祛濕強”……每一筆都凝聚著他的觀察與思考。
    夕陽西下時,他們才踏著餘暉返回藥廬。軒轅坐在篝火旁,看著竹簡上密密麻麻的字跡,心中感慨萬千。他原以為識藥隻需記住其形、其味、其效便夠了,如今才明白,一株草藥從生根發芽到長成可用之材,每一寸都受著天地環境的滋養與塑造。而醫者的責任,便是讀懂這天地與草藥的對話,根據其“出身”來判斷其“性情”,再將其用在最適合的病患身上。
    “在想什麽?”岐伯端著一碗熱湯走過來,遞給軒轅。
    “我在想,”軒轅接過湯碗,熱氣模糊了他的眼鏡,“治病救人,不僅要懂藥,更要懂天地,懂環境,懂人……醫道,果真是包羅萬象。”
    岐伯笑了,眼中帶著欣慰:“你能悟到這一層,便又進了一步。記住,天地是大藥爐,環境是催化劑,而醫者,便是那掌爐人,需知火候,明藥性,方能煉出救人的良藥。”
    軒轅捧著熱湯,心中暖意融融。他知道,今天的發現,不僅讓他對藥材的認知更進了一步,更讓他觸摸到了“天人相應”的醫道核心——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受環境影響,而治療疾病,便是要調和人與天地、與環境的關係,讓失衡的身體重新順應自然。
    那麽,這種“天人相應”的理念,還會在哪些病症的治療中體現?軒轅又會如何將其運用到實際的診病過程中?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