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以形補形觀"象"思
字數:4701 加入書籤
第132章:以形補形觀"象"思
清晨的陽光透過岐山林間的縫隙,在地上織出斑駁的光影。軒轅背著藥簍,緊跟在岐伯身後,鼻尖縈繞著草木的清香與泥土的微腥。昨日辨識完生長環境對藥性的影響,今日岐伯似要講解新的識藥之法,腳步停在一片坡地邊緣,那裏叢生著幾株葉片奇特的植物。
“軒轅你看,”岐伯俯身撥開一株植物的葉片,那葉子邊緣呈細碎的鋸齒狀,整體形狀竟與人體的肺葉有幾分相似,葉麵脈絡清晰,像極了肺中氣道,“此草名為‘紫菀’,你且記住它的葉形。”
軒轅蹲下身仔細觀察,手指輕輕拂過葉片,質地略厚,帶著一絲韌性。“師父,這葉子……倒像極了咱們上次在山洞石刻上看到的肺髒圖形。”他想起那些刻在石壁上的人體輪廓,其中肺部的線條與眼前的紫菀葉確有幾分神似。
岐伯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正是。你再看它的根。”說著,他用隨身攜帶的石鋤小心地刨開紫菀根部的泥土,露出一串棕褐色的須根,纏繞交錯,如同肺絡相連。“紫菀的根,是治咳嗽的良藥,尤其對那些久咳不愈、痰少難咳的人,效果顯著。”
軒轅心中一動:“莫非……因它葉似肺葉,其根便能入肺治病?”
“然也。”岐伯將紫菀根上的泥土抖落,放在鼻尖輕嗅,“這便是‘取象比類’之法。天地萬物,形態與功效往往暗含聯係。植物的某部分形似人體髒腑,便多能作用於該髒腑,這是古人識藥的捷徑。”
他將紫菀根分成小段,遞給軒轅一段:“你嚐嚐,注意舌尖的味道與喉嚨的感受。”
軒轅接過,放在口中細細咀嚼。初時有些微苦,繼而轉為甘潤,咽下後,喉嚨處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鬱積的氣息都順暢了些。“味苦回甘,入喉溫潤,倒像是能化解肺中燥火。”他咂摸著餘味,愈發覺得奇妙。
“說得好。”岐伯又領著他往坡地深處走了幾步,指著一株矮灌木,“你再看這個。”
那灌木枝頭掛著幾顆飽滿的果實,橢圓形,外皮呈淡紅色,頂端略尖,底端微圓,握在手中大小恰好與成人的拳頭相當,細看之下,竟像一顆微縮的心髒。軒轅摘下一顆,輕輕掰開,裏麵是乳白的果仁,包裹著綠色的胚芽。
“此果名為‘蓮子’,生於水中蓮荷的蓮蓬之中。”岐伯取出一顆蓮子,剝去外皮,露出裏麵的果仁,“你且看這果仁,形似心髒,而它的功效,恰恰能養心安神。部落中若有因思慮過度而失眠、心悸之人,用蓮子煮水服用,往往能安睡。”
軒轅將蓮子仁放在掌心端詳,果仁兩端略尖,中間鼓起,確實與石刻中那顆跳動的心髒輪廓相合。他想起自己年少時,母親附寶曾用類似的果實給他安神,隻是那時不知其名,更不懂其中道理。“如此說來,凡形似髒腑之物,便多能補益該髒腑?”
岐伯卻搖了搖頭:“不可一概而論。取象比類是引路的燈,卻不是唯一的尺。你看這蓮子,能養心是真,但你再嚐嚐它的味道。”
軒轅依言將蓮子仁放入口中,微澀中帶著清甜,細細咀嚼後,澀味漸消,甘味留存於舌尖。“味甘帶澀,入脾亦入心?”他想起之前學過的五味理論,甘味多能補益,澀味多能收斂。
“正是。蓮子味甘入脾,能補脾胃之虛;其形似心,又能入心安神。”岐伯道,“可見形態隻是參照,還需結合性味、生長環境綜合判斷。若隻看形態,便容易走入誤區。”
他指著不遠處一株開著黃色小花的植物:“比如那‘旋覆花’,花形圓如銅錢,你說它該入何髒腑?”
軒轅望去,旋覆花的花朵確實圓潤,像極了古時的錢幣,若按取象比類,圓形象似脾胃古人認為脾胃如倉廩,主收納),或似肺肺主氣,其形圓)。他猶豫道:“莫非入脾胃?”
岐伯笑了:“旋覆花能降氣止嘔,確實能入胃,但它更擅長的是降肺中逆氣,治咳嗽氣喘。可見形態與功效的關聯,需靈活看待,不可僵化。”
軒轅恍然大悟,原來這取象比類之法,既要觀其形,更要驗其實。他蹲下身,將紫菀葉與蓮子的形態畫在隨身攜帶的竹簡上,旁邊標注“形似肺葉,根潤肺止咳”“形似心髒,仁養心安神”,又特意在下方畫了個小小的問號,提醒自己需結合其他特征驗證。
“再隨我來。”岐伯似乎意猶未盡,帶著他穿過一片灌木叢,來到一汪清泉邊。泉水清澈見底,倒映著岸邊的草木,幾株水草在水中輕輕搖曳,其中一株的根莖粗壯,呈紡錘形,表皮光滑,切開後斷麵潔白,隱約能看到細密的紋理。
“此為‘麥冬’,你看它的塊根。”岐伯撈出一株麥冬,指著那紡錘狀的塊根,“形似人之腎髒,而它的功效,恰能滋陰補腎,治口幹舌燥、腰膝酸軟。”
軒轅接過麥冬塊根,果然與石刻中腎髒的輪廓有幾分相似,尤其是底端略尖、中段飽滿的形態。他放在口中咀嚼,味甘微苦,津液頓生,剛才因咀嚼紫菀而微燥的喉嚨又濕潤起來。“甘能補,苦能清,腎喜潤惡燥,這麥冬倒是合了腎的性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岐伯點頭:“天地造物,自有其理。植物生長於天地間,吸日月精華,納山川靈氣,其形態是適應環境的結果,而功效則是與天地互動的饋贈。人亦是天地一物,髒腑功能與自然規律相通,故植物形態與髒腑的呼應,實則是天地規律的體現。”
他讓軒轅將紫菀、蓮子、麥冬的形態與功效一一對應記錄,又說道:“你可知為何要教你這取象比類之法?”
軒轅想了想:“識藥時能更快記住功效,不必逐一嚐試,節省功夫?”
“這隻是其一。”岐伯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巒,“更重要的是讓你明白,醫道與自然相通。看病時,不僅要望聞問切,還要觀天地之象,察萬物之形,方能觸類旁通。比如看到病人咳嗽,若見其痰多色白,如泡沫般輕浮,便可知是肺中寒濕,需用溫化之藥;若痰少而黃,粘稠難咳,則是肺燥,需用紫菀這類潤肺之品。”
他拿起一片紫菀葉,對著陽光照看,葉片的脈絡在光線下愈發清晰:“就像這紫菀,葉能承露,根能潤下,對應到人體,便是能將肺中燥火降下,將津液濡養上來,這便是‘象’與‘效’的呼應。”
軒轅將這些話一一記在心裏,忽然想起昨日看到的山參,其根粗壯如人形,故能大補元氣;又想起溪邊的菖蒲,根莖形似劍,能開竅豁痰,仿佛能斬斷痰濕之阻。原來之前見過的許多草藥,都暗合這取象比類之理,隻是自己未曾深思。
“不過切記,”岐伯的語氣忽然嚴肅起來,“取象比類是輔助,而非定論。我曾見過一種‘狼毒’,其根形似人參,卻有劇毒,若僅憑形態取用,便是害人性命。”他從藥簍中取出一小段黑色的根莖,正是昨日辨識過的毒草,“你看它的根,與人參何其相似,但斷麵發黑,氣味腥臭,這便是形態相似而本質迥異的例子。”
軒轅看著那段狼毒根,再想起人參的黃白斷麵與清香,心中凜然。“弟子明白,取象比類之後,還需驗其氣味、察其生境、試其性味,多方印證方能定論。”
岐伯滿意頷首:“正是。醫道如歧路,一步踏錯便可能萬劫不複。今日教你此法,是給你一把鑰匙,但開門之後,仍需步步謹慎。”
兩人邊說邊往回走,陽光已升至半空,林間的霧氣漸漸散去。軒轅背著藥簍,裏麵裝著紫菀根、蓮子與麥冬,每一樣都承載著新的識藥之法。他不時低頭看看手中的竹簡,上麵的圖畫與注解仿佛活了過來,紫菀葉在風中輕搖,蓮子在掌心溫潤,麥冬在泉邊舒展,都在訴說著形態與功效的隱秘聯係。
走到昨日停留的山穀,岐伯忽然指著一株爬滿石壁的藤蔓:“那是‘絡石藤’,你看它的藤蔓纏繞如筋,其功效便能通經絡、利關節,治筋骨疼痛。這也是取象比類,你且記著,回去後將它的形態與功效補入你的記錄中。”
軒轅抬頭望去,絡石藤的藤蔓果然如筋脈般纏繞交錯,緊緊貼在石壁上,仿佛要將散落的經脈重新連接。他忙在竹簡上勾勒出藤蔓的形態,標注“形似筋絡,能通經絡”,心中對這古老的識藥智慧愈發敬畏。
回程的路上,他反複咀嚼岐伯的話。取象比類,是古人從天地萬物中汲取的智慧,將植物形態與人體髒腑相聯係,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天人相應”的深刻道理。但這智慧不是枷鎖,而是指引,需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修正,方能真正為己所用。
夕陽西下時,兩人回到藥廬。軒轅將今日采集的藥材分類晾曬,紫菀根放在通風處,蓮子剝開留仁,麥冬洗淨瀝幹。他坐在篝火旁,借著跳動的火光整理竹簡,紫菀葉形、蓮子果形、麥冬根形,一一與石刻上的人體髒腑圖形對照,忽然覺得那些冰冷的石刻仿佛有了溫度,與眼前的草木相互呼應,共同訴說著生命與自然的奧秘。
“師父,”他抬頭看向正在研磨草藥的岐伯,“明日我們要學什麽?”
岐伯抬起頭,眼中映著火光:“明日,我們看看草藥的汁液顏色,那裏麵也藏著治病的玄機。”
軒轅心中一動,顏色與功效又有何關聯?他低頭看著竹簡上那些形態各異的植物圖案,忽然覺得醫道之路如這密林,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每一處都藏著值得探究的奧秘。
那麽,草藥的汁液顏色究竟能揭示哪些功效?不同顏色的汁液又對應著哪些病症?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