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氣味濃淡定用量

字數:4899   加入書籤

A+A-


    第134章:氣味濃淡定用量
    晨曦透過岐伯藥廬的木窗,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軒轅正蹲在藥架前,小心翼翼地將曬幹的草藥分門別類裝入陶罐。藥架上,各式陶罐整齊排列,有的貼著簡陋的樹皮標簽,有的則靠形狀和位置來區分——這是他跟著岐伯學醫以來,每日必做的功課。
    “軒轅,過來。”岐伯的聲音從廬外傳來,帶著幾分沉穩。
    軒轅應聲放下手中的活計,快步走出藥廬。隻見岐伯站在院子中央的石台前,石台上擺放著兩株草藥:一株根莖粗壯,表皮棕黑,斷口處泛著油光,湊近便能聞到一股濃烈的辛香,甚至帶著幾分刺鼻;另一株則是塊狀根莖,外皮淡黃,質地堅實,氣味清淡,隻有湊近細嗅,才能聞到一絲若有若無的甘淡氣息。
    “認得這兩味藥嗎?”岐伯指著石台問道,目光落在軒轅臉上,帶著期許。
    軒轅仔細打量片刻,眼中漸漸有了笑意:“師父,左邊這株該是‘附子’,您之前講過,它生長在陰濕的坡地,根莖有毒,能溫陽散寒,隻是性子烈得很;右邊這株是‘茯苓’,長在鬆樹根旁,性子平和,能健脾利水。”
    岐伯微微頷首,眼中露出讚許:“不錯,分得清。那你再說說,這兩味藥若是入藥,用量該如何把握?”
    軒轅眉頭微蹙,陷入沉思。他想起之前跟隨岐伯診治的病例,附子似乎從未多用,而茯苓的用量往往大些,但具體的分寸,他卻從未細想過其中的道理。“弟子隻知附子用量宜小,茯苓可稍多,卻不知為何要這般區分。”他坦誠道,語氣中帶著求知的懇切。
    岐伯拿起那株附子,指尖輕輕摩挲著粗糙的表皮:“你湊近聞聞。”
    軒轅依言上前,剛一低頭,一股濃烈的辛香便直衝鼻腔,帶著幾分灼烈的氣息,仿佛吸入了一口火焰,讓他忍不住後退半步,鼻尖甚至有些發麻。“好烈的氣味!”他驚歎道。
    “再聞聞茯苓。”岐伯又將茯苓遞過來。
    軒轅這次湊近了些,細細嗅聞,那股淡淡的甘香緩緩滲入鼻腔,溫潤平和,沒有絲毫刺激,反而讓人覺得心神安寧。“茯苓的氣味,比附子溫和太多了。”
    “這便是關鍵。”岐伯將兩味藥放回石台,“草藥的氣味濃淡,往往與其藥力強弱息息相關。附子氣味濃烈,如烈火烹油,其性峻猛,能驅散沉寒痼冷,但也正因如此,稍過便會灼傷髒腑,如同火勢失控,反成禍患。所以它的用量,需如米粒般精細,多一分則可能致命。”
    他拿起附子,用隨身攜帶的石刀切下薄薄一片,放在掌心:“你看,這般厚度,便是成人一次的最大用量,若是孩童或體弱者,還需再減,甚至隻用其半。”
    軒轅看著那片薄薄的附子,心中一震。他想起曾聽聞鄰部落有人誤用附子,不過半片,便腹痛如絞,口唇發紫,險些丟了性命。那時他還不甚理解,如今親聞其味,再聽岐伯講解,才真正明白這“烈藥”的凶險。
    “那茯苓呢?”軒轅轉向另一株草藥,眼中滿是好奇。
    岐伯拿起茯苓,用石刀從中間劈開,露出潔白細膩的斷麵:“茯苓生長在鬆樹根下,得鬆樹之清氣,又受土壤之滋養,其性平和,氣味淡遠。這般性子,即便多用些,也不易傷及脾胃,如同春雨潤物,雖量大卻不烈。”他用刀挖下一塊鴿子蛋大小的茯苓,“像這般分量,入藥便是尋常用量,若是病情需要,再加一倍,也無妨。”
    軒轅恍然大悟,伸手拿起那兩塊切好的藥材,放在手心比對:附子的切片薄如蟬翼,茯苓的塊卻厚實飽滿,兩者大小相差何止十倍。“原來氣味濃淡,竟是衡量藥力的標尺。”他喃喃道,心中豁然開朗,“氣味越濃,藥力越烈,用量便需越精;氣味越淡,藥性越緩,用量便可稍寬。”
    “正是這個道理。”岐伯撫須笑道,“行醫用藥,如同駕馭車馬。烈藥如烈馬,性子急躁,若不加約束,便會車毀人亡,所以需輕策慢引;緩藥如良駒,溫順沉穩,即便稍鬆韁繩,也不易出偏差。這用量的多少,便是駕馭藥材的韁繩,鬆緊之間,關乎生死,容不得半點馬虎。”
    軒轅將這話牢牢記在心裏,指尖摩挲著那片附子,仿佛能感受到它潛藏的烈性。“師父,那是不是所有氣味濃烈的藥,用量都必須極小?”他追問,眼中閃爍著探究的光芒。
    岐伯搖頭:“也不盡然。需看其毒性與藥效的偏向。比如‘麻黃’,氣味辛香濃烈,能發汗解表,其性雖烈,卻無附子那般劇毒,用量便可比附子稍多,但也需根據患者的體質與病情來定,不可一概而論。”他頓了頓,語氣愈發鄭重,“但無論何種烈藥,都需記住‘中病即止’——藥力達到治病的效果便要停藥,不可貪功,以免過猶不及。”
    說著,岐伯取來兩個陶罐,讓軒轅按他所說的用量,將附子和茯苓分別稱量後放入罐中。軒轅從懷中取出一個小巧的石秤,這是他特意請部落裏的石匠打造的,秤杆上刻著細密的刻度,能精準稱量細微的分量。他先稱附子,小心翼翼地將那片薄如紙片的附子放在秤盤上,指針微微晃動,剛好停在一個極小的刻度上。隨後稱茯苓,他舀起一勺茯苓塊,秤盤立刻下沉,刻度遠超附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看,”岐伯指著兩個陶罐,“同樣是治病,烈藥如附子,隻需微量便能起效;而茯苓這般平和之藥,需足夠的分量才能發揮作用。這便是‘量’與‘效’的平衡。”
    軒轅看著兩個陶罐中懸殊的藥量,心中對“分寸”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想起自己初學時,曾因給一位風寒患者用了稍多的麻黃,導致患者汗出不止,險些虛脫,還是岐伯及時用補氣藥補救才穩住病情。那時他隻知自責,卻未能深究用量背後的道理,如今想來,正是因為麻黃氣味濃烈,藥力峻猛,自己未能把握好那個“度”。
    “弟子明白了。”軒轅躬身行禮,語氣誠懇,“往後用藥,定當先辨氣味,再定用量,絕不敢有絲毫懈怠。”
    岐伯滿意地點點頭:“明日隨我去給山那邊的張老丈複診。他患的是風寒濕痹,關節腫痛,前幾日我用了附子配桂枝,已初見成效。明日你便試著為他調配藥方,記住今日所說的‘氣味濃淡定用量’,看看能否把握好分寸。”
    “是,弟子謹記。”軒轅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幾分緊張。他知道,這是師父對他的考驗,也是將所學付諸實踐的機會。
    接下來的一整天,軒轅都在藥廬中反複練習。他將藥架上的草藥一一取出,湊近聞其氣味,分辨濃淡,再根據岐伯所教的知識,推測其大致用量,然後與岐伯之前記錄的醫案對照,查漏補缺。
    他發現,像“黃連”“黃芩”這類氣味苦寒濃烈的藥,醫案中的用量都不大;而“甘草”“山藥”這類氣味甘淡平和的藥,用量則普遍較大。更讓他驚訝的是,有些草藥雖然氣味不算濃烈,但因有毒性,用量也需嚴格控製,比如“半夏”,氣味辛溫,不算刺鼻,但其毒性不容小覷,用量便需謹慎。
    “看來,氣味是標尺,卻不是唯一的標尺。”軒轅在心中默默總結,“還需結合毒性、藥性、患者體質等多方麵因素,才能真正把握好用量的玄機。”
    傍晚時分,夕陽將藥廬染成一片金黃。軒轅整理好最後一個陶罐,擦了擦額頭的汗,心中卻一片清明。他知道,用藥如用兵,每一味藥都有其特性,而用量的多少,便是指揮作戰的兵法,唯有洞悉其理,才能運籌帷幄,克敵製勝——這裏的“敵”,便是疾病。
    第二天一早,軒轅便跟著岐伯前往張老丈家。張老丈的家在山坳裏,一間簡陋的木屋,周圍種著幾株果樹。見到岐伯和軒轅,張老丈掙紮著從床上坐起,臉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先生,您可來了。自上次您給我用藥,這關節腫痛就輕多了,夜裏也能睡個安穩覺了。”
    岐伯上前為他診脈,又查看了關節處的紅腫,點頭道:“恢複得不錯,濕寒已去大半,隻是還需鞏固。”他轉向軒轅,“你來開方子吧。”
    軒轅深吸一口氣,上前為張老丈仔細診查:脈象已不似之前那般沉緊,關節紅腫消退不少,隻是仍有些僵硬。他想起張老丈年事已高,體質偏弱,便在心中盤算起來。
    “老丈,您覺得現在還有哪裏不舒服?”軒轅輕聲問道。
    “就是早上起來,關節還是有些沉,活動不太靈便。”張老丈答道。
    軒轅心中有了主意,他想起岐伯之前的方子用了附子、桂枝、白術等藥,如今濕寒漸去,當減附子之量,稍加茯苓以健脾利濕。他拿起石筆,在竹簡上寫下藥方:附子薄片半片)、桂枝三錢)、白術五錢)、茯苓八錢)、甘草三錢)。
    寫罷,他將竹簡遞給岐伯,心中有些忐忑。
    岐伯接過竹簡,仔細看了看,又看了看張老丈的神色,眼中露出笑意:“嗯,附子減量,加增茯苓,兼顧了老丈的體質,也切合當前的病情,用量把握得還算妥當。”他轉向張老丈,“按此方服藥三日,當能大安。”
    張老丈連連道謝,軒轅心中則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這是他第一次獨立開方,並且準確把握了烈藥的用量,這份肯定,比任何讚美都讓他振奮。
    回程的路上,山間的風帶著草木的清香。岐伯看著軒轅欣喜的神色,緩緩道:“用藥的分寸,非一日之功。今日你雖做得不錯,但往後遇到更複雜的病情,更烈的藥材,還需更加謹慎。記住,氣味是引路的燈,但最終要抵達的,是‘恰到好處’的彼岸。”
    軒轅用力點頭,將這話刻在心裏。他知道,今日所學的“氣味濃淡定用量”,隻是醫道長河中的一滴水珠,前方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他去探索。
    那麽,軒轅在接下來的行醫實踐中,還會遇到哪些因用量不當而引發的難題?他又將如何運用今日所學去化解?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