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佐藥調和減偏性
字數:4833 加入書籤
第139章:佐藥調和減偏性
晨曦透過藥廬的木窗,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軒轅正蹲在陶釜旁,盯著裏麵翻滾的藥液。釜中是麻黃與桂枝的配伍,這是他昨日按岐伯所教的“君臣”之法調配的,用於治療部落中一位風寒重症患者。藥液表麵浮著細密的泡沫,散發出濃烈的辛香,嗆得他忍不住皺了皺眉。
“這藥味太烈了。”軒轅喃喃自語,用木勺舀起一點藥液,放在鼻尖輕嗅。麻黃的峻烈與桂枝的辛溫交織在一起,像一團跳躍的火焰,灼得人鼻腔發燙。他想起那位患者——一個年近六旬的老者,本就氣血虛弱,若是喝下這般燥烈的藥液,怕是會耗傷正氣,得不償失。
“在想什麽?”岐伯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肩上背著藥簍,剛從山裏回來,簍子裏裝著新鮮的甘草,葉片上還沾著晨露。
軒轅站起身,指著陶釜道:“師父,您看這麻黃與桂枝的配伍,藥性是不是太過燥烈?那位老者本就體虛,我擔心他承受不住。”
岐伯放下藥簍,走到陶釜邊,也舀起一點藥液聞了聞,又嚐了一小口,眉頭微蹙:“你說得沒錯,這兩味藥雖能強效發汗解表,但合在一起,溫燥之性過盛,確實不適合體虛者。”他轉身從藥簍裏取出幾株甘草,“去根留莖,切碎了放進去。”
軒轅有些疑惑:“甘草?這味藥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嗎?”他之前學過甘草的功效,知道它能補氣,但從未想過還能用於調和君臣藥的偏性。
“你且試試便知。”岐伯笑著點頭,將處理好的甘草遞給軒轅。
軒轅依言將甘草放入陶釜,用木勺輕輕攪動。奇妙的是,原本翻騰劇烈的藥液漸漸平穩下來,那股灼人的辛香中,竟多了一絲柔和的甘味,像烈陽下掠過的一縷清風,衝淡了不少燥烈之氣。
“這是為何?”軒轅瞪大了眼睛,心中滿是好奇。
岐伯坐在竹凳上,拿起一株甘草,指著它的根莖道:“甘草味甘,甘能緩能和。麻黃與桂枝就像兩位勇猛的將士,衝鋒陷陣時難免太過剛猛,傷及自身;而甘草就像一位沉穩的調和者,能收斂它們的鋒芒,讓藥性變得溫和,既不失發汗解表之效,又能護住患者的正氣。”
他頓了頓,又道:“這便是‘佐藥’的作用。君藥如主帥,臣藥如副將,二者合力攻堅;而佐藥,則是軍中的監軍,既能輔助主帥發揮威力,又能約束其過分之舉,使其不偏離正道。”
軒轅若有所思,又舀起一點加了甘草的藥液嚐了嚐。入口依舊有辛溫之感,但那股燥烈的火氣卻被中和了許多,咽下後,腹中暖意漸生,而非之前的灼痛。他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佐藥並非可有可無,而是能讓整個方劑的藥性趨於平衡,既保證療效,又減少損傷。”
“正是這個道理。”岐伯讚許地點頭,“用藥如治國,君明臣賢固然重要,但也需有賢臣輔佐,調和矛盾,否則政令過剛則民怨,過柔則國弱。方劑配伍也是如此,君臣藥雖能針對病症,但難免有偏性,佐藥的作用,就是補其偏、糾其過,讓整個方劑的藥性恰到好處。”
說話間,那位風寒患者的家人匆匆趕來,神色焦急:“岐伯先生,軒轅先生,我父親又開始畏寒發抖了,您看這藥……”
“莫急,藥馬上就好。”岐伯讓軒轅將藥液過濾裝碗,遞給患者家屬,“趁熱喝下,喝後蓋上被子發汗,但切記不可大汗淋漓,微微出汗即可。”
家屬接過藥碗,連連道謝,匆匆離去。
軒轅看著家屬的背影,心中仍有些忐忑:“師父,加了甘草的藥,會不會影響發汗的功效?”
“你且隨我去看看便知。”岐伯背起藥簍,帶著軒轅向患者家走去。
患者家就在藥廬附近的草棚裏。他們趕到時,老者正靠在草墊上,蓋著厚厚的獸皮,臉色依舊蒼白,但畏寒的症狀已減輕了不少。他兒子正用陶碗喂他喝藥,藥液剛入喉,老者便忍不住咳嗽了兩聲,卻沒有像之前喝單味麻黃藥時那樣嗆得喘不過氣。
“感覺如何?”岐伯坐在床邊,為老者把脈。
老者喘了口氣,聲音虛弱卻清晰:“這藥……比之前的溫和些,喝下去肚子裏暖暖的,不燒得慌了。”
岐伯點點頭,又查看了老者的舌苔,對軒轅道:“脈象較之前平穩,舌苔由白轉潤,說明甘草不僅調和了藥性,還護住了他的脾胃之氣。”
半個時辰後,老者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臉色漸漸紅潤起來,畏寒發抖的症狀徹底消失了。他兒子喜極而泣,對著岐伯和軒轅連連作揖:“多謝二位先生,我父親總算舒服些了!”
離開患者家時,軒轅心中的疑惑盡數解開。他看著路邊生長的甘草,葉片在風中輕輕搖曳,忽然覺得這看似普通的草藥,竟藏著深不可測的智慧。
“師父,佐藥除了調和藥性,還有其他作用嗎?”軒轅問道,腳步輕快了許多。
岐伯指著路邊的一株黃連,道:“若是遇到熱症,用黃連等苦寒藥為主時,藥性太過寒涼,可能損傷脾胃,這時可以加入少量幹薑作為佐藥。幹薑性溫,能製約黃連的苦寒之性,同時還能助黃連清除寒積,這叫‘寒熱相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又想起一事,補充道:“還有些病症,病因複雜,需要用一些性味相反的藥來輔助。比如治療寒積便秘,用巴豆攻下時,因其性峻烈,可加入少量大黃作為佐藥。大黃雖苦寒,但能助巴豆通腑,同時緩和其毒性,這叫‘相反相成’。”
軒轅聽得入了迷,連忙從懷中取出竹簡和石筆,將岐伯的話一一記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竹簡上,那些關於佐藥的文字仿佛活了過來,與之前學的君臣之法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方劑配伍圖景。
回到藥廬後,軒轅又配製了幾份含佐藥的方劑。他發現,加入佐藥後,不僅患者服藥時的不適感減輕了,療效也更加穩定。有一個之前因服用麻黃桂枝湯而出現心悸的青年,改用加了甘草的方劑後,心悸症狀消失,風寒也很快痊愈。
“佐藥的作用,竟如此重要。”軒轅望著窗外,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自己初學醫時,隻看重君藥的攻堅之力和臣藥的輔助之效,卻忽略了佐藥的調和之功,如今才明白,方劑配伍的精妙,正在於“剛柔相濟、攻守平衡”。
岐伯不知何時走到了他身邊,遞給他一本竹簡,上麵是他整理的關於佐藥的醫案:“你看,這是曆代醫者對佐藥的運用,有調和偏性的,有輔助療效的,還有製約毒性的。佐藥雖不像君臣藥那樣直接針對病症,卻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軒轅接過竹簡,認真翻閱起來。上麵記載著各種佐藥的用法:用生薑製約半夏的毒性,用大棗緩和芫花的峻烈,用白芍柔肝以製麻黃的發散……每一個案例都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對配伍之法的理解。
“師父,那佐藥的用量有講究嗎?”軒轅問道,“是不是越多越好?”
岐伯搖搖頭:“佐藥的用量需恰到好處,過則喧賓奪主,影響君臣藥的功效;少則力不從心,無法調和偏性。比如這甘草,用於調和麻黃桂枝時,用量隻需君臣藥的三分之一即可,多了反而會阻礙發汗。”他拿起木勺,在陶釜中比劃著,“用藥如調味,鹽多則鹹,糖多則膩,唯有比例得當,才能滋味醇厚。”
軒轅點頭稱是,將這些要點一一記在心裏。他忽然想起之前治療一位濕熱黃疸患者時,用茵陳和梔子作為君臣藥,雖能清熱利濕,但患者服藥後總覺胃部不適。現在想來,若是當時加入少量甘草作為佐藥,或許就能緩解這種不適。
“看來,之前的許多方劑,都需要用佐藥調整一番。”軒轅喃喃自語,心中已有了新的計劃。他決定重新梳理學過的配伍方劑,逐一分析君臣藥的偏性,再根據病症和患者體質,加入合適的佐藥,讓每一副藥都既有效又溫和。
午後的陽光透過藥廬的窗欞,照在軒轅專注的臉上。他麵前擺著一堆草藥,有甘草、生薑、大棗、白芍……每一種都代表著一種調和之法。他時而蹙眉思考,時而拿起草藥比對,時而在竹簡上記錄心得,不知不覺間,夕陽已染紅了天邊的雲彩。
岐伯看著軒轅忙碌的身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軒轅已經真正理解了“佐藥”的深意,不僅是掌握了一種配伍技巧,更領悟了醫道中“平衡”與“調和”的精髓——治病如治國,攻伐與安撫需並行,剛猛與柔和需兼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祛邪而不傷正”。
夜幕降臨時,軒轅終於整理完了所有方劑的佐藥調整方案。他伸了個懶腰,看著竹簡上密密麻麻的字跡,心中充滿了成就感。陶釜中的藥液早已熬好,散發著柔和的藥香,那是他為明日的患者準備的,君臣佐藥搭配得當,既不失療效,又溫和無虞。
“師父,您看這樣可行?”軒轅將竹簡遞給岐伯。
岐伯接過竹簡,仔細翻閱著,不時點頭稱讚:“很好,你不僅掌握了佐藥的用法,還能根據不同病症靈活調整,看來是真的懂了。”他指著其中一處關於白芍佐製麻黃的記錄,“這裏尤其精妙,白芍酸斂,能防麻黃發汗太過,很適合體虛者。”
軒轅心中一喜,之前的疑惑與忐忑,此刻都化為了清晰的認知。他終於明白,佐藥雖不起眼,卻是方劑中的“定海神針”,能在君臣藥衝鋒陷陣時,守住後方的安穩,讓整個治療過程既有效又安全。
那麽,除了調和偏性、輔助療效,佐藥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作用嗎?在更複雜的方劑配伍中,軒轅又會遇到哪些關於佐藥的難題?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