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藥食同源辨宜忌

字數:4279   加入書籤

A+A-


    第165章:藥食同源辨宜忌
    晨霧還未散盡,有熊國部落的曬穀場已熱鬧起來。軒轅站在臨時搭起的木台前,手裏捧著一卷新刻的竹簡,竹簡上密密麻麻刻著的,正是他連日來整理的“藥食宜忌”。台下圍滿了各族的族人,有挎著菜籃的婦人,有扛著農具的漢子,還有抱著孩童的老者,人人臉上都帶著好奇——這位既能領兵打仗、又能治病救人的首領,今日要講的“吃食學問”,究竟有何深意?
    “鄉親們,”軒轅的聲音沉穩有力,穿透了晨霧,“咱們每天吃的穀米、瓜果、肉蛋,不隻是填肚子的東西,它們和草藥一樣,都有自己的性子。吃對了,能養身子;吃錯了,就可能生毛病。”
    人群中一陣低語,有位皮膚黝黑的農夫撓著頭大聲問:“軒轅首領,吃食就是吃食,咋還能和草藥比?我吃了半輩子肉,也沒見出啥錯啊!”
    軒轅笑了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身吩咐弟子阿木:“把那兩樣東西拿上來。”
    阿木應聲從木台後捧出兩個陶盤,一盤裏放著幾塊肥嫩的羊肉,還冒著熱氣;另一盤裏擺著幾顆鮮紅的野果,看著就讓人流口水。“這位老哥說得沒錯,尋常吃食確實不像草藥那樣‘厲害’,但性子擺在那兒。”軒轅拿起一塊羊肉,“就說這羊肉,性溫,冬天吃了能抗寒,手腳冰涼的人吃了舒服。可要是夏天吃多了,或者本身就愛長痘、怕熱的人吃了,就容易上火,嘴上長燎泡,這就是吃錯了性子。”
    他又拿起一顆野果:“這是山裏的‘火棘果’,味酸,能開胃,但要是空腹吃多了,胃裏就會泛酸水,反而傷了脾胃。”
    台下的婦人們紛紛點頭,有個抱著孩子的婦人接口道:“可不是嘛!前陣子我家娃吃了半筐這果子,當天就又吐又拉,多虧了醫廬的先生給了藥才好。”
    軒轅讚許地看了她一眼:“正是這個道理。所謂‘藥食同源’,就是說食物和藥物本是一家,都要順著自己的體質來。我把常見的吃食按性子分了類,哪些人該多吃,哪些人該少吃,都刻在這竹簡上了,等會兒讓弟子們抄了分發給大家。”
    說著,他展開竹簡,指著上麵的刻字講解起來:“先說穀米。咱們常吃的小米,味甘性溫,最養脾胃,產婦和小孩多吃好;大米性平和,但吃多了容易脹氣,腹脹的人要少吃;黃米性熱,能驅寒,但吃多了容易口幹舌燥……”
    他一邊講,一邊讓弟子將對應的穀物擺在台上,讓族人看得真切。有位白發老者拄著拐杖走上前,拿起一粒小米仔細端詳:“軒轅首領,我老婆子這兩年總愛拉肚子,是不是該多吃這小米?”
    “正是,”軒轅點頭,“小米煮成粥,上麵的米油最是養胃,讓她每天早上喝一碗,慢慢就會好起來。”
    老者連連作揖:“多謝首領指點!以前隻知道拉肚子要吃藥,哪想到吃食也能治病啊!”
    講完穀米,軒轅又講瓜果:“甜瓜性寒,夏天吃能解暑,但吃多了會肚子疼;南瓜性溫,能暖身子,胃寒的人吃著舒服;紅棗味甘,能補氣血,女人們和氣血虛的人可以多吃幾顆,但吃多了會脹氣……”
    他拿起一個熟透的甜瓜,用石刀切開,一股清甜味彌漫開來。“像這樣的甜瓜,體質偏熱、容易上火的人吃著好,但像剛才那位拉肚子的老婆婆,就不能多吃,吃了隻會加重病情。”
    人群中有人小聲議論:“難怪我夏天吃甜瓜總肚子疼,原來我是胃寒啊……”
    接下來講的是肉類。軒轅指著台上的鹿肉、豬肉、魚肉說:“鹿肉性熱,能補陽氣,冬天吃最好,但火氣大的人吃了容易流鼻血;豬肉性平,大多數人都能吃,但肥肉吃多了會生痰濕,痰濕重的人——就是那種總覺得身子沉、痰多的人,要少吃;魚肉性涼,夏天吃合適,但脾胃弱的人吃多了會不消化……”
    有位獵戶站起身,臉上帶著不好意思的笑:“首領,我前陣子獵了隻鹿,頓頓吃鹿肉,結果真流鼻血了,當時還以為是撞了邪呢!”
    眾人哄堂大笑,軒轅也笑著說:“不是撞邪,是鹿肉的熱性在你身上起了反應。下次再吃鹿肉,可以配著些蘿卜一起煮,蘿卜性涼,能中和鹿肉的熱性,就不容易上火了。”
    獵戶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多謝首領指點!”
    講完這些,軒轅又特意強調了“飲食有度”的道理:“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會出問題。就像咱們種莊稼,水多了會澇,水少了會旱,吃食也是這個理。過飽傷胃,過饑傷脾,隻有吃得適量,才能養身子。”
    他讓弟子抬來一個陶罐,裏麵裝著半罐陳年的臘肉。“像這種臘肉,經過醃製,性熱味鹹,偶爾吃點能開胃,但吃多了會讓人口渴、嗓子疼,還會傷腎。咱們儲存食物是為了過冬,可不能因為好吃就貪嘴。”
    一位負責儲存食物的族人上前道:“首領說得是,去年冬天,有幾個年輕人搶著吃臘肉,結果好幾個人嗓子腫得說不出話,當時還以為是染上了風寒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軒轅點頭:“這就是吃食不當惹的禍。以後儲存臘肉,記得搭配些海帶一起煮,海帶性寒味鹹,能軟堅化痰,還能中和臘肉的熱性,吃著就安全多了。”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升高,晨霧散去,陽光灑在木台上,也灑在每個人的臉上。軒轅看著台下專注傾聽的族人,心裏湧起一股暖意。他想起岐伯曾說的“上醫治未病”,這些關於吃食的學問,不就是“治未病”的根基嗎?讓族人懂得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吃食,就能少生病、不生病,這比得了病再去治,不知要好多少倍。
    “鄉親們,”軒轅的聲音更加溫和,“這些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我把這些宜忌刻在竹簡上,你們拿回去後,不光自己看,還要教給家裏人、鄰居們。咱們聯盟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互相照應,讓每個人都能吃得健康,少受病痛的苦。”
    他讓弟子們將竹簡分發給各部落的首領,再由首領們帶回部落,抄錄後貼在顯眼的地方。有位部落首領接過竹簡,激動地說:“軒轅首領,您這是給咱們聯盟送了份無價之寶啊!有了這‘藥食宜忌’,咱們族人的身子骨肯定會越來越結實!”
    其他首領也紛紛附和:“是啊!以後再也不用因為吃錯東西生病發愁了!”
    人群漸漸散去,族人們三三兩兩地討論著剛才聽到的內容,有人拿著分到的抄本,邊走邊互相請教;有人直接往自家的菜地裏去,想看看種的菜是不是適合自己吃;還有人跑回家,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裏人。
    軒轅站在木台上,看著這一幕,嘴角露出了微笑。阿木走過來,遞給他一碗溫水:“先生,您講了一早上,渴了吧?”
    軒轅接過水碗,喝了一口,問道:“那些體質分類的簡圖,都畫好了嗎?”
    “畫好了,”阿木點頭,“就是把您說的‘熱性體質’‘寒性體質’‘痰濕體質’都畫成了小人兒,熱性體質的畫成紅臉蛋、愛出汗的樣子,寒性體質的畫成臉色發白、怕冷的樣子,一看就明白。”
    “好,”軒轅滿意地點頭,“把這些簡圖貼在‘藥食宜忌’旁邊,族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哪種體質,該吃什麽,不該吃什麽,就更方便了。”
    阿木又問:“先生,那以後要是遇到不知道性子的新食物,該怎麽辦呢?”
    軒轅望向遠處的山林,目光深邃:“那就像辨識草藥一樣,先少量嚐嚐,觀察身體的反應,再問問年長的人,慢慢摸索。醫道在變,吃食的學問也在變,咱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才能讓這些學問真正幫到大家。”
    他走下木台,看到那位之前問過小米的老者,正拿著抄本和一位婦人討論著什麽。老者指著抄本上的“南瓜”二字,對婦人說:“你總說手腳涼,多吃點南瓜試試,軒轅首領說能暖身子……”
    婦人連連點頭:“好,好,我這就回家種幾棵南瓜!”
    軒轅看著這一幕,心裏明白,這些關於吃食的學問,就像一顆種子,已經落在了族人的心裏。隻要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為聯盟的族人遮風擋雨,守護他們的健康。
    而他自己,也會繼續探索下去。畢竟,醫道無涯,藥食同源的學問也無涯,隻有不斷前行,才能讓更多人受益。
    那麽,這些“藥食宜忌”會給聯盟帶來怎樣的變化?族人的健康狀況會因此得到改善嗎?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