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複方加減治變症
字數:4397 加入書籤
第166章:複方加減治變症
清晨的露水還凝在醫廬前的藥圃葉片上,軒轅已經坐在診室的石案前,翻看昨日的醫案。案上攤開的竹簡記錄著一個熟悉的名字——石,那個三天前因風寒感冒來就診的獵戶。
“先生,石又來了,這次咳嗽得厲害。”門外傳來弟子阿木的聲音,帶著幾分焦急。
軒轅放下竹簡,起身迎出去。隻見石佝僂著身子,一手按著胸口,一手捂著嘴,每咳一聲,肩膀就劇烈地聳動一下,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他的臉色比上次見麵時蒼白了些,眼窩周圍帶著淡淡的青黑,顯然是夜裏沒睡好。
“快進來坐。”軒轅扶著石走進診室,讓他坐在鋪著幹草的石凳上,“這幾日藥按時吃了嗎?”
石咳了好一會兒才順過氣,聲音沙啞地說:“吃了,吃了三天,身上不冷了,頭也不疼了,可從昨天起,這嗓子就癢得厲害,痰也多,夜裏咳得根本沒法合眼。”他說著,又一陣劇咳襲來,彎著腰半天直不起身。
軒轅伸手搭上他的手腕,指尖感受著脈搏的跳動——比上次沉穩了些,已無明顯的浮緊之象,說明風寒之邪已去大半。他又讓石張開嘴,看了看舌苔,舌質淡紅,苔薄白,不似有熱象。再湊近聞了聞石咳出的痰,清稀色白,沒有腥臭氣。
“你這是風寒初愈,餘邪未盡,轉而犯肺,導致肺氣不宣,痰飲內生。”軒轅一邊分析,一邊在竹簡上記錄,“之前的方子是麻黃、桂枝、生薑、甘草,專為發散風寒而設,如今風寒已減,再用那些藥就不合適了。”
站在一旁的阿木不解地問:“先生,那為何他的咳嗽反而加重了?難道是病情惡化了?”
軒轅搖了搖頭,拿起之前的藥方竹簡,指著上麵的藥名解釋道:“你看,麻黃、桂枝都是辛溫發汗之藥,能驅散體表的寒邪。石初來時,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正是風寒束表之症,用這兩味藥發汗解表,恰到好處。但現在,他的寒邪已經入裏,影響到了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導致痰飲停滯,這時候再用強發汗的藥,不僅不能止咳化痰,還會耗傷肺氣,讓咳嗽更難痊愈。”
石聽得似懂非懂,隻是急切地問:“先生,那我這病還能好嗎?再這麽咳下去,我怕是連拉弓的力氣都沒了。”
“放心,調整藥方即可。”軒轅安撫道,隨即對阿木說,“去藥櫃取杏仁、桔梗,再取些甘草來,麻黃和桂枝暫且不用了。”
阿木應聲而去,心裏卻犯著嘀咕:這杏仁是之前學過的,說能降氣止咳,可桔梗的功效他記得不太清,而且為什麽要去掉麻黃和桂枝呢?
等阿木取來藥材,軒轅已經在石臼旁準備好了搗藥的石杵。他先將杏仁放在火上略烤,去掉外皮,然後和桔梗、甘草一起放入石臼中細細搗碎。藥末混合著淡淡的苦香,彌漫在診室裏。
“先生,為何要去掉麻黃和桂枝?”阿木忍不住又問,這是他心裏最大的疑惑。
軒轅一邊將藥末裝入陶罐,一邊耐心解釋:“治病如治水,需因勢利導。石初病時,寒邪在表,如同江河被冰封,需用麻黃、桂枝這樣的‘溫陽之藥’破冰化雪,讓寒邪隨汗而出。如今寒邪入肺,痰飲內停,就像江河下遊積水成澇,此時若再用破冰之法,隻會讓水流更亂。反而需要杏仁這樣能‘降氣’的藥,如同打開下遊的閘門,讓痰飲順著氣機下行;再用桔梗‘宣肺’,好比疏通上遊的河道,讓肺氣得以宣發,一宣一降,痰飲自消,咳嗽自止。”
他頓了頓,拿起陶罐晃了晃,繼續說道:“至於甘草,在這裏既能調和杏仁的苦降與桔梗的辛宣,又能補益肺氣,防止久咳傷津,這就是‘佐藥’的妙用。”
阿木聽得連連點頭,之前學“君臣佐使”時總覺得抽象,此刻結合具體的病症和藥物,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原來方劑的加減,並非簡單的藥材替換,而是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則”,就像指揮作戰,需根據敵軍的動向改變戰術。
石看著軒轅有條不紊地忙碌,心裏的焦慮漸漸散去。他想起三天前剛來時,渾身發冷,頭重腳輕,連走路都打晃,如今雖然咳嗽難受,但身上的沉重感已經消失,這讓他對軒轅的醫術更加信服。
軒轅將藥末倒入陶釜,加了三碗清水,用文火慢慢煎煮。藥香隨著蒸汽升騰,越來越濃鬱。他守在釜邊,不時用木勺攪動一下,防止藥汁粘鍋。陽光透過診室的窗欞照進來,在他專注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先生,您之前說‘病萬變,藥亦萬變’,是不是所有病症變化都需要調整藥方?”阿木蹲在一旁,看著翻滾的藥汁,又拋出一個問題。
“正是。”軒轅點點頭,目光落在咕嘟作響的陶釜上,“就說這風寒感冒,有人可能一轉而成肺熱,出現痰黃、口幹的症狀,那就要加黃芩、桑白皮這樣的清熱藥;有人可能因體質虛弱,感冒後氣短乏力,那就要加人參、黃芪補氣;還有人像石這樣,風寒鬱肺,痰飲內停,就需用杏仁、桔梗宣降肺氣。病症如同流水,時刻在變,藥方若一成不變,就會像刻舟求劍,怎能治好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話間,藥汁已經煎得剩下一碗,軒轅熄了火,將藥汁濾入陶碗中,晾至溫熱遞給石:“趁熱喝下去,喝後避風,好好休息,今晚應該能睡個安穩覺。”
石接過藥碗,一股微苦中帶著辛香的味道撲麵而來。他皺了皺眉,還是仰頭一飲而盡。藥汁入喉,先是微微的苦澀,隨後喉嚨處泛起一絲清涼,之前的癢意竟減輕了不少。
“多謝先生。”石放下碗,拱手道謝,臉上露出輕鬆的神色。
“明日再來複診,我再根據你的情況調整藥方。”軒轅叮囑道,又讓阿木取了些杏仁,教石回家後如何煮水代茶,“這杏仁水可以常喝,能輔助止咳。”
等石離開後,阿木收拾著診室,忽然想起另一個病例:“先生,上次那個患風熱感冒的孩童,您在柴胡湯裏加了菊花和薄荷,是不是也屬於‘複方加減’?”
“沒錯。”軒轅讚許地看了阿木一眼,“那孩童初起時發熱頭痛,用柴胡、黃芩清熱解表。後來出現咽痛、目赤,說明熱邪上攻,便加菊花清利頭目,薄荷利咽止痛,這也是根據病症變化調整藥方的例子。”
他走到牆邊掛著的百草圖譜前,指著上麵的藥材說道:“你看,這圖譜上的每一味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但單獨使用時,就像單個士兵,力量有限。隻有根據病情組合成方,再根據變化靈活加減,才能像一支配合默契的軍隊,攻克疾病。”
阿木順著軒轅的手指看去,圖譜上的麻黃、桂枝、杏仁、桔梗等藥材的畫像旁,都標注著功效和配伍方法。他忽然明白,先生讓他們背誦藥材功效,不僅僅是為了認識它們,更是為了在臨證時能靈活調用,就像將軍熟悉麾下每一個士兵的特長。
午後,軒轅又接診了幾個患者,其中有個婦人患胃脘痛,之前用了溫中散寒的藥方有所好轉,今日卻訴說胃裏灼熱,口幹口苦。軒轅診斷後,在原方中減去了幹薑、附子,加了黃連、吳茱萸,阿木在一旁仔細記錄,看著先生如何根據“寒轉熱”的變化調整用藥。
傍晚時分,阿木整理當天的醫案,發現僅一天之內,先生就對三個方劑進行了加減,有的減藥,有的加藥,有的既減又加,每一次調整都精準對應著病情的細微變化。他想起剛學醫時,總以為隻要記住幾個固定的藥方就能治病,如今才明白,那些固定的方劑隻是“基礎陣形”,真正的醫道,在於根據“敵情”靈活變陣。
夕陽西下,醫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長。軒轅站在藥圃邊,看著弟子們按照今日所學辨認藥材,阿木正拿著竹簡,給其他弟子講解上午石的病例,以及方劑加減的道理。風吹過藥圃,草木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著他們的討論。
軒轅的目光落在遠方的山巒上,那裏是岐伯居住的地方。他想起岐伯曾說:“醫道之妙,在於‘通變’二字。”當初聽時隻覺淺顯,如今在一次次臨證實踐中,才漸漸體會到其中的深意——疾病不會按照書本上的描述發展,患者也不會按照固定的“證型”生病,唯有以變應變,才能真正做到“對症下藥”。
他轉身回診室,拿起石的醫案,在後麵補寫道:“病有常變,方有加減,知常達變,方為醫道。”寫完,他放下石筆,心中更加篤定:往後教弟子,不僅要讓他們熟記方劑,更要讓他們學會觀察病情的變化,理解加減的邏輯,這樣才能將醫道真正傳承下去。
夜色漸濃,醫廬的燈火次第亮起。軒轅知道,關於“複方加減”的學問,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會遇到更多複雜的病症,需要更精妙的調整。但他並不畏懼,因為醫道的探索,本就是在一次次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向深處邁進。
那麽,石服用新的藥方後,咳嗽能否痊愈?阿木和其他弟子能否真正掌握“複方加減”的精髓?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